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游攻略】赏雪景 游古刹 探朝外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
提起北京东岳庙,它位于北京朝阳门外大街的中段的马路北边儿,这里原本是道教正一道在国内华北地区的第一大教综。整体上看东岳庙的建筑规模在这一地区应该算是非常气势宏大、装饰精湛、构思巧妙,把中国上千年道教传统文化的精神面貌完美展现的一所寺院建筑群。
东岳庙始建于元朝延佑年间,张道陵的三十八世孙张留孙被元成宗封为玄教大宗师后,深感当时全国各地都有祭祀东岳大帝的东岳庙,而元大都却没有,于是便自己出资在齐化门外购置土地兴建东岳庙。但是还没正式开工,张即已去世。他的弟子吴全节继任为大宗师之后,继续推进建造东岳庙的事,至治二年1322年时东岳庙才开始正式开工建造,至治三年也就是东岳庙正式开工的第二年1323年时东岳庙整体完工落成,落成后还被当时的朝廷正式赐名为“东岳仁圣宫”。当时,庙内的主要建筑有大门、大殿、四子殿和东西两座廊庑等,后来在泰定二年1325年,鲁国大长公主又捐建了寝宫,使规模进一步扩大。到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时整座东岳庙又一次进行了重修。
道光年间,本庙主持马宜麟四处募化,增筑了东西两座跨院,修建百余间房屋,并创办义学,收容家境贫寒的子弟入学。1900年以后,随着时局的动荡,东岳庙也渐趋衰落,仅靠出租房屋来维持日常用度。
庙里先后遭到义和团和军队的骚扰。1947年时,又有一批来自山西和东北的流亡学生住在庙里,他们以破除迷信为名进行了大规模洗劫,更加重了东岳庙的损坏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岳庙先是因为附近火药厂的爆炸而被震碎了不少塑像,后来整座庙又被北京市安全局占用,从而宣告关闭。直到1995年,北京市政府才决定恢复东岳庙,庙中所驻机关全部腾退,并随后建立了北京民俗博物馆,于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
当今的东岳庙总占地约71亩,内有房屋近400间,从修建之初到现在东岳庙又先后翻修多次,现在的古刹内绝大多数建筑基本为清代所建,在布局上,分为正院、东院和西院三个部分,整体上看当今的这座东岳庙很具明清建筑群特色。
东岳庙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正院的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琉璃牌坊、山门(现已拆除,具体位置就是东岳庙门前朝外马路中央位置)、棂星门、瞻岱门、岱宗宝殿、育德殿和后罩楼等,形成了六进院落。
琉璃牌楼: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也就是公园1602年,为三间四柱七顶的黄彩琉璃牌楼。屋顶为歇山顶,正脊两端有鸱吻和螭吻,正中饰火焰宝珠。
山门:是东岳庙原本的正门,1988年因拓宽朝外大街而被拆除。山门内的东西两侧有钟鼓楼,鼓楼立额上题“鼍音”,钟楼立额上题“鲸音”。
棂星门(现改为东岳庙民俗博物馆正门):东岳庙的庙门其实是原本的二道门——棂星门,在山门拆除后,这里作为了正门。
原来悬挂在山门的康熙帝御书“东岳庙”横匾也移到了这里。
棂星门现在已经很少正式开放,进出东岳庙需要右进左出,进入古刹内瞻岱门前小广场上左右各种着两根参天古树,从树干直径上看来这两棵树已经有千年历史了。
