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温馨提示:此帖已荣登2023年8月14日爱卡游记版块,更多精彩游记请收藏【爱卡游记】
绿荫掩映的篁岭古村特别像一幅水墨画,但淡雅的画风中却点缀着斑斓的色彩:火红、金黄、翠绿、深紫……像是一道道织锦,装点着古朴典雅的黛瓦白墙。这些斑斓色彩,其实就是篁岭村最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晒秋”。当然,这里的“秋”已不仅仅指秋天,它已被赋予了“收获”的丰厚内涵。
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收获的农作物无处晾晒,先民们充分利用自家窗台、屋顶插上竹竿作为晒台:春晒茶叶、笋子,夏晒南瓜、茄子,秋晒玉米、稻谷、红辣椒,冬晒香菇和熏腊鸡鸭……四季流转,把篁岭织锦变成了一个随着季节变幻色彩的巨大“调色盘”。这种独特的“晒秋”风俗,让篁岭村在婺源的徽派建筑村落中独树一帜,美轮美奂……
乡村晾晒农作物是一种常见的农俗现象,在湖南、安徽、江西等山区都有。
由于篁岭地无三尺平,村庄平地极少,屋顶架晒成了主要晾晒农作物的主要场地。篁岭人家为顺应自然地形,家家户户在顶层全层拓开搭起晒架。同时,晒架与屋顶的高低对比,加上篁岭全村房屋错落排布在落差近百米的山坡上,使篁岭晾晒更具层次感。篁岭将这种晾晒农作物的场景叫作“晒秋”。 篁岭晒秋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晒秋的“秋”是指丰收的果实,所以晒秋并非秋季“专属”,一年四季都有应季的农作物可晒。如今,篁岭晒秋不仅是一道景观,更是成为了“最美中国符号”。
我们搭乘古村专线索道飞驰而下,告别了美丽的篁岭。我想,我应该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