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数不多的以女性为山神的闽越三大名山之一「太姥山」,相传是尧时老母种蓝草于山中,逢道士后羽化仙去,故名“太母”,后又改“太姥”。传说东海诸仙常年聚会于此,故有“海上仙都”的美誉。
太姥山奇石林立,福鼎大白茶始祖“绿雪芽”古茶树亦在山顶,“悬空铜殿”令人惊讶。狭窄的一线天亦是引人津津乐道,走过一线天后,众多游客可能会兴幸,我还不算胖,哈哈!最狭窄处猪猪也是一手拎包,侧着身子过,不信?你也来试试!
这块天然的石头形似心脏,藤蔓缠绕,树根抱石,生生不息,故称太姥之心,夏秋时节,往前几步的地方,气温骤降,仿佛走进大自然赐予的空调房。
也称"南天一柱",一块石柱耸天而立,高约 40米,横断面椭圆,恍如神话里的定海神针。
沿垂直节理面上发育而来的巨石,远观似电视荧屏。它是面状风化沿花岗岩表面呈层状或似层状由外及里的一种风化现象。远远的看过去,像不像呢,这些都是要充分发挥想像力的哦!
一线天集奇、险、幽、神的特色于一身。到了太姥山,不钻一线天,不叫到过太姥山。一线天是一个倾斜张裂隙,洞长达60多米,高40多米,两块直顶云天的石壁从中裂开一罅,相距不及一尺的隙缝,露出天光一线。狭窄的洞壁,只能容许一人贴壁慢慢行进,洞中窄径坎坷不平,眼不能下视,只能靠脚探路,贴壁侧身,屏息而行。需侧身趴在石上,提气收腹,用二手臂力,慢慢挪动身体才能通过,有些位置必须蹲下身子,对准石尖通过。
建于唐朝,在民国甲申年(公元1948年)修葺,塔墓上“尧封太姥舍利塔”的碑题,唐玄宗所赐。当地有个说法,下海求妈祖,上山求太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四方香客来此朝拜,祈求太姥娘娘的保佑。塔墓背后,是1999年新建的太姥娘娘殿,殿中供奉着汉白玉雕像的太姥娘娘坐像,常年经月,这里仙气萦绕,万物生机。听说,求子求财,求官求运,太姥娘娘都很灵应的哦。
在两块崩塌下来的岩石之间,有一块薄板巨石犹如瓦片覆盖其上,形成小屋,因此寺名一片瓦寺,这种现象主要为花岗岩重力崩塌而形成。寺名定于明代,寓意是“给心一片瓦,以度飘零人”。
修复大雄铜殿是历代住持的夙愿,也是海内外十方信众的心声。2001年初,金星铜集团获批修建太姥山一片瓦寺的大雄铜殿,选址于一片瓦寺山顶悬崖之间。建成了全国首座乃至世界唯一纯铜打造的悬空铜殿。铜殿为传统的仿古建筑结构,为这个调皮的“一片瓦”增添了几分庄严之气。
一片瓦后就是通天洞,原名为“白猿洞”,洞口有块岩石酷似“白猿”而得名。洞呈南北走向,狭如巷弄,陡若云梯,全长600多米,可直达海拔800多米的“九鲤朝天”峰顶。人只能鱼贯而入,借栈道石阶慢慢行走。
又名摩霄庵,俗称上寺。白云禅师创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大家都知道寺和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寺住僧,庵住尼,这里却是又寺又庵。关于这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唐开元年间,白云禅师遍游名山,见太姥山奇伟壮丽,拔地摩天,便栖息山中,习静参禅。选择摩霄峰南稍平处盖了一座寺,称“白云寺”。寺落成后,朝圣的香客络绎不绝。当时寺的周围多魑魅魍魉,常于夜间显形作祟,闹得人心惶恐不安。白云禅师本领非凡,手持锡杖,天天巡山探壑,把那些鼠精猴魔蛇妖鱼怪,一个一个收拾了。一个月之后,妖魔销声匿迹,香客们十分高兴,拍手称庆魔消安。由于“安”与 “庵”同音,传来传去,时间一长,便雅化为“摩霄庵”。
传说心想要什么,做梦就能梦到,而且可能还会梦想成真喽。
经过梦台,继续往前,到达瞭望台,天晴时往下看,可是能看到美美的景色哦,这里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吃住,源于这有一家“招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