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4-08-19 13:54 IP属地:未知
查看 100.5W | 回复 164
黄河、长城、喇嘛庙---2014暑假,贺兰山、黄河、老牛湾行
前年看了一本书:《黄河之旅》(作者:比尔·波特),从此有了沿着作者的足迹走一遍的想法。
黄河,在中原地区划过了一个优美的“几”字形,由于水量大,泥沙含量高,经常改道泛滥,同时也滋养出了肥沃的土地,在她的抚育下,孕育出了发达的农耕文明。在这个“几”字湾的北面,是阴山山脉,东面是贺兰山,在邻黄河的山脚,是河套地区和兴庆府(现银川城),而山的另一面,确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草原,在那里,孕育着另外一个文明,游牧文明。千百年来,中原的农耕文明与草原的游牧文明,以黄河的“几”字湾为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当两个文明势均力敌对峙的时候(宋朝和明朝)黄河一线,留下了大量的军事设施“长城”,从现在遗留下的伫立在黄河岸边,陡峭的山间,险要的峡谷的各类长城遗迹,看到的是农耕文明对付游牧文明的坚韧与无奈。在那个冷兵器的年代,战争的主要决定要素不是经济实力,快速机动的骑兵和能够大量制造兵器的铁矿成为了决定胜负战争的重要因素。为了与长城形成有效的防御体系,农耕民族在长城一线留下的大量堡,各个堡之间的支援与支撑,对快速机动的骑兵是个极大的制约。这种防御体系很像古罗马时期罗马人修建的莱茵河—多瑙河防线。然而,当游牧民族形成统一的整体时,农耕文明的各种防御措施都只能是杯水车薪。历史上,游牧民族形成的几个大统一时期,如匈奴的单于时期,元朝的忽必烈时期,清朝的努尔哈赤时期,就是明显的例证。这些时期的长城,很明显,已经完全的失去了他存在的军事意义。
上面这些认识,慢慢的在画出了这次出行的线路。孩子最近迷恋上了历史,《明朝那些事》和《中国人史纲》看了好几遍,老婆是文科生,我这个理科生也只是班门弄斧的份。“黄河、长城、喇嘛庙”很快得到了全家人的一致认同,说走就走吧,沿着黄河美丽的“几”字湾,出发!
行程图:
行程安排:
长城:
黄河:
喇嘛庙:
广宗寺与迷一样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度;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仓央嘉措(六世达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