瞻岱门:庙门内即为瞻岱门,是一座五间庑殿顶的过厅式殿堂,又称龙虎门、瞻岱殿。门的内三间为穿堂,边上两间供哼哈二将和十太保,后殿挂东岳大帝的“宝训”。
东岳庙里面供奉的是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有金虹氏说、太昊说、盘古说、天孙说、黄飞虎说等,其身世有很多的传说。传说泰山神作为泰山的化身,在人们心中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历代的皇帝受命于天,治理天下都是倚靠这位保护神。在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中,泰山是在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万物的发祥地之一,所以在人们的心中泰山神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职能,属于人们重要的精神寄托之一。
东岳庙里除了供奉东岳大帝外还供奉着东岳大帝手底下掌管不同生死神职的神龛。瞻岱门前一副对联格外惹人注意,上联:阳世奸雄伤天皆由己 ,下联: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由此可见东岳庙是个忏悔的地方,有些类似西方的教堂祷告室的感觉。
瞻岱门的匾额后边还有一块十行十八列的东岳大帝宝训牌匾,上面蓝底金子的铭刻浮雕字体,意思大概就是一段东岳大帝对凡事间芸芸众生的一段告诫之意。劝解那些在阳间做过恶的人越过这道门后一定要怀揣着改过自新的精神去向里面的各路神仙忏悔。东旁门楹联:“阳是阴非,在尔心还想欺饰;假善真恶,到此地难讨便宜”。西旁门:“倚势欺人,人或容神明不恕;瞒天昧己,己未觉造物先知”。字字掷地有声,警示世人。
穿过瞻岱门是一条笔直的由青石板铺成的福路,因为这条御道直通中央区域的岱宗宝殿,顾被称为“福路”,后人取谐音对这条路成为“福禄”寓意是走在这条路上朝拜东岳大帝就可以享有福禄之寓意。
这条链接瞻岱门和岱宗宝殿的福路两侧则被红色布条和红木牌写满参拜者愿望的祈福条挂满的红色幔帐。冬日雪后青石板福路上的积雪融化后显得两侧祈福幔帐格外耀眼夺目。
福路中央的青石板还是保留着古时候的风貌,本来中央凸起的位置饱经风霜已经被这么多世纪来这里朝拜祷告的人踩出了痕迹,积雪融化后一汪雪水倒映着远处瞻岱门的屋顶。
现今东岳庙里还住着道士,除了日常念经布道之外他们还负责这里的各种民俗宣传等工作,黑色撒鞋、白色包腿、灰黑色中式合扣儿长衫道袍,头顶道士法帽的现代年轻道士们虽然身着道袍但是从福路穿过的时候给人感觉非常像中式风的时尚走秀的T台男模,帅气爆棚。
福路两侧的红色祈福幔帐上挂满了善男信女来此欺负的姻缘结。
福布上面写满了游人真诚的祝愿。正所谓“走福路、挂福牌、画福布、绕福树、拴福条”。
福路的两侧有两座碑亭,顶覆黄色琉璃瓦,放置康熙帝和乾隆帝御笔亲题的石碑。碑亭前放着一对新造的玉马和铜特,相传是文昌帝君的座骑。
东岳庙的“铜骡子”又称“铜特”,相传是文昌帝君坐骑,“特”是马头、骡身、驴尾、牛蹄的神兽。民间传说抚摸“铜特”能愈人治病,“东岳庙摸铜骡子”也就成了老北京的一项民俗活动。
乾隆碑亭前的玉马相传是文昌帝坐骑,原为白瓷烧制,光洁如玉,所以称为“玉马”。
西碑亭里立的是乾隆二十六年的《东岳庙重修碑记》,记述乾隆二十六年皇家出帑银重修的事项。
