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1-11-10 12:03 IP属地:未知
·提高自身素质,能耐会更大
【读解】我们在讲上一章的时候就提到过修养和知识的关系,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作为学习的目标,“学以致用”是第一层境界;学以变化气质是第二层境界。“学以致用”——把知识作为在社会上谋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一种手段,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不能因学习而改变自己的气质,那么你的能量、你的作用还是有限的。只有变换了自己的气质,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你的作用、你的能量才会更大,所以“学以变化气质”应该放在比“学以致用”更高的层次上。如果我们仅仅达到“学以致用”的层次,忘记了、忽略了对自己气质的改造,放松了对自己气质的提升,那么你自身的层次就上不去。所以在“学而”第六则里边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它是把修养看得比知识更高的。第七则也是如此:“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为什么呢?通过子夏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学习与气质变化是一种因果关系。学是因,气质的变化是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如果你已经达到了气质变化的状态和境界,那么“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你的言行举止已经是他人学习的对象了,你虽然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什么,别人也一定会说你已经学过而且学得很好了。
子夏是孔夫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中很了不起的一位,大概活了七八十岁。在战国初期,魏文侯把他请到魏国去,以师礼侍之。在那个时候,魏文侯是独霸诸侯,是相当贤明的一位国君,对子夏“以师礼侍之”,可见子夏地位之高。子夏曰:“贤贤易色。”什么是“贤贤易色”?所谓“贤贤”就是我们对圣贤要有尊敬心,要有恭敬心,要有效仿之心,在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中首先要有一个目标。我们要尊重有知识、有修养、有德行的人,在尊敬、亲近有知识、有德行的人之后就“易色”。
现在有的人在讲“易色”的时候,常常理解为不好女色,那简直是大错特错。“易色”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改造自己的气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和贤人打交道,你的气质就变了,你的面部表情、你的氛围、你个人的魅力都得到了提升,都得到了改变。我们多亲近这些有德行有修养的人,自然会达到这个效果。有些人认为自己气质不行,觉得自己的举止、动作都不规范,人家看了都有点讨厌,那么你就和那些行为举止都很得体的人打打交道,观察一下别人。我年轻的时候也经常观察,因为我们小时候也没有受到什么教育,看到有修养的同学、朋友举止谈吐文雅,自己很仰慕,不知不觉中就把自己的粗话、废话隔绝了。与人打交道,眼耳鼻舌都很重要的。有的人坐没坐相,说没说相,眉飞色舞,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在相法上,眉毛妄动不是上相,一个庄重的人,他不会轻易地使自己的五官乱动。你看那些贵人,那些有权势的、经济上发达的人,他们的气质魅力就不一样。
所以“贤贤易色”,我们就要善于把自己的行为料理好,主要是把心态料理好。如果心态不好,那我们的肢体语言也不会料理好。自己的素质得到改变之后,那么你侍奉父母当然就“能竭其力”。做到这条之后,后面谈孝道的时候就还有一些说法。我们再看看现在的人们,事父母能否“能竭其力”。不说远了,就是我们成都,城市新闻频道里边,经常可以看到一家人相互打官司。父母亲养了七八个孩子,到老要人赡养了,几个孩子相互推诿,老大家住一个月,老二家住一个月,到了最后老大老二都不管了,弄得老两口去睡草窝。这在我们成都,虽说不是什么普遍现象,但也不是少数。所以我们现在提倡孝道,对父母,在家庭里边要把责任承担起来,要竭其力,尽己之力,让自己劳苦一生的父母到了晚年可以过得好一点。
“事君能致其身”——侍奉君子,为了国家,在关键时刻勇于献身。为公,身不由己,既然端了国家这碗饭,拿了国家的俸禄,那么就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不能打自己的小算盘,什么都往自己兜里揣。特别是当公务员的朋友要留意“事君能致其身”的说法。我们在工作上,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能否致其身,是否对自己的工作真正地投入了,大家要用心考量一下。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个是我们反反复复强调的,前面说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儒家学说里,在《易经》里,在老庄学说里,都很看中这个“信”;在佛教里面仍然看中这个“信”,也就是所谓的不妄言。如果妄言还到哪儿去找信呢?特别是与朋友交往,一定要讲究信,如果你与朋友“交而无信”,你哪儿来的朋友?交朋友关键在于一个“信”字!一个无信的人,说自己没有朋友,那只有怪他自己。所以,我们自己要多作检点,多做检查,自己在与人与事打交道的时候,自己有没有信?中国古代有很多感人的与朋友交而有信的的故事,如李白有首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是说的谈恋爱的一种信;谈恋爱也是要有信用的,当然少男少女初谈恋爱时一定是很讲信用的,但是久而久之可能也就不太讲信用了。
如果我们做到了以上几条,“虽曰未学”,好像没有学到什么知识,也没什么文化。确实在中国的古代有很多人,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是实践了这几条的。虽然这些人没有学习过四书五经,有的人贫困出身,有的人错过了学习的机会,但能身体力行地做到这几条,于是子夏说:“吾必谓之学矣。”——我肯定、认定这样的人是有学问的人。因为修养本身就是大学问,而且是一部无字天书。每个人都要读自己这本书,我们的喜怒哀乐,利害得失,我们每天都在拨弄肚子里的那把算盘。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在这里,学与修养的关系又进一步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