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爱卡吃坛 >  青海西宁小吃

发表于 2009-11-26 13:33    IP属地:未知

查看 31W | 回复 57
青海西宁小吃
爱卡币+20
共获得爱卡币
    自己也整理过许多青海小吃,总感觉杂乱无章,PP不是很有特点,但是全部来源于生活实践。今天正好看到网上的介绍,顺便转发给各位TX,照片视角独特,毕竟是搞专业宣传滴
难得糊涂  吃亏是福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6 13:34    IP属地:未知

西宁的牧民一年四季逐水草而迁移,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他们在饮食方面也有一些风味特异的小吃。这些小吃不见于摊贩,不登餐厅的大雅之堂,只有亲临其境,才能享受到那奇异的口味。它们品种繁多,制作方法别致新奇,吃法粗犷豪放,很富情趣。由于多食羊肉,在羊肠的吃法上就有不少花样。如氽灌肠就有五种:灌注羊血的叫血肠;填装碎肉丁的叫肉肠;装以面糊和油混合品的叫面肠;以羊油为主料加拌肉丁的叫油肠;填装切碎肝脏丁的叫肝肠等。灌注血肠时,拌入食盐,有的加点葱末,在开水锅中翻滚十余分钟,即可捞出切段而食。装肉肠的肉丁切得比较粗,并加盐、花椒粉、生姜末等佐料,煮熟切段,食时肉嫩味鲜,不腻不塞牙,味道绝美。面肠以豆面为主(也有用白面的),加一些羊油、葱末,调以盐、姜粉,煮熟后切—段放在火上反复烘烤,等到皮黄脆硬时吃,馅香皮脆,十分可口。油肠以肥腻见长;肝肠以嫩软取胜。五肠五味各有千秋,令人食后难忘。
  西宁的餐饮,在西北也是小有名气。当地人大多用本地的土特产品作原料,因此饮食风味独特。尤其是民族特色菜肴和地方风味小吃:如殷凉粉、余酿皮、康猪肉、李羊头、辛酸槽、宋精兑等,大多经济实惠,这些小吃,共同的特点是用姓氏命名,明显地揭示出个体经营的特色。
  西宁的一些高档餐馆还经营高原风味佳肴:蜂尔里脊、蛋白虫草鸡、鸳鸯芙蓉发案、酥合龙、清汤羊肚、人参羊筋、松鼠鲤鱼、金鱼发菜、菊花鲤鱼、烤羊肉等。这其中虽然有些是名贵菜肴,但有很多已成为大众家常菜。除上面所说的有名风味小吃外,西宁还有杂碎、煮羊肝、平板蒸鱼等,在其他城市难以尝到的风味佳肴。
  西宁人的热情好客为南方人所不及。办好事,热情地招待着吃饭。他们总介绍西宁的羊是吃冬虫夏草、喝矿泉水长大的,因而其肉质的鲜美是任何地方所不能比拟的。而我的食欲又是出奇的好,不挑食的“毛病”是从小就落下的(不挑食的孩子最聪明)。在那里吃的我是乳水交融,分不清是东西好吃还是我胃口好。

难得糊涂  吃亏是福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6 13:34    IP属地:未知


  

西宁酸奶


  这是很多游记里都提到过的美味,但可能很多人都只吃过用牛奶或羊奶做的酸奶(在金银滩和青海湖边,我几乎没看见奶牛。我猜想,可能一般的西宁酸奶是用羊奶做成的吧)。这里所说的酸奶,不是我们常喝的那种工厂加工出来的,而是当地回族人民自己加工自制的酸奶,是盛在小碗中,并在碗口盖上一块小玻璃,然后回族人民自己摆在街头上卖的那种。 碗装酸奶的醇香令很多游人赞叹不已,可我却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北山国家级原始森林里吃到了牦牛酸奶。牧人们在一个不大的桶里做出,吃时只要盛在小碗里,加上些糖,再加以搅拌均匀即可。我捧着那碗酸奶,还没吃时,那种独特的奶香味就已令我口馋。对于吃的热爱使我不敢用小勺子搅拌撒在酸奶上的白糖,怕搅碎了块状的酸奶。经周边人的提醒,我小心地搅了搅,嘿,那酸奶稠的搅不烂,本来还是几块组成的一碗酸奶,经我一搅拌,竟能变成整碗如冻结成无缝的酸奶。吃到嘴里,好象还得嚼了才能咽下。现在想起来那个美味,还是令我心动不已。
  他们用小碗装熟牛奶制作酸奶,并特意在碗口滴上几滴菜油,表层奶皮金黄,油渍点点,洁白如脂,芳香扑鼻,鲜嫩质细,清凉微酸,加一勺白糖,酸中带甜,更是凉爽可口。这种自制酸奶味道绝对正宗、口味绝对赛过其它所以品牌的酸奶。酸奶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饮料,营养胜于牛奶。它能助消化、增食欲,还有抑菌、收敛、镇静和催眠的功能,对轻微腹泻的慢性病人有治疗作用。医学家还发现它能降低胆固醇浓度、预防动脉硬化和肿瘤,避免过早衰老。
  