来过这里的人可以看到东岳庙整个建筑的屋顶都是以绿色琉璃瓦为主,但是园内左右的两个碑亭顶部是金色琉璃瓦的。因为左右两个碑亭封存的都是皇家提笔的碑文,所以可以明显看出这里亭子的顶部都是沿用跟皇家古建筑一样的黄色琉璃瓦为建筑封顶。从而显示出皇家的气派覆盖这里。
碑亭里的石碑上刻着乾隆二十六年《东岳庙重修碑记》饱经岁月风霜石碑上的碑文风化的很严重,记得小时候还可以上前观看,但是有一阵东岳庙里来这里拖碑文的人太多了,为了更好的保护乾隆墨宝所以现在加栏杆把石碑保护起来。。
福路和碑亭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回廊。回廊共七十二间,代表东岳大帝掌管下的地狱七十二司。每间门楣上都挂有所敬神司的横匾,两侧柱上贴有楹联,殿内塑像造型生动,形神兼备。以前每司供一神像,后来又增建了四司,因此共有七十六尊神像,不过早已不存。泥塑是1995年重建时由“泥人张”的传人重塑的。
东岳庙内名为“寿槐”的老槐树非常有名,老人们对它的美誉是说先有老槐树,后有东岳庙。在老北京人常说的东岳庙顺口溜里还提到了“摆一摆的老槐”,而它正是京城十二名槐之一的东岳庙寿槐。这株老槐因为灵气十足,当地居民更喜称之为“福树”或“寿槐”。有关这株寿槐流传着这样一个习俗,如果百姓摸一摸老槐,并在树下绕上三圈,可带来福气与吉祥。
由于寿槐是北京市一级古树,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其年龄比东岳庙还要大很多。因此它堪称是东岳庙里树龄最长的槐树,可谓是先有老槐树,后有东岳庙。
虽然民间有流传“摸寿槐”的习俗,但更希望人们不要随意触摸它,以防止按压力度等造成对古树的伤害,科学爱护古树名木,保护好北京的活文物。
岱宗宝殿是东岳庙的主殿,面阔三间,顶为为单檐庑殿顶,绿剪边琉璃瓦屋面。殿身的梁、柱、檩、枋均绘有皇家才允许使用的金龙和玺彩画,正面檐下悬挂华带匾“岱岳殿”,四周雕饰盘龙,包有金叶。大殿前建有月台,摆放铜香炉和石五供,台前东西有焚帛炉。殿内原供奉东岳大帝及其侍臣像,现已不存。大殿两侧的耳房中设有三茅真君祠、吴全节祠、张留孙祠、山府君祠以及蒿里丈人祠等。左面的东配殿有阜财殿和东太子殿,右边的西配殿有广嗣殿和太子殿,配殿前廊的斗拱上有替木,排列制式具有元代的风格。
平日,这里香火也是非常旺,来这里的香客一般都是请三种香,黄色发财香、红色姻缘福寿香、绿色官禄亨通香。岱宗宝殿门前的香炉里又粗又高的福禄寿高香香火不断。
两侧的点香油灯台的灯火也是非常旺盛,这里的气氛把冬日雪后的寒冷化解的所剩无几,到处充满着温暖和檀木的香气。
岱宗宝殿福路前左右还有两个焚香亭,后面是东岳庙最后名的东岳碑林。
焚香亭前东岳庙内的流浪猫应该是非常幸福的,来这里祈福敬香的人会自发的带各种猫粮来这里投喂。
看,这里的流浪猫吃的不错吧。
闲暇时这些流浪猫还会跟古刹里的道士一起在福路上散步嬉戏。
跟随雪地上一串猫爪印记遍来到了东岳庙岱宗宝殿两侧的石碑碑林。
东岳庙的各院落内都立有石碑,最多时达160多块,数量居京城之冠。现存的一百余块石碑全为元明清三代的作品,多为历朝修建东岳庙碑记和民间善会石碑,种类齐全,品味高贵,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其中最著名的是赵孟俯的行书《张天师神道碑》(俗称《道教碑》),风格古朴遒劲,为元代书法艺术的珍品。
此外,赵世延的楷书《昭德殿碑》、虞文靖的隶书《仁圣宫碑》等也颇为著名。此外,在东岳庙的大多数殿堂前都还挂有白底黑字、小篆字体的楹联,内容多为对各殿神司职能的诠释。正院各殿堂前的楹联均已恢复,文字由当代知名的书法家书写。
