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7-08-19 19:01 IP属地:未知
查看 102.8W | 回复 29
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嘎仙洞(自驾游)
从海拉尔驾车,经过7、8个小时晚上到达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其中根河到阿里河近200公里路程坡陡,弯急,交叉路口多。驾车行驶较慢,穿行于林海,道路两旁树木参天,松桦蔽日。
途中林间道。
清晨,阿里河火车站和站前。
嘎仙洞位于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北约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岗岩峭壁上。其地峰峦层叠,树木参天,松桦蔽日。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约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长90多米,东西宽27米许,高20余米,相传为仙人洞府。洞内西壁距洞口15米处,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摩崖铭刻。据《魏书》载,乌洛侯国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大武帝拓跋杰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洞内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层,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嘎仙洞为天然大型山洞,离地面25米。洞口向西南,略呈三角形。洞内南北长90余米,东西宽约28米,穹顶最高处20余米,略分为前、中、后3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洞内幽暗深邃,石壁平整。1980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洞内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于公元443年(太平真君四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祝文刻在距洞口很近的西侧石壁上,共19行201字。字体古拙,介于隶楷之间。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

景区外景

本人座驾,停车场。

步行前去景区。路上风景。

通往嘎仙洞路上,两旁有图腾柱以及栏杆上有描绘鲜卑族生活、生产、狩猎、宗教等等场景的浮雕。

为巨石让路.
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约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长90多米,东西宽27米许,高20余米,相传为仙人洞府。
洞内西壁距洞口15米处,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摩崖铭刻。

洞内景观

洞入口

洞里面太黑,看不清。

洞最里面。

从里面向外看。

上下的通道。
从正面看嘎仙洞。
嘎仙洞前方150多米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
返回路上。

白桦林

苔藓。

全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