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300C论坛 >  君子不是和稀泥的好好先生

发表于 2012-02-27 10:37    IP属地:未知

查看 5.7W | 回复 2
君子不是和稀泥的好好先生



【读解】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说:“难说。”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 怎么样呢?”孔子还是回答说:“也难说。只有当乡人中的好人都喜欢他,乡人中的坏人都厌恶他时,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子路》)又有一次,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 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卫灵公》)可见,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要有是非标准,既不能只凭个人的私心得失之见,也不能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真正的仁者绝不是东郭先生、宋襄公之仁,也不是好好先生;仁者是有原则的,并不是说时时一团和气,天天讲讲中庸,就没有丝毫的原则了,而是有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仁义礼智信,就是忠孝节义、礼义廉耻,这些原则不能犯。
“仁者能好人”,“好”什么样的人呢?《易经·系辞》有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你喜欢哪一行就有哪一行的朋友,这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那么“仁者能好人”,仁者喜欢的是什么类型的人呢?一定是仁人君子。仁人君子所作所为符合仁义礼智信的原则,大家在一起相处,如同《易经·系辞上》里所说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有一种“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相见恨晚之感。大家在一起相处感觉很舒服、很融洽,因为彼此之间没有利害关系,而是相互促进。  
去年在龙江书院学习范仲淹先生的《严先生祠堂记》时,曾将其中一句话拿出来和部分学员一起共学共修,就是“相尚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相处?是相尚以利?还是相尚以害?又或是相尚以道呢?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这一辈子能够平平安安,能够经常感觉到幸福快乐,但是这些都是从何而来?人生能够得到幸福和快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彼此之间,在我们的生活圈子内,能够有那么一些相尚以道的朋友,那么大家的日子就肯定能够过得更舒服一些。《论语》第一章第一则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基于这个方面来说的。“唯仁者能好人”,那是因为彼此见面能充满欢喜之情!当我见到某些来到书院的朋友,一心向道,气象颇佳,就会有喜欢的感觉,心情也特别的高兴。 
 但是仁者也“能恶人”。有些人违背了仁义礼智信,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有麻烦,到处搬弄是非,造谣中伤,到处搅局,事事损人利己,这些人在什么地方都是害群之马,既影响了集体氛围,也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和谐,这样的人确实让人从心底里感觉到厌恶。有人会问对于这些人还要不要讲原则呢?肯定要讲原则,对于这些人没必要和他们称兄道弟,也没必要大家在一起饮酒喝茶,如果和这样的人打成一片,不分彼此,那么自己的生活和交往就没有原则了。总之面对这些人,要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只有坚持才有可能影响并改造他。
小人在和君子打交道时,往往会有一种自惭形秽的心理,君子只有坚持原则,小人才会服气,服气之后才愿意听君子的话,才能慢慢用仁义礼智信这一套思想逐渐将其潜移默化,逐渐把他改造过来。反之,如果和小人在一起时,不能坚持原则,还与之嘻嘻哈哈,甚至同流合污,那么小人就不会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毛病,还以为那些缺点是自己的优点。因此一个真正的君子,绝对不是一个和稀泥的好好先生,他能恶人,厌恶那些不仁不义的,言而无信的人,而且敢于去恶。这种恶不一定只是停留在心里,也可以在语言上、行为上有所表示,但是这种言语和行为不能仅仅停留在骂和厌恶人家的层面上,而是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帮助和批评,使他们能真正认识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孔子在批评其弟子冉求为季氏敛财时,发出了“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的怒吼,可见其严厉。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304.41 KB)
 
【大切联盟】:酌情越野,激情穿越,慧缘公益,力所能及! 【慧缘公益】:扶贫济困,尊老爱幼,助残助学,应急救援!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02-27 10:46    IP属地:未知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02-27 16:49    IP属地:未知

只有当乡人中的好人都喜欢他,乡人中的坏人都厌恶他时,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