难得糊涂  吃亏是福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6 13:35    IP属地:未知


  

白条/手抓羊肉


  白条也叫手抓羊肉,可能为了避免人们说它脏吧,就改了名。我想,白条的起名应该源于形象了:白,即不加色素的原色,条是它的形状,肋条。但我总以为手抓羊肉的叫法比白条要上口得多,也更形象些。手抓怕什么呀,西方人吃了东西还用嘴吮手指呢。它的做法好象是将肋条状的羊肉在水里不加调料给煮烂了吃(别说我误导,那是我的直觉)。据说吃羊肉得就着蒜,有俗语为证“吃羊肉不加蒜,味道减一半”,因为蒜有减少羊膻味的作用。可我这个人的口味和别人不一样,总觉得人们所谓的膻味是一种香味――牛羊身上特有的香味,以前,我把它称为奶油味,奶油味就应该是越浓越香。所以我在那里吃羊肉就是不加蒜,为的是不破坏那种特有的香味。当地人说带皮又略带肥肉的白条是最好吃的,我吃了也觉得它好(说心里话我不会品尝,觉得都一样好吃)。西宁人真有口福。
  在城区的穆斯林老字号“沙里海”和其他几家餐厅,都能吃到这道特色菜。西宁羊肉的嫩、香都刷新了我对羊肉的全部味觉记忆。说实在,我以前对羊肉并不感冒。总觉得不管是在西安、北京还是内蒙古,羊肉吃起来总是差不多一个味。北京的东来顺号称选料精细,只选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羔羊,也确实比别的强,但和西宁的羊肉————青藏高原喝雪水长大的羊身上的肉————相比,还是有质的区别:膻味的有无,鲜嫩的程度。
  西宁的羊肉做法很简单,大多只有两种:黄焖和白条。后者就是所谓的手抓羊肉。没有太多的调料,全靠羊肉自身的品质抓人。这里的羊肉没有膻味,吃的时候却得配上大蒜,号称“羊肉没有蒜,味道减一半”,的确如此!连我这个从不尝试生吃大蒜的人都连连叫好,怪!羊肉和大蒜混在一起的那种嫩和香,让素食主义者也禁不住食指大动!
  西宁人提起自己的羊肉总是一脸自豪。每次吃饭都离不开羊肉,如果说“今天不吃羊肉行吗?”,他们都挠头:“西宁这个地方,不吃羊肉吃什么呢?”于是,我在西宁的每一天,几乎都要吃两顿羊肉!
  
难得糊涂  吃亏是福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6 13:36    IP属地:未知


  

烤羊肉


  将羊肉切成小片,串穿于铁扦上,放特制的长方形烤炉焙烤。然后在羊肉上抹上酱油、精盐、姜粉、辣面、椒粉等佐料,并翻动铁扦。其肉嫩味香,营养丰富。现在烤羊肉已经发展到烤蹄筋、烤腰子等,格尔木的烤羊肉是其他地方没法比的。
  
难得糊涂  吃亏是福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6 13:36    IP属地:未知


  

羊杂碎


  指煮熟的牛、羊的头、心、肝、肺、肠、胃、蹄等切片,舀原汤汁,加调料,即成。杂碎柔、嫩、烂、脆,汤香味浓。青海最有名气的“羊杂碎”要数里离市区25华里处的大通后子河杂碎馆
  
难得糊涂  吃亏是福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6 13:37    IP属地:未知


  

爆焖羊羔肉


  高原一绝。吃羊羔肉一般是有渐近线的,只有春秋产羔时期才能品尝到。做法:将出生15天左右的羊羔宰杀剥皮、洗净切成3~6厘米的方块,入油锅爆炒,待皮肉淡黄时加入面酱、辣面、姜粉、椒粉、精盐等,再反复炒至肉块呈红色时,加适量凉水,封锅慢煨,水干肉烂即成。其肉细嫩,辣酥爽口,色泽暗红,芳香柔软。

难得糊涂  吃亏是福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6 13:38    IP属地:未知


  

