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300C论坛 >  修养比知识更重要---国学

发表于 2011-11-10 10:49    IP属地:未知

查看 14.8W | 回复 6
修养比知识更重要---国学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入则孝,出则弟: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译文】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读解】这是孔夫子的一条语录。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所在。少年后生称为弟子弟子入则孝,回到家,对父母要事之以孝;出则弟,走出家门,对别人要像对自己的兄长一样有恭敬之心,不要在社会上端架子,要谦虚一点,把周围的人都当成自己的兄长对待。谨而信,《易经》乾卦九二的文言说: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我们在生活之中,一定要谨慎!语言要谨慎,行为也要谨慎。语言要谨慎,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所以,一个人一定要知道谨慎,否则就是一个麻烦制造者。谨慎总比放肆好,特别是年轻人应该规矩点,老年人才应该狂放一些。为什么呢?因为年轻人还没有狂放的本钱,应该谨而信,应该规规矩矩地把做人的准则学好,必须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老了以后,有儿孙孝敬你了,那个时候你再放下,学学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研究研究长寿之道,颐养天年,全身心地放松放松。但对年轻人来说,一定要谨而信。我们在前面也多次讲到过,人一定不能无。谁都愿意和有信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与无信用的人交往。我想,一个谨而信的年轻人,一定会在别人、在社会中得一个印象高分;而一个放肆而无信誉的人,说话不负责任的人,其印象分一定是不及格。

“泛爱众,从宗教角度讲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用基督教的教义讲是我爱上帝,主爱世人;而这种博爱在佛教中又叫做慈悲。所以泛爱众是指一种平等心,即对任何人不起嗔恨,不排斥别人,这种心理不容易做到。一般情况,大家都觉得自家的孩子好得不得了,老年人抱着自己的孙子觉得乖得不得了,但人家的孩子呢,你是否爱得起来呢?这很难,因为一般人我的非我的界限太清楚了,神经病对我的非我的这个观念都很清醒,不会失去判断力。所以我们说泛爱众,要有非常高的修为才能达到的,用佛教的话来说,叫做平等性智,用儒家的话来说,要有圣人的心地才能做到泛爱众。我们一般人只有惭愧了,自己所爱的半径只有那么大,而且也不敢大,大了就超越了自己的能力。但是我们应该在理念上明白,首先不要去憎恨别人,不要去讨厌别人,不要去排斥别人,不要陷入人与人的是非之中。这个也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秘诀,如果你在人事关系中不排斥别人,远离种种阴暗心理,那么你就永远处于光明之中。有的人,一天到晚总是疑神疑鬼的,一会儿觉得这个要算计他,一会儿觉得那个要算计他,那这种人活着真难受!但是,如果我们有泛爱众的精神,相信别人对我们是友好的,相信领导对我是很好的,相信朋友哥们大家都对我很好,那么你就会吃得饱,睡得着,心里踏踏实实的,那多舒服啊!

“而亲仁是说要亲近的理念,亲近贤人和高明之士,亲仁人君子。用诸葛亮的话来说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衰颓也。所以我们要亲,亲贤能之人,这个要纳入我们的生活目标,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目标。

然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这句话,我们看到了修养和知识的关系: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指人的修养,有了这个修养,这个本钱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再去学其他的知识。所以在古代社会,人们把一个人的道德,一个人的修养看得比文化知识更重要。若反过来,把知识看得高于修养,那就本末倒置了,社会就会偏离安定和谐的轨道。

小孩子好教,为什么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学了《弟子规》的孩子和没有学《弟子规》的孩子是两回事。那些学过的孩子举手投足都规矩得多,像模像样的,一个人就怕他学生时代没有把规矩学好。科学技术好不好呢?好!但是掌握在君子手里好呢,还是掌握在小人手上好呢?那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好、权力也好、经济也好、原子弹也好,掌握在君子手里,大家都心安,大家都太平;如果落在小人手里,落在那些精神不健康的人手里,大家都完蛋。所以在儒家思想里面,对所谓人格的修养、道德的修养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其他知识。看重高于看重永远是主人,”——才学、知识,永远是奴仆。以前,在西方有个说法:科学也好,文化也好,只是宗教的奴仆,这句话没有错;而以儒家的观点来说就是,才能、才干、知识是道德的奴仆。道德永远居于君位,处于主位,是属于,其他知识都是;如果把这个丢了,小人掌权,小人掌钱,那后果就不堪想象了,所以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但我们现在的教育都做不到这一点,都是先学文,先学知识,后学道理。如果我们现在不从小孩子抓起,从青年人抓起,培养一代根正苗红的新人,那今后会很麻烦。就像现在那些贪官,到了五、六十岁犯了案,才后悔恨自己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上级领导,说得很可怜。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的忏悔可以理解,但是那个时候后悔已晚,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所以我们看孔夫子的这些话: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与前面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紧密相关。如果我们把这些最普通、最简单的话在生活中落实下去,也就成为圣贤了。没有这些,怎么构建和谐社会呢?所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后不管学历史、学诗词歌赋、学科学技术都很好,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做人的原则。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36.44 KB)
 
【大切联盟】:酌情越野,激情穿越,慧缘公益,力所能及! 【慧缘公益】:扶贫济困,尊老爱幼,助残助学,应急救援!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0 11:09    IP属地:未知


it's only transformed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0 12:03    IP属地:未知

