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1-01-19 10:36 IP属地:未知
查看 52W | 回复 28
「万里长城」--有闲且爱好徒步之驴行,线路,,,
长城是不同时期的古代中国的为抵御不同时期的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现存的长城遗蹟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
2009年4月時,中國國家測繪局及國家文物局報告最新的完整考古研究顯示,長城全长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长度为359.7千米,天然险的长度为2232.5千米,牆體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
----------------------------------------------------
明朝長城邊關
沿著長城,由東往西,分別設立的九個軍事鎮守防區--“九邊”或“九鎮”。
遼東鎮、薊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山西)鎮、榆林鎮、固原鎮、寧夏鎮、甘肅鎮。
九鎮所轄長城總長度已超過萬里,故稱“萬里長城”。
遼東鎮所轄長城東起今丹東市寬甸縣虎山南麓鴨綠江邊,西至山海關北吾名口,全長975公里。由寬奠堡、海蓋、開原、錦義、寧遠五參將分段防守。
因遼東鎮長城大都沒有包磚,現存遺跡較少。
薊鎮管轄長城東起山海關老龍頭,西至黃榆關(今河北邢臺市西北太行山嶺),全長 1500多公里。
薊鎮長城分為薊州鎮、昌鎮、真保鎮三個管轄段。
①薊州鎮又由三路副總兵分管:東路自山誨關至建昌營冷口;中路自冷口至馬蘭峪;西路自馬蘭峪至石塘路幕田峪。
②昌鎮管界東自幕田峪連石塘路薊州界,西抵居庸關邊城,接紫荊關真保鎮界,由參將三人分三路鎮守,為:黃花鎮、居庸關、橫嶺口。
③真保鎮管界自紫荊關沿河口,連昌鎮界,西抵故關鹿路口,接山西平定州界。又分為紫荊關、倒馬關、龍泉關、故關四參將分守。
薊鎮長城是現存遺跡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段。
宣府鎮轄長城東起幕田峪渤海所和四海冶所分界處,西達西陽河(今河北懷安縣境)與大同鎮接界處,全長558公里。本鎮地當京師西北門戶,形勢重要,邊牆堅固,有內、外九重。
總鎮之下,分六路防守。
①東路,東起四海冶連昌鎮黃花鎮界,北至靖安堡,城垣長66.5公里。
②下北路,北起牧馬堡東際大邊,西抵樣田,南至長安嶺,城垣長106.5公里。
③上北路,東起鎮安堡,北至大邊,西抵金家莊,城垣長130.5公里。
④中路,東起赤城,西抵張家門堡,城垣長89.5公里。
⑤上西路,東起羊房堡,西至洗馬林,城垣長107公里。
⑥下西路,東起新河口.西至西陽河大同鎮平遠堡界,城垣長58公里。
宣府鎮長城遺跡東段磚石壘砌者,多被拆毀;西段夯土牆保存尚好。
大同鎮。管轄長城東起天成衛(今山西天鎮)乎遠堡界,西至丫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縣口子上村東山)與山西鎮接界,全長335公里。
自東至西分八路鎮守,依次為新平路,東路、北東路、北西路、中路、威遠路、西路、井坪路。
大同鎮長城遺跡磚石已被拆毀,夯土城牆保存尚完整。
山西鎮。也稱太原鎮。轄長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舊縣城)黃河東岸,經偏關、老營堡、甯武關、雁門關、平型關,東接太行山嶺之薊鎮長城,全長近800公里。
