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旅游攻略】碧嶂屏开,秀如琢珠,悠悠岳麓守护千年长沙!

【岳麓山旅游攻略】碧嶂屏开,秀如琢珠,悠悠岳麓守护千年长沙!

悠久的历史必然会创造灿烂的文化,还是在远古旧石器时代,长沙地区即有原始人类活动,逐步造就了自己辉煌的发展史。长沙城名历经三千年,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在这块楚汉之地设立长沙郡后,长沙就更是成为了历代王朝在湖湘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史上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大师都钟情于这块灵秀的土地,唐朝杜甫、柳宗元、韩愈,宋朝朱熹、岳飞、辛弃疾、文天祥,明清时期王夫之、魏源、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等等,他们或任职、或讲学、或领兵,都在长沙留下了浩瀚的文化遗迹和千古佳话……
在千年长沙城边湘江西岸挺立的岳麓山是一个景色秀美、人文荟萃的名山胜地。它已不仅仅是一座山,而是守护三湘大地的臂膀和脊梁……
01
岳麓山
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是南岳72峰的尾峰,海拔300.8米。麓山景区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之一,面积5.28平方千米,位于湘江西岸,属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于1951年成立麓山景区管理处。
岳麓山共有植物种类977种,古树名木较多,如晋朝罗汉松、唐代银杏、宋元香樟、明清枫栗。岳麓山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文物有15处,有多位烈士、名人墓葬。岳麓山山下有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山腰有被誉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古麓山寺,山顶有云麓道宫,因此岳麓山还是儒、佛、道三教相互交融的地区 。
岳麓山的地理位置独特,其山脉属南岳衡山,古人把岳麓山列为南岳七十二峰的最后一峰,称为灵麓峰,南距衡山山脉主峰祝融峰直线距离102公里。在很久之前的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故名岳麓。据地质学考证,岳麓山奠基于古生代,形成于中生代,发展于新生代,距今三亿余年。
岳麓山的卫星地图
岳麓山景区大门
02
交通指南
【地铁】
可乘坐长沙地铁2号线到溁湾镇站下;乘坐长沙地铁4号线到湖南大学下也可前往。
【公交】
1、可乘坐6路、12路、18路、63路、303路、309路、312路、314路、315路、325路、902路、903区间线、908区间线到溁湾镇站下;
2、可乘坐63路、106路、132路、202路、305路、309路、315路、318路、325路、902路、903路、908区间线、立珊专线、旅1路到四医院站下。
【游玩线路】
1、岳麓山南大门—爱晚亭—舍利塔—刘道一墓—覃理鸣墓—半山亭(休息)—蒋翊武墓—麓山寺—白鹤泉—笑啼岩—印心石屋—云麓宫—飞来石—归来钟
2、岳麓山南大门—五轮塔—半山亭(休息)—麓山寺—白鹤泉—笑啼岩—蔡锷墓—黄兴墓—长廊—极目山庄—索道
3、岳麓山东大门—索道—极目山庄—禹王碑—长廊—响鼓岭—鸟语林—印心石屋—麓山寺—白鹤泉—笑啼岩—蒋翊武墓—刘道一墓—覃理鸣墓—爱晚亭—南大门
4、岳麓山东大门—索道—极目山庄—禹王碑—长廊—响鼓岭—鸟语林—云麓宫—飞来石—归来钟—万景园—肖劲光铜像—穿水坡水塘—五轮塔—南大门
5.小路
03
东方红广场
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充分表达广大人民对毛主席的热爱,湖南大学修建了这个广场。广场上的毛主席雕像由湖南大学美术系设计。广场充满了文革的红色气息,也是游玩岳麓山和岳麓书院的必经之地。
卫星图片
04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Hunan University),简称“湖大”,坐落于长沙市,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位列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湖南大学办学起源于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1897年创办新式高等学校时务学堂,1903年岳麓书院等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成立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成立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16所国立大学之一.1949年9月,国立湖南大学更名为湖南大学。1950年8月20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2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设有研究生院和25个学院;本科招生专业62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6个;建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教职工近4000人,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7000余人。
