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6-08-22 09:51 IP属地:未知

超长系列 追忆汉唐——长安行 行长安 之二——风雨大明宫
7月1日早,自锦江品尚出发,步行向北,出安远门,在自强东路坐三站公车,车票两元,到大明宫。缴60元门票得观大明宫遗址国家遗址公园。进入重修的丹凤门,恰巧遇到曲江一中的学生们在做社会实践,有两位热心的小哥自告奋勇,为我导游。路遇一青岛籍中央财经大学毕业生,他的妈妈是青岛语文特级教师,算俺的前辈。两个人见解、关注点接近,于是同游大明宫,行至太液池蓬莱岛遗址(9:30-13:30)。此行好为人师,诸君莫笑。午间:中碗牛肉面,13元。
——
酒店门口,就是西安明城墙北门——安远门。明代构筑城墙时建造的北门,正式名称为安远门。“安远”二字是继承中原汉族朝廷对边远少数民族采取的怀柔安抚政策,希望边远少数民族对朝廷知恩归顺。门里门外依旧车如流水,可惜再无骏马如龙。
——
门内细看,城墙下部以石为基,渐次以城砖向上延伸,筑成今已斑驳的城门。
——千百年来,安定门静静地看着人们来来往往,陪伴世间喜怒哀乐。
——
回望北门东侧门洞,上方的标志就是俺“下榻”的地方。
——
古城墙和机动车,时空在这里完美交织。
——绿树掩映的城楼,沧桑之余更有活力。
——
叮咚---大明宫,挨目咖鸣!
——丹凤门遗址,修旧如新——可是,俺喜欢熟女!
——李隆基带玉环姐姐来过这儿,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此外,李适(kuò)小朋友年轻时,也是好皇帝,惜生不逢时啊--- ——路南的拆迁现场,注意环保、抑制扬尘,俺喜欢!
——看到这,明白了。这建筑内有玄机,俺得进去,一观究竟。
——
俺和曲江一中的这个小靓仔(在遗址公园做社会实践,引导游客)的合影,顿感青春气息扑面,更叹时光之易逝。
——
门票一张,60大洋。居长安不易---
——
展厅门口的长卷——盛唐气象,令人神往。
——
当年的丹凤门大街,宽百余米,雄伟二字亦难形容。
——
丹凤门门洞五个、门楼上开窗十扇,这是最高规制。
——
左图在历史书和《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都见过。不过,看地图如看胸,你懂的---

——
数字技术,让我们梦回唐朝(左下图)。大唐,五道门形制开始成为宫城正门的标配。 ——左下角是发掘图,跟随俺的脚步,实景将现---
——缘分啊!遗址保护刚刚完成月半,俺就来鸟---
——前边是有机玻璃的模型,后边是刻在玻璃上的画,可惜手抖年高,拍的不好。
——
大唐,五道门形制开始成为宫城正门的标配。 ——科学普及,考古介绍,知古鉴今,很有必要。
——
很屌的一座城门,自带大事记属性。
——
中为城楼,两侧为阙,拱卫、警戒。
——
左下的地点,一代雄主李世民沾染难以洗去的人性污点
,尽管他是杰出的帝王。
——
科学普及,考古介绍,知古鉴今,很有必要。
——
一砖一瓦,浸润历史文化;
——
轻钢为顶,跨度很大,再现当年全景。
——瓷碗残片不言,记录别家庭院的流年。
——
砖石沉默不语,天宝年间的阴霾已至。
——
瓷片上有“官”字,当年的国企出品。
——砖有印文,若质量有差,倒追责任——豆腐渣工程的克星——相关部门
,借鉴一下呗。
——当当当当,丹凤门遗址到啦:隆起的,是夯土层;沟壑状,是门限——俺东北农村管叫“门槛子”。
——为防止隔墙夯土层遗存坍塌,做了加固处理——非得让人看出来吗?
——
几十年前,这里是下层人民生活的地方。考古发掘的同时,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隔墙夯土两旁,是水泥,凝固的,还有岁月。
——丹凤门遗址整体保护方案,并有历史介绍。(红毯处,应是领导视察时铺设的)
——
这是马道,当年可以跑马上城。(请无视那些水桶)
——
这是自告奋勇为我导游的两位小靓仔,社会实践还是很锻炼人的。等俺家小子上中学之后,也得让他锻炼锻炼。
——
即将走出遗址保护厅时,才发现地面上用铜条画出了大明宫。
——进去的时候急急忙忙,出来了才想起给人留个正脸。年轻人,干啥都急。
——
东侧,是大明宫陶瓷艺术博物馆。
——
这N次元空间的小兽,用来保护主人在天堂或地狱不受欺负。
——
千余年后再临人间,肤质上佳,脸儿圆圆。
——唐朝的一位文官,脸儿圆圆。
——这大胡子,应该是西边来的。此处,虬髯客点赞
插图令人兴奋,又的确太累,歇歇再插
——
想刷去泥土,恐怕就可能破坏油彩。
——
颇为神骏,简单几画就已传神。
——
应是佛教造型,俺不太懂。大神跟着主人,降妖伏魔的吧。 ——面部特写,是迅哥讲的“金刚怒目”吧,的确能吓吓小鬼儿啥的。
——
所谓唐三彩,其实是当年的冥器,不过俺是不大信奉仙佛的,百无禁忌。
——
这条狗,是宠物、还是擎苍之时,跑前跑后的大黄?