·提高自身素质,能耐会更大

【读解】我们在讲上一章的时候就提到过修养和知识的关系,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作为学习的目标,“学以致用”是第一层境界;学以变化气质是第二层境界。“学以致用”——把知识作为在社会上谋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一种手段,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不能因学习而改变自己的气质,那么你的能量、你的作用还是有限的。只有变换了自己的气质,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你的作用、你的能量才会更大,所以“学以变化气质”应该放在比“学以致用”更高的层次上。如果我们仅仅达到“学以致用”的层次,忘记了、忽略了对自己气质的改造,放松了对自己气质的提升,那么你自身的层次就上不去。所以在“学而”第六则里边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它是把修养看得比知识更高的。第七则也是如此:“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为什么呢?通过子夏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学习与气质变化是一种因果关系。学是因,气质的变化是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如果你已经达到了气质变化的状态和境界,那么“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你的言行举止已经是他人学习的对象了,你虽然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什么,别人也一定会说你已经学过而且学得很好了。

子夏是孔夫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中很了不起的一位,大概活了七八十岁。在战国初期,魏文侯把他请到魏国去,以师礼侍之。在那个时候,魏文侯是独霸诸侯,是相当贤明的一位国君,对子夏“以师礼侍之”,可见子夏地位之高。子夏曰:“贤贤易色。”什么是“贤贤易色”?所谓“贤贤”就是我们对圣贤要有尊敬心,要有恭敬心,要有效仿之心,在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中首先要有一个目标。我们要尊重有知识、有修养、有德行的人,在尊敬、亲近有知识、有德行的人之后就“易色”。


现在有的人在讲“易色”的时候,常常理解为不好女色,那简直是大错特错。“易色”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改造自己的气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和贤人打交道,你的气质就变了,你的面部表情、你的氛围、你个人的魅力都得到了提升,都得到了改变。我们多亲近这些有德行有修养的人,自然会达到这个效果。有些人认为自己气质不行,觉得自己的举止、动作都不规范,人家看了都有点讨厌,那么你就和那些行为举止都很得体的人打打交道,观察一下别人。我年轻的时候也经常观察,因为我们小时候也没有受到什么教育,看到有修养的同学、朋友举止谈吐文雅,自己很仰慕,不知不觉中就把自己的粗话、废话隔绝了。与人打交道,眼耳鼻舌都很重要的。有的人坐没坐相,说没说相,眉飞色舞,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在相法上,眉毛妄动不是上相,一个庄重的人,他不会轻易地使自己的五官乱动。你看那些贵人,那些有权势的、经济上发达的人,他们的气质魅力就不一样。


所以“贤贤易色”,我们就要善于把自己的行为料理好,主要是把心态料理好。如果心态不好,那我们的肢体语言也不会料理好。自己的素质得到改变之后,那么你侍奉父母当然就“能竭其力”。做到这条之后,后面谈孝道的时候就还有一些说法。我们再看看现在的人们,事父母能否“能竭其力”。不说远了,就是我们成都,城市新闻频道里边,经常可以看到一家人相互打官司。父母亲养了七八个孩子,到老要人赡养了,几个孩子相互推诿,老大家住一个月,老二家住一个月,到了最后老大老二都不管了,弄得老两口去睡草窝。这在我们成都,虽说不是什么普遍现象,但也不是少数。所以我们现在提倡孝道,对父母,在家庭里边要把责任承担起来,要竭其力,尽己之力,让自己劳苦一生的父母到了晚年可以过得好一点。

“事君能致其身”——侍奉君子,为了国家,在关键时刻勇于献身。为公,身不由己,既然端了国家这碗饭,拿了国家的俸禄,那么就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不能打自己的小算盘,什么都往自己兜里揣。特别是当公务员的朋友要留意“事君能致其身”的说法。我们在工作上,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能否致其身,是否对自己的工作真正地投入了,大家要用心考量一下。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个是我们反反复复强调的,前面说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儒家学说里,在《易经》里,在老庄学说里,都很看中这个“信”;在佛教里面仍然看中这个“信”,也就是所谓的不妄言。如果妄言还到哪儿去找信呢?特别是与朋友交往,一定要讲究信,如果你与朋友“交而无信”,你哪儿来的朋友?交朋友关键在于一个“信”字!一个无信的人,说自己没有朋友,那只有怪他自己。所以,我们自己要多作检点,多做检查,自己在与人与事打交道的时候,自己有没有信?中国古代有很多感人的与朋友交而有信的的故事,如李白有首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是说的谈恋爱的一种信;谈恋爱也是要有信用的,当然少男少女初谈恋爱时一定是很讲信用的,但是久而久之可能也就不太讲信用了。

如果我们做到了以上几条,“虽曰未学”,好像没有学到什么知识,也没什么文化。确实在中国的古代有很多人,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是实践了这几条的。虽然这些人没有学习过四书五经,有的人贫困出身,有的人错过了学习的机会,但能身体力行地做到这几条,于是子夏说:“吾必谓之学矣。”——我肯定、认定这样的人是有学问的人。因为修养本身就是大学问,而且是一部无字天书。每个人都要读自己这本书,我们的喜怒哀乐,利害得失,我们每天都在拨弄肚子里的那把算盘。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在这里,学与修养的关系又进一步明确了。

【大切联盟】:酌情越野,激情穿越,慧缘公益,力所能及! 【慧缘公益】:扶贫济困,尊老爱幼,助残助学,应急救援!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0 13:03    IP属地:未知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0 14:59    IP属地:未知

年轻的时候,有的人拥有亮丽的容颜,,,那是一种天赋。当年纪越来越大,青春不再,有的人可以拥有一种由内而外的魅力,,,那是靠先天不能获得的。那是修炼。是素质~~~~~~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0 20:31    IP属地:未知

弟子入则孝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0 20:35    IP属地:未知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