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爱唯欧论坛 >  千里之行,不忘师恩,走进千年古镇---西塘

发表于 2020-09-15 20:51    IP属地:未知

查看 35W | 回复 16
千里之行,不忘师恩,走进千年古镇---西塘

我从小就喜欢语文,直到现在从事的也是文字相关的工作。 语文老师,对我的人生可谓是影响久远。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回忆一下我印象最深的四位语文老师。丁老师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教我的时候,他已经有50多岁的年纪了。印象中的他有些古板教条,一脸严肃的样子。当时的我处于叛逆期,追星贪玩,学习成绩在我们重点班处于中下游的水平。许是恨铁不成钢,许是老师都更喜欢学习好的学生,我个子小却总是坐在班级倒数二三排的位置。不可否认的是,丁老师是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成绩斐然,我初中打的语文底子还是不错的。高中因为文理分班,我有两位语文老师。高一时的张老师和高二高三时的韩老师都是带领我走上写作路的领路人。高中时,我的作文总是天马行空,极尽自由,主张我笔写我心。两位老师性格不同,张老师风趣幽默,思想超前;韩老师课堂活跃,课下严肃不好亲近。但在鼓励我写作这件事上,张、韩两位老师出奇的一致。  我大学时的恩师冯钧国教授。冯老师儒雅、温婉、谦和,瘦削,具备一个文人学者的所有气质。53年生人的他不可避免的经历了文化浩劫,上山下乡、插队落户,78年高考、为人师表、自我升华。先生踏实质朴的经历如泉流潺潺,没有惊涛骇浪,却有一种潇洒的气韵和韧性的追求。我喜欢冯老师的课,喜欢他的不照本宣科。他称自己是忧郁的,自命清高的。他毫不避讳地谈论性,谈论女权。他可以用一整堂课的时间和我来讨论他所喜欢的胡适、郁达夫。他能够轻易把我带入他所营造的境界中去,并不时描绘出一幅又一幅极具张力的画面来。我们会跟随他的节奏,对《迟桂花》中翁莲纯洁,可爱,善良宛如山中的迟桂花那样美丽的天性念念不忘。为《雷雨》中本是端庄大方周繁漪几近疯狂的情感纠结断了几根肚肠…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感谢四位恩师,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祝愿他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我的爱人也是一名教师,在教师节来临前夕,我也陪着爱人游览千年古镇西塘。
小爱镇楼
小爱镇楼
岁月如梭,毕业已经20多年了
多想时光回到从前
留下的只是回忆
每一张毕业照,都让我回到从前
难忘老师的教诲
青春岁月,难忘同学情、师生情
让镜头停留在美好时光
老了青春、老了岁月,不老的是那份情
说起江南水乡,相比某些独立的名胜古迹,它更像是一种符号,深深烙在了中国那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成为了人文精神的象征。千百年来,也不知装点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梦境,多少在尘世喧嚣中不安的灵魂。渐渐的,它成为了久别水乡文化的现代人,心底最温柔的企盼。
从小生活在都市里,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竟也未感到空间上的逼仄。然而,当我踏上那温润、带着少许湿度的西塘石桥,却感到自身由外而内的溶化——在嚷嚷市语里竟有种前所未有的静谧,宁静得让人想聆听自己的心跳。身体中那深藏的渴念似乎听到了呼唤,那在尘封中被遗忘了多年的人生哲学,再一次在记忆中点燃。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关于伍子胥在西塘兴修水利的记载,而江南特有的平静,却使西塘没有经历太多沧海桑田,听不出多厚重的历史浩叹。它就这样默默地聆听了千年的流水轻吟,桨橹浅唱,见证着繁华沉淀以及烟雨红尘里的俗事纷纷,平
