切换新版>>

新疆论坛 >  聊聊五家渠的那5家人

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4-10-12 13:17    IP属地:未知

查看 117.1W | 回复 1
聊聊五家渠的那5家人
五家渠市的“五家人”究竟是哪五家?
历史上五家渠市的“五家人”究竟是哪五家?他们曾住在哪里?现在何处?
当年的老军垦众说纷纭,有的说只见过两家,有的说还剩下三家,究竟怎样?
五家渠市附近的昌吉市六工镇下三工村村民说:现在猛进水库(即今青格达水库)中心略东的地方,当时称作“黑龙潭”,附近有很多泉眼,老龙河水(发源于乌鲁木齐市)也不断流向这里,周围的土地肥沃,芦苇丛生,于是一些逃荒流浪的人便来此搭棚盖屋,开荒播种。
这里虽得益于水源的滋润,但夏季太阳一晒,土地会发生龟裂泛碱现象,那时,是“无风白满地,有风白满天”,加之旧社会常年兵荒马乱,所以也有不堪生活煎熬者不得已离此而去的。他们飘泊不定,但常在这里定居的确有五家人。他们同在一条渠引水浇地,繁衍生息,于是“五家渠”便由此得名了。
1951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17师(之前在今乌鲁木齐市)派冬耕队来到这里冬耕,1952年4月,17师又组织了筑库大军来此修筑水库(即今青格达水库),同年5月成立筑库指挥所,指挥筑库工程。这时这五家人便先后搬迁。他们是:
杨玉成,回族,人们叫他“杨老大”,他跟大儿子杨春云一起,以务农为生,解放后留农场工作;
杨茂林,回族,人们叫他“杨老二”,也务农,解放后,迁居沙梁子(今昌吉市六工镇沙梁子村);
王明富,汉族,绰号“王货郎子”,做小生意,他无房无地,借居杨家,17师来此,给他在沙梁子盖了新居;
马福,回族,务农,后迁居马厂湖(今呼图壁县五工台镇马场湖自然村);
乔晓巴依,哈萨克族,以放牧为生,17师来此之前,迁往吉木萨尔县。
五家人先后搬走了,但“五家渠”的名字却留下了,不过当时指的是筑库工地一带。由筑库工地向北延伸4000米,那里芨芨芦苇丛生,豺狼狐兔出没,当地居民叫它“芨芨滩”,也叫它“野狼窝”。
1953年,因发展需要,猛进水库指挥所从筑库工地迁到“芨芨滩”,“五家渠”这个名字也随之迁来。于是,“芨芨滩”、“野狼窝”没人叫了,大家便称这里叫“五家渠”--即今日农六师师部所在地,而原先的那个“五家渠”后来便叫做“猛进水库”了。再后来,由于军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五家渠范围不断扩大,昔日的“五家渠”也成了今日五家渠的一部分了。
那么,昔日的“芨芨滩”有人家吗?有,并且恰好也是五家。
五家人之一的杨汉青,过去住在今军垦公园。这里原先就叫做“杨家庄”(小时候我家就住这附近)。杨老汉的祖籍是甘肃,爷爷和大儿子都是在“芨芨滩”出生的。
杜万寿,祖籍甘肃,从爷爷开始借居于杨汉青家,并开荒种地,后来盖了两间土房,大概在今皮革厂子校那块地方,当时叫做“杜家庄”。杜万寿的遗孀魏桂兰说:“那年17师有个开荒队住在我家,有个常骑黑马的干部总爱跟我大孩子开玩笑,叫他‘歪脖’,食堂做包子,还常叫他去吃。1955年农六师在下三工(今昌吉市六工镇下三工村)给我们盖了友谊庄。从此,我们住上了新房。
常万和,现在也年过古稀了。他感慨地对我们说:“民国十二年(即1923年)马仲英烧杀到我们这里,我们五家人在昌吉街上(今昌吉市)躲了一年,日子没法过。直到解放军来了,我们才睡上安稳觉。”
冯寿安,祖籍甘肃柳园(今甘肃省瓜州县柳园镇),他说,第一个到“芨芨滩”种地的便是他的先祖,他是这里的第七代人。他听他父亲冯万海讲,五家渠是先有冯家海子(今军垦路街道办事处军垦北路社区的冯家海子),后有下三工。修冯家坝(今人民路街道办事处冯家坝社区)时,冯家祖辈总是打头阵。解放时,17师警卫连曾在他家住过。
谢照仁,最早住在蔡家湖(今五家渠市蔡家湖镇),后因匪患于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来“芨芨滩”当雇工。1952年,17师土改工作组给他分了土地和住房。这一年,师领导到蔡家湖勘察时,谢曾为他们带路。
寒来暑往,时光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昔日的“芨芨滩”今日已经成为军垦新城。
无论是过去“五家渠”的五家人,还是“芨芨滩”上的五家人,他们都已各得其所,特别是住在附近的几家人还经常故地重游,到军垦新城五家渠来购进卖出、就医就读,仍和这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者:风沙星空

我只管自娱自乐,哪管锦绣前程!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4-12-14 22:30    IP属地:未知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