05
岳麓书院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中国现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风景区。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各部分互相连接,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建筑格局。
(注: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
06
赫曦台
赫曦台是岳麓书院文化中的一处人文胜地,对中国古代文人及近代湖湘名流,都有一定的影响。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栻、明代著名理学家、心学创始人王守仁以及毛泽东等人都留下了与赫曦台有关的诗句,今刻于此台屏风之上。
07
爱晚亭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1046年)、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年)、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1695年)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爱晚亭几经沧桑,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均相继进行过修复。其中宣统三年秋,湖南学监程颂万先生主持修复时,把罗典所撰写的对联刻在亭柱上,“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这次修复爱晚亭之事还刻在石碑上记载下来。世人称为《放鹤》石刻或《二南诗刻》,两首诗为宋代张南轩和清代钱南园两位大文人游的七韵诗。石刻后移至清枫桥南端的六角茅亭中。解放前,亭破败不堪,四周荒芜。解放后,党和政府曾五次修复。其中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题写了“爱晚亭”亭额。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刻毛泽东草书手迹《沁园春·长沙》于藻井内,更为古亭增添了光彩。在国际交往中,爱晚亭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长沙市与日本鹿儿岛市结为友好城市后,爱晚亭作为古城长沙的象征,按其规制仿建于鹿儿岛市,以纪念中日两国人民友谊长存。
毛泽东青年时代,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因为这个缘故,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致书毛泽东,请求提书亭名,毛泽东愉快地接受了请求。
08
麓山寺
麓山寺亦称“岳麓寺”、“慧光寺”、“鹿苑”、“万寿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碧虚山中。寺前为清风峡,此山为南岳衡山延伸到长沙的山脚,所以叫作岳麓,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海拔295.7米,面积约8300亩。
麓山寺系晋初古寺,是佛教入湘最早的一所大寺。明神宗时更名为万寿寺,民国初年复名,古麓山寺。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称颂殿宇宏大。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于1944年被炸毁,仅存山门和观音阁,现已修整一新。山门上有“古麓山寺” 的横额,两旁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对联,门外古枫参天,浓荫覆盖,门内园圃百花争艳。
09
云麓宫