最爱的不过西塘巷弄,昔日粉砖黛瓦的色泽虽已在岁月中慢慢老去,但却多了一份厚重。那被岁月打磨得斑驳不清的墙面,折射出的是光与影的流落,以及周遭的年轮,如一坛积年陈酒,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也正是这种朴质与淡泊,使得这典型的江南巷弄成了安定的生活表象,也不知在这隐遁过多少与世无争的才子佳人?大隐隐于市,在这,并没有所谓终南捷径,有的只是最淳朴的渴望——渴望在饱经世俗的沉浮起落之后,将生命熨帖在一方静净之处。而这样的江南水乡,又总是以最包容的姿态接纳着来自四方的游子浪客的心。
在这样的巷弄中来回漫步,走近一座座古宅,仿佛走进了一页页尘封的历史。有的宅院已经破损没落,翠绿的蔓藤伏在灰暗的墙面上,静静地将岁月守望成一段旧事。有的古宅已被作为景点修缮完好,却也不失清新淡雅的古典韵味。无论是承载着王氏书法的醉园,亦或是柳亚子曾与友人欢笑畅谈、击节而歌的西园,都能令我长久驻足。从生活的角度看,西塘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的包容使自身浸染于山水诗画,再将酝酿出的一点灵光重新洒于民间。
江南的古镇,总也逃不过水的滋养,没有枯藤老树的萧条,只剩小桥流水的怡然。绸带一样的水流穿过西塘,从两岸繁花到叶落归根,四季也在其间流淌。
从清晨的炊烟到日暮的灯火,没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没有嘈杂的叫卖声,就只想坐在路旁,安静的发发呆。
南方的古镇大抵都差不多,差不多的小桥流水,差不多的青石板路,差不多的吆喝叫卖声和差不多的拥挤的人流。
木船轻轻摇过水面,吱呀吱呀,每一声都是古镇的语言。
木浆摇过,划破了树的倒影,涟漪在水面一层层荡开。
在西塘的角落,也有值得细细感受的地方,古镇居民的活动带了许多生活气息,一花一木,一砖一瓦,他们的存在才让人觉得,这并不只是单纯的建筑,这是一处能好好生活的地方。
时光在古镇上缓慢流淌,斟一壶茶,看楼下游人如织,古典和现代在西塘并存.视线离开游人,一抬眼,呵,可不就是一副江南水乡的风景画吗!
西塘好在原汁原味,没有现代的加工雕琢。河还是那条河,廊还是那条廊,小船还是那副模样,沿河仍然住着百姓人家(不像别的许多景区,大量商家替代了原来的住家,或者人去房空)。人们还在洗洗涮涮。婴儿还在以哭当歌。偶尔还能听到从附近村落里传来雄鸡的美声。至于河畔的老柳树抽出新枝、绽出新绿,那是它不甘寂寞的无私奉献,也该算原汁原味的。“生活着的”正是西塘可贵和迷人之处。
夕阳西斜,洒下一片淡橙色的余晖。但在这本应炊烟袅袅、渔舟唱晚的时刻,打破我遐思的竟是各式流行音乐的轰鸣。酒吧那色彩绚丽的聚光灯,将寂静的夜晚绕上了各色的绸缎,形形色色的人们在其中狂欢着,尽情享受着另一面的西塘。
西塘的特色景观是廊棚。去之前不久,看过一部描述西塘的电视片,名为《梦萦水乡》,而今面对真实的水乡廊棚,让人不由想起著名电影《廊桥遗梦》来。初来乍到的我,不可能有什么***落在这廊棚之下,也还来不及从这里带走什么梦,而生于斯长于斯的西塘人,一旦离开美丽的水乡和亲人,到异地作一阵子客,不想家、不做梦,那是不可能的。陪我的几位西塘朋友都说有过这种体验。
西塘的水,是船的梦乡,是桥的灵魂。船橹摇曳,船只在桥洞中穿行,于是,我的视野也从船上移到了桥上。西塘地处水乡,石桥是随处可见的,古石桥或东西走向,或环拱而成,或南北而立。一座座古桥犹如一部部古书,仿佛在人来人往的行色匆匆里,倾听着碧波的轻吟浅唱。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多层台阶的“送子来凤桥”了。东西走向,一级级稍有增高的台阶,排得细腻整齐,两边没有任何护栏,人们只有细步而上。或许谁都不想让河中的鱼儿忙着招呼客人吧,大家在这座桥上行走时都是缓慢而又平稳的,仿佛在思考什么人生大事。
偶遇抓拍
偶遇抓拍
偶遇抓拍
20多年以来,除了父母之外,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老师,当我提笔的zhi时候,我发现千言万语化作的只是一个淡淡的墨痕,我的头脑一片空白,我想不出任何可以用来修饰老师的词句,也没有任何词句可以表达我当时的心情,但我希望用我最美的语言来表达我的致意,给我最最亲爱的老师。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