——
这是牛头哥哥吧,很憨厚,看来不对好人逞凶的。
——
银子,看来在什么时候都是必须滴。赵公明同学,俺崇拜你。
——生时“不可一日无茶”,归去也要带它。
——卧了个槽!何老师在这里都这么嗨,我服!
——
游客来此,先做个文化普及。温润如玉,是我;宁为玉碎,不是我。
——
正文第三行,应是新石“器”!大明宫管理处,你是闹哪样?
——
得玉之真谛,可通天人之际。
——
西安,是我国四大名玉之蓝田玉的产地,俺辽宁,有四大名玉之岫岩玉。
——玉蝉一枚。自汉代以来,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把蝉佩于身上则表示高洁。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也是死者的*****。
——
这一枚,造型古朴,感觉年代早些。
——
也就是西安,刨地就出文物。 出了博物馆东出口,北行。真正的大片遗址,来了。
——
龙首渠,含元殿边上的人工水系。井渠法在汉代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直到今天,新疆人民在沙漠地区仍然用这种井渠结合的办法修建灌溉渠道,叫作"*****
"。 ——含元殿基址,用青砖封面,要不就像没化妆的某些中年妇女,没法看了。
——玻璃柜里的小模型,让俺想起古龙大大的某部作品。谁知道?奖励俺的香吻一个
——
这一处,就是唐时的人民大会堂,李朝的三海。
——
左下的航拍图,只剩沧桑。
——
殿前用石子铺地,既保护遗址周围无硬覆盖热胀冷缩之害,又能净人足底,保证遗址上的清洁,赞一个。
——
——
龙尾道,结构和今天的步梯相仿,让书坛巨匠吃了苦头,再写楷书时,还想“矫若游龙”否?
——
斑驳的古城墙沉默不语,我却能听到他的心声---
——
“遗址沉降监测”,嗯,有这个态度,点个赞!
——
糯米浆和熟土,在常年的风吹日晒之下,沧桑尽显---
——
古城墙截面,还能看见夯土层的痕迹。
——自然的历史我喜欢,但保护怎样才能跟得上?
——这柱础应是后建,原物即使还在,也是展品了吧。(边上的小伙子就是中央财经大学的毕业生,青岛帅锅一枚)
——
右侧的沟渠,如是当年物,应该致敬。
——
兽面纹方砖,跟随节愍太子李重俊沉眠地下千年。可惜了这个兵败玄武门下的小鬼,李世民只有一个啊---
——
北京有万园之园,西安有千宫之宫,如今皆为尘土,令人感伤不已---
——
昭陵献殿正脊上的鸱尾,一米五高,一百五十公斤重。祭祖时,见到李世民身后所居,亦当赞叹。
这家伙,为君不易,就是心眼儿小了点。要不刨魏征的墓碑,有多好啊。
——
鎏金铜鱼饰。因水中鱼儿夜不瞑目,制锁而取鱼型。取义警醒,用以避邪。和古人“配韦”以自缓、“配弦”以自急差不多,常说自省、慎独,对个人修养很有必要。
——
麟德殿前台阶的石螭首,杂牌儿的龙,地位恐怕不高。
——这是含元殿前的。
——
重现当年大明宫修建场景,视频和沙盘同时进行。很直观
——
含元殿的石刻飞兽,看起来萌萌的样子。
——
含元殿里的陶水道,一端为母口、一端为子口,可与其他水道套接使用。今年北京大雨,只有紫禁城没事。当年的大明宫,亦当如此。
——
这白石象,应是普贤菩萨的坐骑。如今主人不在,孤零零的,头都没了。
——
石刻力士,不知为何做出大师兄的动作。
——
每年春节,李隆基都在含元殿举行大朝会,那叫一个威风。不知道,安禄山这个死胖子在队伍里没有。
——
各种唐三彩。
——
梦回麟德殿。
——
这种游戏,少长咸宜。尤其对孩子们来讲,很有必要。
——
唐德宗迎佛骨舍利至法门寺的场景。想起韩愈在宪宗年间“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不禁为之潸然。宗教,信奉可以,但如此劳民伤财,却求国泰民安,是缘木而求鱼,更显为政者之无能!
可惜了大唐,走下坡路了,俺也借坡下驴,得空接着写------
周一的更新,在29楼,客官这边请
[
本帖最后由 肥牛爸爸 于 2016-8-29 16:3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