在岳麓峰顶。系道家第二十三洞虚福地。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嘉靖(公元1522~1566年)间长沙太守孙复与道士李可经主持加修。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张殿元再修。时有关帝殿、玄武祖师殿、三清殿三进,明末毁于战火。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重修祖师殿。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两次续修。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巡抚吴荣光、布政使惠丰重修前殿。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毁于兵。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武当山太和官道士向教辉募资重建。
20世纪40年代遭日军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由道士邬云开、吴海明筹募修复。现存吕祖殿、祖师殿、三清殿三进。吕祖殿中置汉白玉浮雕吕祖仙师真像,并刻吕著《百字铭》,80年代对宫宇进行了修葺,19***春正式对外开放。前厅竖关帝神像,三清殷按道家规制竖像三尊。
卫星照片
10
舍利塔
原来所建的舍利塔早已坍塌了,民国初年有信佛教的子弟寻塔原址再建石塔。建国初对舍利塔进行了修整,全部以花岗岩琢砌而成,外表很像僧帽,塔分三层:底部是塔基,作须弥座式;中间四角作蕉叶状,浮雕力士像五尊,含有守护宝塔的意思;上层顶端形状就像是僧帽宝顶。塔西方塑有石碑一通,正面隶书阴刻“隋舍利塔”,字迹俊秀。碑阴有“共建菩提”石刻,就是佛语“觉悟”的意思。
11
禹王碑
岳麓禹王碑高1.7米,宽1.4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计77字,末行空四字。其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很难辨认,很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也有说是道士们伪造的。但远在1200多年前,即为韩愈所闻及,还亲登南岳岣嵝峰寻访禹碑,并留有诗记。即使是唐宋时的赝品,作为纪念大禹治水之丰碑,也是十分珍贵的。全国有十几处镌立禹碑,据说皆由岳麓禹碑模本复刻。
12
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石刻位于白鹤泉西南、登临云麓峰石径的右侧,又名“御书亭”,今亭废石刻仍存,系山墙上嵌的一巨幅汉白玉石匾,高0.93米、宽2.88米,中刻楷书“印心石屋”四个大字,端庄朴雅,笔力遒劲。匾左刻“道光乙未秋月”,右刻“御笔”,“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臣陶澍谨领恭摹”,正中上方刻有“道光之宝”的御玺篆章。周围装饰着二龙戏珠的花纹。
13
麓山忠烈祠
位于岳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下方(湖南师范大学内)。建于民国28年(1939年),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抗日阵亡将士而修。坐西向东,有花岗条石台基,平面作长方形,面阔3间,进深2间,建筑面积206平方米,花岗石柱,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有脊饰,正脊中立宝瓶,两端以兽吻收尾。
祠内现存“久武且仁”额,为刘建绪题,谭延闿书,正面檐柱镌联。忠烈祠,为历代褒扬忠义精神,建祠追祀为国殉难忠臣烈士之处,祠名“忠烈”。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岳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下方(湖南师范大学内)。忠烈祠原为纪念岳飞的岳王庙,中华民国28年(1939年)改建为忠烈祠,全称是第四路军阵亡将士麓山忠烈祠。
14
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
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位于清风峡一处洞穴内。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湖南长沙地区进行了三次会战,在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长官司令薛岳的指挥下,中国军队积极组织防御,使日军惨败,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
15
长沙会战纪念碑
长沙会战纪念碑,1941年7月7日由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所立,记述了1939年9月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九战区全体将士奋勇抗日的悲壮事迹。
当时,日军以18万之众,兵分六路进攻长沙,守城全体将士浴血奋战,忠勇用命,人民协同,合围设伏,取得歼敌3万的胜利,史称“第一次长沙会战”。盖碑原置于云麓宫前坪,有亭护碑。长沙会战纪念亭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毁后,其亭内“长沙会战纪念碑”废置路旁;记录了第九战区各参战部队士兵(名录)的纪念碑石,成了云麓宫前坪围栏的栏板。
