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京剧在南城的发展之路
某日路过纪晓岚故居,见旁边一巨石上“京剧发祥地”五个金灿灿大字,心生好奇,便问一当地人,这里是京剧发祥地?答曰“不清楚”。但从此在吾心中种下了草。
我的寻访京剧发展之路从位于西城虎坊桥的湖广会馆的中国戏剧博物馆开始。
湖广会馆北侧是戏曲博物馆,当下正在举办《菊海鸿濛-京剧发祥地展》,我有幸赶上。
京剧作为国粹艺术,在形成和发展的近二百年中,始终没有离开宣南这片热土。“人不离路,虎不离山,唱戏的离不开百顺,韩家潭”,一句民谚道出京剧艺木发祥于宣南,植根于宣南这一区域的事实。
清乾隆五十五年起,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等“四大徽班”相继进京献演,独擅京城梨园,促成了京剧的诞生。道光至咸丰年间,徽调,秦腔,汉调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形成京剧的雏形,习称“皮黄腔”。至同治,光绪年间,一批各行当有代表性的“皮黄”演员出现,一个集百戏之大成的新剧种至此成熟,并于光绪二年被冠以“京剧”之名。
演员陈得林进出升平署的腰牌,上面还刻有“面黄无须”的长相特征。
室外探寻之路就从京剧史上开办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影响力最深远的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社”遗址开始,也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块大石头区域。
四大徽班进京后就留驻在宣南的陕西巷,韩家潭,石头胡同等处,此后,各地声腔班社进京后也大多聚居于此。
据此,大栅栏地区逐渐成为京剧艺木的一方沃土,各伶云集,戏台聚集,流派纷呈,许多故居今天仍在.胭脂胡同,京剧中流传很广的王景隆与苏三的故事发生地。
著名的百顺胡同,在此居住的京剧演员有四十多位,如程长庚,梅兰芳等。
著名的陕西巷,四喜班居住地,民国名人小凤仙也曾居此巷。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改戏,改人,改制”的戏改原则,中国戏剧学院和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成为戏曲人才培养的高等学府,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如今的京剧早己深入人心,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艺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