因其在宣、大二鎮長城之內,故又稱為內長城,偏頭、甯武、雁門合稱“外三關”,相對於薊鎮的“內三關”:居庸、紫荊、倒馬。
山西鎮長城倚山而築,多為石牆,並置幾重,由北樓口、東路代州左、太原左(指甯武關)、中路利民堡、西路偏頭關左、河曲縣六參將分守,長城遺跡經過修復,尚為連貫。
延綏鎮。總兵官初治綏德州(今陝西綏德),成化以後移治榆林衛(今陝西榆林),故亦稱榆林鎮。
管轄長城東起黃甫川堡(今陝西府谷縣黃甫鄉),西至花馬池(今寧夏鹽池),全長885公里。
在大邊長城南側另有“二邊”,東起黃河西岸(今陝西府穀牆頭鄉),曲折迂回,西至甯邊營(今陝西定邊)與大邊牆相接。
分別由東、中、西、孤山堡、清平堡、榆林保甯堡六路參將分守。
愉林鎮長城遺跡多被積沙掩埋,局部地段被推幹做了公路,僅夯土墩台尚存。
寧夏鎮管轄長城東起花馬池(今寧夏鹽池)與延綏鎮長城接界處,西端止于寧夏中衛喜鵲溝黃河北岸(今寧夏中衛縣西南),全長830公里。
分五路防守。
①東路,白花馬池營城東界,西至毛蔔刺堡西境(今寧夏靈武東北寶塔鄉)。
②中路,東南自清水營城(今寧夏靈武縣磁窯堡鄉清水營村)東境與東路接界起,西北至橫成堡黃河東岸。
③北路,由自橫城堡北境,西達鎮北堡南界(今寧夏賀蘭縣西).北路長城跨黃河向北繞了一個大弧形。
④南路,白平羌堡北境(今銀川市千吉堡村,向南至大壩堡(今青銅峽市大壩村)。
⑤西路,東起廣武營北界(今青銅峽市廣武鄉),西止於中衛西南喜鵲溝。
寧夏鎮長城遺跡大部分埋於流沙之中,僅賀蘭山段石砌城垣有斷續殘存,並保存一段因斷層地震活動而造成的錯位現象。
固原鎮。總兵官治固原州(今寧夏固原),因總督陝西三邊軍務開府固原,所以也稱陝西鎮。
管轄長城舊為東起延綏鎮饒陽水堡西界,西達蘭州、臨洮,綿延幹餘裏。
明後期改線重建,全鎮長城劃分四路分守。
①下馬關路。東自延綏鎮饒陽水堡(今陝西定邊姬原鄉遼陽村)西界起,西達西安州所綿沙灣口(今寧夏海原縣西北棉山灣)。“梁家泉新邊”東南起自今同心縣徐冰水村東南大羅山,西北過紅寺堡抵今中甯縣鳴沙鎮黃河南岸,亦屬此路分守。
②靖虜路。東起乾鹽池堡東北綿沙灣口,西達平灘堡大狼溝墩(今甘肅靖遠縣西南平灘鄉)。隆慶年間營建的“裴家川邊牆”,東自中衛西南黃河南岸,西至迭烈遜堡南境(今靖遠縣水泉鎮西空心樓村)。
③蘭州路。東起黃河東岸一條城堡(今甘肅榆中縣青城鎮),西抵高山堡甫境(今永靖縣境)。
④河州路。北起河州衛(今甘肅臨夏市)黃河東岸,南達舊洮州堡(今甘肅臨潭)。
⑤蘆塘路。東南起索橋,西北達紅水堡西境與甘肅鎮松山新邊分界。
固原鎮長城遺跡除景泰縣境“松山新邊”保存較完整,其餘地段城牆圮坍嚴重,僅保存夯土墩台。
甘肅鎮管轄長城東南起自今蘭州黃河北岸,西北抵嘉峪關南祁連山,全長800餘公里.
劃分五路防守。
①莊浪路,東南起自沙井堡 (今蘭州市黃河北沙井驛)與固原鎮安寧堡分界處,西北至鎮羌堡莊浪河南岸(今甘肅天祝縣金強驛)。
②涼州路,東南起自安遠站堡南境(今天祝縣),達於定羌墩堡古城窟(今甘肅水昌西北)。
③甘州路,東自山丹石峽口堡接涼州路界,西迄高臺所九壩堡西界。
④肅州路,東起鎮夷所胭脂堡,接九壩堡西界,西止于嘉峪關南紅泉墩(今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文鄉卯來泉村西南)。
⑤大靖路,東起阿壩嶺堡雙墩子,接固原鎮蘆塘路西界,西至泅水堡同涼州路舊邊相接。這一段稱“松山新邊”。
甘肅鎮長城遺跡,雖經風沙剝蝕堆埋,仍保持連貫的牆體,山丹境內還保存著一段兩條以10余米間距平行的牆體。
[ 本帖最后由 cpu2005 于 2011-1-19 23:1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