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7-10-25 12:22 IP属地:未知
罪恶的善良
东郭先生遇中山狼,善良的结果是几乎膏了狼吻,幸而狼还給东郭先生一个评理的机会,又幸而东郭先生遇见了洞察世故的老农夫,算是有惊无险。
另一个农夫却没有东郭先生遇见的老农夫那么睿智,他将一条冻僵的蛇揣进怀里,蛇苏醒后,用毒牙咬了恩人。农夫在临时前痛悔:我可怜恶人,不辨好坏,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恶报。
佛陀在无始劫前还是一位国王,他无私的仁德甚至让忉利天的天人都非常赞叹。天王手下的八部众皆议论纷纷,忉利天王听到后十分的不安,心想若是佛陀在行布施时,心中起忏悔,那么福报就会折损,于是要求其大臣昆首羯磨利用神通力,阻挠佛陀广大无边的慈心。忉利王命大臣变成鸽子,自己变成饿鹰。鸽子飞到佛陀面前,乞求佛陀的解救,佛陀应允。可鹰说:你救了鸽子,我就要饿死了,假如你怜悯鸽子,那么就割下和鸽子等重的肉作为我的食物。佛陀愿割肉喂鹰,忉利王利用神通力不断将鸽子变大变重,佛陀说:我行菩萨道,就是牺牲生命也不愿违背我的愿心啊!于是佛陀举身上天平,彼时天花乱坠,众神微笑。"
三个故事说的都是善良。在故事里,狼、蛇、鹰都代表着罪恶,而结局却截然不同,想是善良,更需要纯粹。
记得有个菩萨说过:小善即是大恶。最初并不理解,总觉得善便是善,恶便是恶,及至经历更丰富后,竟觉得妙用无穷。
东郭先生帮助狼的时候,想必是将猎人的杀戮归为罪恶,却忘记了狼未必因这一次的包容而觉醒,因为狼在索取帮助的时候,想的是逃生,而不是悔悟。对罪恶的纵容,无疑是对善良的不恭。
农夫帮助蛇的时候,想必也忘记了毒蛇苏醒时便会咬人,并不顾忌对方是恩人还是仇人,又或者恶人之所以被称为恶人,便因为恶人始终在好人的对面。农夫的觉悟虽然迟了些,好过到死都不曾觉悟。对罪恶的无知,无疑是对善良的嘲弄。
佛陀本有两种选择,护卫鸽子饿死鹰或者让鹰吃了鸽子,但是佛陀选择了第三种,舍身伺鹰。佛陀说到愿心,在佛陀的愿心面前,生命竟也可以舍弃。因了这信仰,便具备了大勇和大慈悲,即便鸽子和鹰非是神界的试探,佛陀又何尝不是功德圆满?
再想格蕾丝,若不曾纵容不曾无知,何来最后的出卖?为行善而行善,本身就是一种罪恶,因善良总是比罪恶更纯粹,更深沉,更容不得一点点表演的成分。
小善即是大恶,发一点坚忍的愿心,即便只是为了让自己,和罪恶拉开更遥远的距离。
诚实的爱自己,未必不是善行。
[ 本帖最后由 不会开车行不行 于 07-10-25 05:0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