16
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
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位于岳麓山进山门楼前百余米处,2003年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32年成嘉森所编《岳麓小志》记载,五轮塔“民国十三年(1924年),为赵恒惕主省政府时所建”。据1927年《大公报》记载:1927年2月12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兼湖南省主席的唐生智为纪念北伐战争中的阵亡将士,曾在五轮塔前举行公祭仪式。原有五轮塔在“文革”时期已毁,现在的五轮塔是在2001年由香港鸿仪股份有限公司捐资120万元于原址所修复。塔身由宝珠形、半月、三角、圆、方等堆叠而成,上游梵文所写的“空、风、火、水、地”。塔基正面刻“先烈光明”四字。
17
辛亥革命以来烈士墓群
百年前,在湖南这片热土,涌现了数以万计的辛亥革命志士,孙中山曾如是“夸赞”湖南人:“革命军用一个去打一百个人,像这样的战争,是非常的战争,不可以常理论。像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是湖南人做出来的。”根据史料记载,先后有55名辛亥革命志士入葬岳麓山。著名的有辛亥革命领袖、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黄兴、护国军将领、军事家蔡锷、武昌起义领导人蒋翊武、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者陈天华等都长眠于此。后续,又有更多抗日阵亡将士入葬岳麓山,形成了烈士墓葬群。
黄兴墓
蔡锷墓
蒋翊武墓
陈天华、姚宏业烈士墓
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
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
陆军第七十三军第七十七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陆军上将光复湖南大都督焦达峰墓
陆军上校彭遂良烈士、中校彭昭烈士合墓
易本义烈士墓
……    ……    ……    ……
18
张石侯(张辉瓒)墓
1930年任陆军第18师中将师长的张辉瓒,参加蒋介石发动的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围剿”,任中路右纵前线总指挥,率第18、50师约十万人进攻红军。12月27日,在江西吉安龙冈被红军活捉。随着张辉瓒的被捉,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围剿”宣告失败。毛泽东主席为此写了著名诗句:“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1931年1月28日,在东固万人公审大会上,被愤怒的群众处决。随后又将其头砍下,装进了一只竹笼,扔到江里任其漂流。2月2日国民党兵在吉安的神岗山附近发现了这只竹笼并打捞上来。有人依稀辨认出这正是张辉瓒的头颅。张辉瓒尸首运到南昌后,鲁涤平命所部买了几段整块大楠木做棺材,聘请了南昌雕刻专家雕手雕足做身子,穿上中将军服,将头装上去,接着棺榇用蓝缎包裹。
2月下旬,鲁涤平在南昌成立所谓“张公治丧事宜事务所”,于3月初举行了“公祭”活动。后灵柩移九江经水路运至汉口,转火车到长沙。最后安葬在岳麓山半山处。由蒋介石亲拨巨款,修建了牌坊、寺庙及圆形水泥墓。墓前竖立的青石碑正面刻有蒋介石“魂兮归来”的题字,背面刻有张氏生平简介和家属姓名。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墓被红卫兵摧毁殆尽,只留下残迹。
2005年12月,张辉瓒的女儿张远仪女士就写信给省政协相关领导,表达希望修复父亲张辉瓒之墓的愿望。经过论证后,长沙市决定修复此墓。市领导就此事批示,要求整修张墓不影响现有绿化,做到自然、协调,不要大兴土木。2006年4月底,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麓山景区开始对张辉瓒墓进行整修。
整修方案为:修复主墓区,其他附属设施及外围不作处理;对已损毁的墓围用麻石进行修缮;对墓区内用麻石和青片石进行硬化;对墓塔按原貌进行修复;对东、南、北三向现有泥步道铺设青片石;作适当的绿化处理。在整修过程中,工作人员按照市文物局按原貌恢复的要求,充分利用保留下来的原材料,对所有残存的石头一一编号,让它们回到原来摆放的位置。
相关专家对修复后的张辉瓒墓进行了验收,专家们认为,张辉瓒墓整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基本是按貌恢复。
张石侯(张辉瓒)墓,墓座书写蒋中正的题字“魂兮归来”
19
白鹤泉
