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7-07-17 14:03 IP属地:未知
查看 10.7W | 回复 11
汽车钢板厚与薄之拙见
坊间关于汽车钢板厚薄对汽车安全影响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双方谁也没有占据上风。汽车安全,是一个系统的繁杂的工程。那些岂图用钢板厚薄区分德系和日系车的目的没有达到,仅凭钢板厚薄就左右汽车消费也是不理性的。
刚刚开幕的长春车展上,上海大众斯柯达明锐和一汽大众速腾的安全解剖车、丰田的皇冠五星级安全碰撞展示,给了我汽车安全上的又一次冲击。汽车企业,在更多的活动中,都在充分展示着安全的重要。
继去年陆风ADAC碰撞事件后,刚刚华晨、奇瑞又先后在德国、俄罗斯经历了所谓的“碰撞门”,一时间,很多媒体对此进行大量的报道与评论。有一种观点认为,“碰撞门”是国外某些机构对中国汽车别有用心的蓄意封杀的行为,是不公平、不公正的。我倒是觉得大可不必如此上纲上线,不论是遭遇“碰撞门”的企业还是关心民族汽车工业的热心媒体、公众,都应该理性地对待所谓的“碰撞门”。
中国汽车工业毕竟起步比欧美晚了半个世纪,走出国门也是近几年的事,想要一帆风顺地得到进口国的全面认可不是很容易的事。我们可以看到,这几次主持碰撞实验的都是民间机构,这说明,这些来自中国的汽车已引起了当地更多消费者的重视或关注,这应该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成绩。
汽车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它的安全性能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与健康,那么人家对我们的产品进行安全实验,为本国的消费者提供安全方面的参考有什么不对吗?
生活中有一种现象:越是经济状况好的群体对生命健康的重视程度越高,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人的生命健康越尊重,一位老妪被一杯热咖啡烫伤而获得600万美元的赔偿,发生在经济发达的美国;对早已发现车辆安全隐患却不对车辆召回整改,从而造成在一次事故中一家人严重烧伤的汽车公司课以50亿美元罚款的还是经济发达的美国。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指责人家的做法。
至于碰撞结果,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组织,汽车安全碰撞的标准、方法也不尽相同,毕竟我们还没有真正站到与国际品牌比肩的高度,对这些标准办法也缺乏详细的了解,所以只能理性地对待,最重要的,恰如华晨副总裁杨波先生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的“提高安全性,不是奇瑞一家的事,也不是华晨或者陆风一家的事,而是中国汽车全行业的事。”
在中国经营报组织的汽车消费地理会议上,东风标致的渠道负责人说:欧洲人购车最注重安全和品牌两个因素,而中国更重视汽车的和谐中庸外观和价格。希望中国汽车消费者能够越来越重视安全,希望我们中国很快出现类似德国ADAC那样的机构。当然,我们的目的不是为其他国家的汽车制造碰撞门,而是让中国汽车的安全标准提升,让生命得到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