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1-06-16 22:47 IP属地:未知
查看 60.1W | 回复 15
感受千年古城魅力—— 镇江西津渡
西津古渡坐落在镇江市西边的云台山麓,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令人称奇叫绝的古街,全长虽仅五百公尺,但有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都是别具风情的建筑,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西边的小码头街仍保持着唐宋风韵,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散步,可以领略当年古城地处要塞,商旅繁荣的风貌。
西津渡很有特点和味道,有一些古迹存留,看着灰砖、瓦房、街道,长长的车辙古道,勾起游人无限想象,该景点不门票,但是里面个别小景点有门票。2011年12月19日大型电视剧《西津渡》开播 ,弘扬本土文化,打造镇江名片。再现了中华民族百年兴衰起伏的沧桑历史。
从东边登几十步台阶便可上到山腰的西津渡古街,越往西走地势越低。古街铺满老旧的青石板,两侧是青砖砌成的传统民居和山墙,很显沧桑。古街东段有座建自元代的“昭关石塔”,是国内仅存的过街石塔,游客可以从塔座下穿过。石塔旁是始建于宋代的观音洞,是在山体上开凿而出,为祈福平安之处;对面是救生会,是清代所建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这两个景点都收费。
老码头文化园位于西津渡街区东北,由古代老码头建筑遗址、近代租界建筑群遗存和当代工业废弃厂房构成,是一组建筑形态丰富,文化内涵丰厚的人文建筑群,也是千年渡口文化层、近代租界文化层、当代工业文化层的集中物质体现。在园内有四组铜铸雕塑的街头小品,都是清末民初西津渡老码头曾经的历史风貌和场景。
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据专家考证,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昭关石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 昭关石塔塔座分为两层,以"亚"字叠涩法凿成,塔座上有一个复莲座,塔身偏圆,呈瓶状。再向上是亚字形塔颈,又有一个复莲花座,再上面是十三天和仰莲瓣座,仰莲瓣座上有法轮,法轮背部刻有八宝饰纹,塔顶呈瓶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修工程中的重大发现:在石塔的塔心室里,意外地发现了两个"曼荼罗"。这两个铜片上的曼荼罗共有九个观音和九个黄财神菩萨,那九个黄财神菩萨手中还抓了九只吐宝鼠。在佛教里面,老鼠是看守金库的,抓住了金库的门卫也就是抓到了钱财,抓到了发财的机会。在昭关石塔里发现的这两个元代曼荼罗,在国内实属罕见。有关专家据此认为,应将昭关石塔和曼荼罗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所以我们从塔下的券门经过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元代藏传佛教盛行,煞费苦心地建造了这么一座过街石塔,可见当权者用心之良苦。除镇江西津渡古街这座过街石塔外,元代还在北京南口、居庸关、卢沟桥等地建造有过街石塔。可惜现在居庸关石塔仅存塔基部分,南口和卢沟桥过街石塔早已不见踪影。 昭关石塔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据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等全国六位知名专家考古鉴定,一致认为昭关石塔是我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
古街不长,边走边逛大概半个多小时就能走到头。如果意犹未尽,可原路返回到待渡亭,从这里的下坡路下去可到老码头文化街区,这里有英租界工部局、德士古洋行等很多复古的旧址建筑,可在此拍照留念。还可到古街旁的镇江博物馆参观,或者登上古街后面山顶的云台阁俯瞰城区,尤其夜晚的老街区很美。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
继续往西走有小山楼、待渡亭等小景点。小山楼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小木楼,楼檐下挂有余秋雨先生题辞“金陵渡”的匾额,楼前可俯瞰街区老宅的层层青瓦;待渡亭曾是古人候船或小憩避雨的场所,传说乾隆皇帝也曾经在此亭中停留过。过了待渡亭则看到两边开满各色商铺,茶馆、工艺品店、面馆样样都有,挂满了各种有趣的店招,颇显小资气息。如果嘴馋了,可以尝尝状元饼、臭豆腐等小吃,价格不贵。
现今人们去逛西津渡,除了感受历史、欣赏各个时期的建筑之外,更多的是去古街了解一个地方的民俗,它可以是各种手工艺品,也可能是一碗镇江的锅盖面,甚至是一坛镇江的香醋,时代变了,底蕴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