在麓山寺后,古树环抱,有泉从石罅中溢出,冬夏不涸,清洌甘甜,清澈透明。白鹤泉有“麓山第一芳润”之称。相传古时候曾有一对仙鹤常飞至此因而取名白鹤泉,有趣的是以泉水煮沸沏茶,蒸腾的热气盘旋干杯口,酷似白鹤。曾有寺僧砌石为井如鹤形,刻“白鹤泉”三字于崖上,并建有一石碑。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粮道夏献云在泉上建亭,抗战时被毁,解放后又新建一亭,碧瓦朱栏,颇见风雅。现泉侧建有茶室,用清冽的白鹤泉水沏茶,供游客品尝。
明代《岳麓书院志》说:“泉出石中,甘洁不枯”,又说“常有白鹤飞止石巅”。清代《新修岳麓书院志》也说:“泉出石中,甘冽绝伦,尝有白鹤守之,刻石记其上”。故称为白鹤泉。在白鹤泉的南侧,山形险峻,绝壁悬崖,中有一断裂的巨石,古人称之为笑啼岩。在笑啼岩所处的位置,两峰夹峙,形成瓶颈,加之坡陡路急,林木茂盛,每当山风拂过,天地万物嗖嗖有声,似喜似悲,若啼若笑,好像是从断岩中传出来的一样。
20
穿石坡湖
穿石坡景区位于岳麓山半山腰之上,距云麓峰也不过二三十米高,七八百米的距离。因景区内很早以前就有一个有名的穿石坡景点,景点内修建了一个亭子,上面写有穿石坡三个大字。据景区标牌介绍:穿石坡,是岳麓山东南幽谷中的自然景观,此处林壑清幽,巨石横亘,山涧清溪自云麓峰经穿石坡直下山脚的枫林村,终年不竭,尤以溪流穿越巨石而过,叹为观止。
相传西晋时期,陶侃射杀蟒妖后,遵照白鹤姑娘的遗愿,相约在50年后再相见。耄耋之年的陶侃因政务耽误了相约之期。陶侃在相约之处苦苦守候了九九八十一天,精诚所至,终得以见。菩萨为阻断白鹤姑娘再生思凡之情,便叫陶侃从石门离去,陶侃被迫穿石而出,转身仅见一堵石壁矗立在眼前。故而称之穿石坡。
穿石坡湖景区即在原有景点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很早这里(穿石坡湖)仅有一个水塘(还算不上像样的水塘),后来将此处平整(挖了一个大坑),用作预制场,浇捣建筑工地用的预制块,闲置了很久后才慢慢引水进“坑”,“坑”边筑起了坝,后来又在坝上修建了休息长廊和亭子,湖西岸边修建了一座两层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的楼阁,一层为茶室,二层为观景平台。
穿石坡湖卫星图片
21
新民学会旧址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暨蔡和森故居,位于长沙市溁湾镇新民路,西傍岳麓山北门,东濒湘江西岸,于1983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按原貌复建。邓小平、陈云同志分别为旧址题写“蔡和森故居”和“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
现旧址核心保护区约5000平方米,为小青瓦、木排架、竹织壁结构的清代农舍,竹篱香樟环绕,内有古井、“沩痴寄庐”槽门、周公墓等。新建陈列室以全新的“新民学会·建党先声”陈列展览,用场景再现、浮雕等形式表现了新民学会三年的历程:以74名会员中的精英形象,突显了湖湘无产阶级先锋的群体形象。成为广大青少年及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一处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为一体的教育基地和旅游观光景点。
卫星图片
22
长沙市广播电视塔
长沙广播电视塔位于岳麓山峰顶,海拔256米,塔高88米,是长沙河西的地标,占据着长沙城的最高位置与湖湘文脉之首。其功能集广播电视信号发射与旅游观光于一身,塔身45米处有一旋转观光厅,登塔可鸟瞰新长沙全貌。该塔亮化灯组由耗资180万元引进的世界最先进激光地标灯(该灯为英国进口,功率40瓦,灯光有1万多种变化,可旋转180度,射程28—50公里)、一组城市之光与4盏轰天炮组合而成,被誉为“神州第一灯”。
【长沙市广播电视塔碑记】
长沙市广播电视塔,雄踞麓山之巅。钢筋水泥结构,高八十八米,海拔三百五十米。摩西南云气,枕日夜江声,乃衡岳七十二峰之新景,千年古城擎天一柱也。
斯塔集调频广播、电视发射、旅游观光等诸多功能于一体,设计精良,造型美观。电波浩渺,覆盖城乡五十公里之方圆;声屏辉煌,传播天地万千变化于瞬息。盛世明时,感文明出硕果;春回大地,赞改革创宏图。此举造福桑梓,恩泽四方,众皆额手称颂。
登斯塔也,世间沧桑事,万象皆包容。高处云腾雾冷,低谷苔滑花香。夙兴观日出,夜寐听雨吟。东瞻繁华都市,祥霓广厦织巨锦;西眺秀丽田畴,稻菽阡陌庆丰穰。极目湘江北去,双虹飞架烟波里;放眼要隘南津,指点猴石话炎凉。高塔有幸,根连俊杰黄、蔡墓,勋垂万代,令宏伟基业,固若金汤。人杰地灵,风光无限,望苍茫大地,意气飞扬。
长沙市广播电视塔始建于公元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八日,次年五月一日即播出电视节目,尔后不断完善,全部设施竣工于一九九二年五月十日,历时五年。憶往昔,全局职工栉风沐雨,挥锄肩石,艰苦奋斗;社会各界关怀备至,慷慨资助,竞相支援。高塔如大毫,写不尽人间春色,巨擎似丰碑,铭记政府爱民之情。此项工程由长沙市规划设计院设计,湖南省第六建筑公司三工程处和唐田基建队承包兴建,耗资四百五十万元。是以为记。
巍峨高塔,创业为艰。立碑铭志,昭示后人。
长沙市广播电视局
公元一九九二年五月十日
卫星图片
热烈欢迎各位卡友来长沙岳麓山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