文革期间,庙内碑刻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被推倒砸碎,文饰也被凿去,有的碑身上还用黑墨划上了革命标语。推倒后的碑刻或用作地基或深埋地下。1995年底东岳庙被朝阳区文化文物局收归时,完好的碑仅存18通。
后来,掩埋在地下的石碑又重新被挖掘出来。1997年底石碑修复工程开始,历时一年,基本上按原来的位置归位,中路正院东西碑林共有石碑89通,重现了东岳庙“石碑多”的特色景观。
透亮碑:有块顺治七年早的石碑,碑头的蟠龙造型镂空六空,两人站于碑前后可互相看见,被人们称为“透亮碑”或“透龙碑”。
东岳庙东碑林里有一通清顺治年间的《重建东岳庙金灯碑记》碑,碑座两侧各刻有一个提着灯笼的小道童。有块石碑上刻有两个道童,由于雕工精湛,据说不论从哪个方向看去,都想他们用眼睛看着人笑,被人们称为“机灵鬼儿”。
也有传说,因年久通灵,这两个小道童常在晚上提着灯笼出庙玩耍,因到庙门外小摊上佘糖果吃,摊主到处打听,却没人认识这两个小童儿,后在夜里偷偷尾随身后,见二人进了庙门,遂不见了踪影。第二天到庙里来找,发现了碑坐上的两个小家伙。
于是,将左童的灯笼用纸糊上,右童的一只脚用线捆住, 从此以后再也没见到打着灯笼的小道童出庙玩耍。
育德殿是从岱宗宝殿到寝宫之间,用一条长廊相接,为元代通行的建筑布局。寝宫叫做育德殿,为庑殿顶,面阔五间,前出抱厦,内饰龙凤天花,与岱宗宝殿相呼应。殿内悬挂清代道士娄近垣所书的“玄妙赞化”匾,原本还供奉东岳大帝和淑明坤德帝后的神像,现改为三官九府像陈列厅。
东岳庙中路的最后部是一座二层的后罩楼,原来有玉皇阁、碧霞元君殿(东岳大帝的女儿)、斗姆殿、大仙爷殿、关帝殿、灶君殿、文昌帝君殿、喜神殿、灵官殿、真武殿等,现已改为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展厅。在西边楼下还有三间御座房,是供皇帝来庙祭典或去东陵祭祖路过时休息使用的。
东岳庙的东院以居住为主,建筑较为分散,生活气息较浓。院内回廊环绕,栽满了奇花异果,并精心布置了亭台怪石,成为一座美丽的花园。据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便常常来此观赏休息。
西院由供奉各路神祇的小型院落组成,有东岳宝殿(祠堂)、玉皇殿、三皇殿、药王殿、显化殿、马王殿、妙峰山娘娘殿、鲁班殿、三官殿、瘟神殿、阎罗殿以及判官殿等。殿宇的规模都不大,多是由民间人士出资修建而成的。
东岳庙最北头儿的禅房里正在展出北京旧牌匾展。
小贴士:来朝阳门东岳庙游览观光的话最好选择清晨一早进去,这个时间段人少,敢的好的话道士们还会在大殿中做早功课,并且一早的晨光拍古建筑题材的照片光线特别好看。还有一个老人的说法是东岳庙是东岳大帝的供奉之处,在前文中提到了这尊大神是掌管一部分阴曹地府事情的,所以上午进到东岳庙后中午13:00前出去是最好的,因为这个时间段儿中是阳气是慢慢汇聚最多的时间,过了中午13:00以后阳气会慢慢减弱,容易影响身体将康。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是我是没有下午进过东岳庙去拍照,毕竟东岳庙周围被写字楼和高层住宅覆盖着,即便落日光线很美也被挡住了,没啥可拍的,所以没去。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午过去拍个落日,回来一起分享让我学习一下。
东岳庙图片赏析,附赠精彩东岳庙人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