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有三坪农场(在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
公元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清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市)西修筑城堡,其中宝昌堡为中营四工(今三坪农场、五一农场结合处[挨乌昌公路]),为安置移民的屯田地,民屯点设有中营工(今三坪农场四连)、东三工(今三坪农场八连)、夷户村(今三坪农场十连),公元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设头屯堡所(又名“千总堡”、“土墩”),安置移民,民屯点为上头工(今三坪农场一连)、东戈壁(今三坪农场三连)、三坪(今三坪农场五连)、沙河子(今三坪农场六连)、上四工(今三坪农场九连)等。
“三坪”为汉语,早年人们种地因无水而决定修渠(在头屯河东侧),为避免沿渠农户为水争执,“领导”决定在土渠上放一根横木,上面刻三道横杠(意“平均分水”,简称“平水”),每一横杠叫“一平”,上面一横杠叫“一平”,中间一横杠叫“二平”,下面一横杠叫“三平”,按亩田配水、交税,“一平”是八钢(今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公司),“二平”是八一农学院农场(今头屯河农场),“三平”是今七连,后,“平”改为“坪”——“坪”有“平原”、“散居户居住地”意。
三坪农场场部旧名“上四工”,因清在此建有民屯点及四工渠并位于其南,“工”在清代兵屯时为屯田单位,“屯”又叫“工”。
10连名夷户(村)。“夷”字最早出现在秦时,意“化外(人)”,至清,有关文献统称为“夷”或“彝”,公元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后新疆大规模开发,有“夷户”等地名。《乌鲁木齐政略.户民》记:“乾隆四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土夷分户一百三十户内:头屯三十九户、芦草沟四十五户、塔西河四十六户。”这些“土夷”即《三州辑略.赋税门》记载的“滇省(今云南省)土夷”,也即《清实录》乾隆四十二年(即公元1777年)十月己酉记载的“滇省迁徙乌鲁木齐土夷”。作为安插户的一种,在乾隆四十三年被安插在乌鲁木齐都统管辖的头屯所、芦草沟所(今昌吉市二六工镇芦草沟自然村)和塔西河所(今玛纳斯县包家店镇皇工村)进行屯田。
作者:风沙星空
公元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清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市)西修筑城堡,其中宝昌堡为中营四工(今三坪农场、五一农场结合处[挨乌昌公路]),为安置移民的屯田地,民屯点设有中营工(今三坪农场四连)、东三工(今三坪农场八连)、夷户村(今三坪农场十连),公元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设头屯堡所(又名“千总堡”、“土墩”),安置移民,民屯点为上头工(今三坪农场一连)、东戈壁(今三坪农场三连)、三坪(今三坪农场五连)、沙河子(今三坪农场六连)、上四工(今三坪农场九连)等。
“三坪”为汉语,早年人们种地因无水而决定修渠(在头屯河东侧),为避免沿渠农户为水争执,“领导”决定在土渠上放一根横木,上面刻三道横杠(意“平均分水”,简称“平水”),每一横杠叫“一平”,上面一横杠叫“一平”,中间一横杠叫“二平”,下面一横杠叫“三平”,按亩田配水、交税,“一平”是八钢(今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公司),“二平”是八一农学院农场(今头屯河农场),“三平”是今七连,后,“平”改为“坪”——“坪”有“平原”、“散居户居住地”意。
三坪农场场部旧名“上四工”,因清在此建有民屯点及四工渠并位于其南,“工”在清代兵屯时为屯田单位,“屯”又叫“工”。
10连名夷户(村)。“夷”字最早出现在秦时,意“化外(人)”,至清,有关文献统称为“夷”或“彝”,公元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后新疆大规模开发,有“夷户”等地名。《乌鲁木齐政略.户民》记:“乾隆四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土夷分户一百三十户内:头屯三十九户、芦草沟四十五户、塔西河四十六户。”这些“土夷”即《三州辑略.赋税门》记载的“滇省(今云南省)土夷”,也即《清实录》乾隆四十二年(即公元1777年)十月己酉记载的“滇省迁徙乌鲁木齐土夷”。作为安插户的一种,在乾隆四十三年被安插在乌鲁木齐都统管辖的头屯所、芦草沟所(今昌吉市二六工镇芦草沟自然村)和塔西河所(今玛纳斯县包家店镇皇工村)进行屯田。
作者:风沙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