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曲山南山门,剑门蜀道翠云廊最南端,天下文昌祖庭,我美丽的家乡。拜文昌,福禄安康,帝乡梓潼欢迎您。
南山门处的博物馆。
七曲山大庙山门
进入国道108,翠云廊是古蜀道(现G108)的一段,而且是以险著称的剑门蜀道的一段。广义的翠云廊,分为西段、北段、南段,是指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阆中的三条路,在这三条蜿蜒三百里的道路两旁,全是修长挺拔的古柏林,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
上亭铺驿站,位于四川梓潼县境内在七曲山北10公里处,有一小街名郎当驿,又称上亭铺。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反,哥舒翰兵败,潼关失守,唐玄宗沿金牛蜀道,逃往富庶而安定的西蜀。七月十七日,唐玄宗来到梓潼郎当驿(今上亭铺),驻驿站公馆芙蓉苑为行宫。当夜细雨纷飞,天已拂晓,山风刮得驿站檐铃"叮当,叮当"直响,玄宗怅然而起,问内侍黄幡绰作何语,黄曰:似谓三郎郎当。玄宗遂采其声作《雨霖铃曲》。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到:"蜀江水碧蜀山青,圣方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今存清光绪碑刻一通,高2.6米,正中阴刻"唐明皇幸蜀闻铃处"。
这株古柏被誉为翠云廊上“古柏王”。高24米,干粗6.7米,树冠覆盖45平方米,树龄2300多岁,
演武铺,据《梓潼县志》载:“相传蜀汉军师诸葛亮曾于此驻军演武,故尔以此为名。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设梓潼郡时,又于此设阳沔戍,成为关戍重地,驻有郡兵,拱卫郡城。”是梓潼县最北的一个镇,前行300米,就进入广元市剑阁县境。
拦马墙景区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剑州古城西8公里处,地处凉山乡,是剑门蜀道中翠云廊的一段。拦马墙的特色是"三古":道古、树古、交通设施古。堪称"天下第一古道"。从凉山铺到清凉桥长达5公里青石铺面、古柏参天的驿道是古蜀道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其间的"拦马墙"、"饮马槽"、"门槛石"、"防滑线"、"栓马桩"等是古代陆地交通保存下来罕见的实物原形,堪称蜀道交通活化石。
历经久远、保存基本完整的青石板铺面的古驿道,路面一般宽2-3米,最宽处达5米。路面平整、牢固,很少垮塌。由于千百年来,马匹、车辆、行人的踩踏,青石路面上留下了车辙痕、马蹄痕、行人足印,记载下千古苍桑痕迹。这段长达5公里的青石古道在今天保留下来的蜀道中,排名第一。
蜀道青石路面上,有与道路走向垂直的刻划线,起到防滑减速作用,类似今高速公路的减速带。
拦马墙有参天古柏240多株,平均每25米1株,苍劲郁翠,其中有"状元柏"、"望夫柏"、"鸳鸯柏"、"七仙女柏"、"怀胎柏"、"观音柏"、"石牛柏"、"淌肠柏"、"阴阳柏"等苍翠挺拔、独具特色的古柏。
拦马墙,就是在驿道险要处为防备马匹差跌落悬崖而砌成的墙,类似今高速公路的防护栏。一般高在1米以上,宽在0.8米左右,长度视险道情况而定。拦马墙分石墙和土墙。石墙是大青石砌成,用石灰加糯米作粘合剂,牢固美观,上涂白灰提醒骑马人注意,以保证安全。土墙是用卵石砌成,中间筑以泥土。
古道土墙已在千年风雨侵蚀下湮灭,现仅残存小段石墙。
形状奇特的柏树根瘤。
根部密集盘卷如肠道,被名之为“淌肠柏”。
鹤鸣山古称东山,位于四川省剑阁县普安镇城东。相传汉张道陵跨鹤往返其间, 常有鹤栖鸣于山,因而得名。普安镇原为剑阁老县城,2003年县人民政府迁往县境北部的下寺镇。
鹤鸣山唐代三绝之一;商隐撰《剑州重阳亭铭》碑。重阳亭,始建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九月,由剑州刺史蒋郁监造。因为蒋郁意在借重李商隐的名望,使自己的政绩播美于当时,留名于后世,所以,邀请在梓州为官的李商隐为重阳亭作铭文。千余年来,碑为亭护,亭以碑闻。
二绝:《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大唐中兴颂》及序文,是中唐诗人元结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秋八月撰写的。碑文是我国书法史上名家颜真卿书写的。宋人文潜赞颜真卿书法云:"水部胸中星斗文,大师笔下龙蛇字。"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书法家敬仰。摩崖石刻通高的313厘米,宽384厘米,自左至右竖行阴刻20行,共229字,通体端庄,气势磅礴。碑文是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刻在湖南祁阳浯溪石崖上,又在南宋绍熙年间(1195年)由隆庆府(今剑阁县)通判吴旰翻刻于此。至今碑刻完整,颜字风格犹存。
离开普安镇沿G108南返。
捶泉铺;相传张飞率兵攻西川,命兵士种柏树以表兵道,山高路险,气候炎热,无水,士兵和百姓囗渇难忍,求水无助。张飞怒而以拳击石,拳落泉涌,甘甜可口。后人以此泉命名为张飞井,此地为捶泉铺,现名为垂泉。
张飞捶泉雕塑。
正在修建的七曲山北山门。
每年农历的二、八月初一至十五是文昌庙会,今年是有记载的第1091届。
补发鹤鸣山第三绝:摩崖道教造像。重阳亭右侧石崖上的唐代道教造像,是我国最大最好的道教摩崖造像,世界美术史、中国美术史均将它们列入章目重点介绍。现存的五龛造像,完整者二龛,均为长生保命天尊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