酿皮


  应该是一种冷食。到现在我还不清楚是怎么做的,好象品种挺多的,问过卖酿皮的人,就是记不住,可能和我的不太会做饭有关吧。那是一种做成半厘米厚的饼状的淀粉类东西,在切成条状后拌上含辣味的调料,好象香菜是不可少的。你嚼它时候的那个劲道,你就知道什么叫作好吃了。据说会吃酿皮的人喜欢厚实的,刚吃的人喜欢薄的酿皮。不过,我只吃过厚如小指粗的,觉得够有嚼头。在做的过程中,你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决定调料的多寡。
  “酿皮儿”这种让初到西宁的客人莫名其妙的地方小吃,却使西宁人爱的那么深切,那么难以忘怀。
  “酿”在西宁话中不读niàng,而读ràng;并且“酿皮”二字连读,显得格外来劲。西宁街头巷尾处处可见卖酿皮儿的小摊,一张桌子三条凳,小橱柜里边男女摊主手持菜刀,啪啪几刀,就将厚厚的酿皮切成细条,然后抓到碗里,放上盐、醋、味精、辣椒,再抓上白玉般的面筋,油糊糊的、红辣辣的,端到顾客面前。顾客们被辣得又是咂嘴又是抹汗,可偏偏舍不得放下,吃完了,说着“辣呀,辣呀”地走了。可第二天又来了。
  酿皮儿一般用面粉加工而成,也有用土豆等作物的淀粉制作而成的。制作程序虽不算复杂,但却费时间。蒸和馏是制作酿皮儿的两种主要方法。蒸出来的酿皮儿颜色深褐,肥厚沉重,给人以厚实可充饥的感觉。馏出来的酿皮儿颜色金亮,薄柔轻润,给人以精巧玲珑的感觉。一般摊贩都二者兼营。在一些宴席中,酿皮儿还可作为一道菜上席宴客呢。至于夏季到郊外游玩,一般都要带一盆酿皮儿,因为酿皮儿冷热均宜,既可当菜,又可当饭,携带方便,吃来可口。
  在西宁,专门制作酿皮儿的有几百家。在上世纪30年代,西宁最有名的是杜尕玉的酿皮儿,大家叫作“尕玉儿酿皮”。
  目前,西宁有名的有莫家街的“马忠酿皮”等。西宁人吃酿皮儿,辣椒、醋放得特别多,这使外地人看着有些胆怯。其实这是别有风味的,因为作为酿皮儿佐料的辣椒、醋是专门制作的,不似其他地方的辣椒和醋一味地干辣苦酸,而是酸辣中有香甜味。所以,连西宁的小孩子们都喜欢吃辣椒和醋多的酿皮儿。
  酿皮儿可以说是西宁风味小吃的代表,值得每一个游人去光顾品尝。

难得糊涂  吃亏是福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6 13:39    IP属地:未知


  

血肠


  是将羊血加上一些佐料灌进羊肠里做成的,吃在嘴里有点儿沙,但味道还是挺好的。西宁人说会吃血肠的人是不会让人把血肠里的血煮成全凝固状的,要的是带半流质,能喝的血肠,这样吃起来才有味。但用于招待外地人的就只能是全凝固的了,怕我们吃不惯那种口味。所以我没吃着能喝的血肠,有机会一个人一定去喝一下,尝尝那种喝的感觉。还有一种叫粉肠的,做法与血肠一样,只是将羊血换成了做豆面用的粉吧。本人觉着味道不如血肠来得正些,但也不妨一试。
难得糊涂  吃亏是福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6 13:39    IP属地:未知


  

糌粑


  那是藏民的食品。但因青海大都是藏民区,因此,吃着糌粑就不奇怪了。它是以青稞磨成粉为原料,经炒熟后,以酥油为粘合剂制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先将酥油溶化在热奶茶中,然后加上适量的青稞粉,搅拌成团状后,用手捏成形状后直接进嘴吃。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得知酥油要加得多一些,奶茶要略少一点儿,这样能捏得硬些,也更好吃些。我边捏边吃,在还没成形时就开始入口品尝,第一个感觉是香,那种和南方的黄豆粉炒熟后的感觉差不多,其次是觉得那青稞粉有点儿粗,在嘴里一粒一粒的,再次是觉着有点儿干,想要就会么汤吃在感觉。这可能和个人口味有关,我喜欢吃什么都就着汤。藏民们发明的糌粑主要是为了携带方便,一个团儿,可以边捏边吃。但我觉得这种做法要在卫生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才能行,必竟手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干净的。

难得糊涂  吃亏是福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