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9-02-28 10:47 IP属地:未知
三、忠义千秋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解州(当地方言,“解”念“害”音)关帝庙一年两度赶庙会的日子(另一次是农历四月初八)。可惜我今年赶上的时节却没看上热闹,全怨这连绵不断的秋雨了。有失就有得,游人少了我便可以仔细地领略这全国最大关帝庙的风采。
解州关帝庙不愧为全国规格最高,占地最大,形制最全的武庙。整座庙宇森森然有种宫殿的气派,中轴对称,前殿后寝。大门分三进,为端门、雉门和午门,端门对面为四龙琉璃照壁,左右是钟楼鼓,门前是用三根铜柱交叉起来的铜挡众,意思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老百姓到此止步。整整衣冠,穿过端门,到了雉门。雉门很有趣,关起门来,在台阶上用木板一铺是个戏台,锣鼓家伙一敲,关公大戏就可以上演,对面的午门正好成了戏棚。前殿的主体是御书楼和崇宁殿。主殿被称为崇宁殿是因为关羽在宋朝被封为“崇宁真君”,到了明朝关羽加封为“关圣帝君”,大殿规格也上升为九开间大殿,环绕殿外共有26根盘龙石柱,可以和曲阜孔庙大成殿相媲美,完全是帝王的规格。崇宁殿内关羽也是帝王打扮,左右各立一个文臣,据导游说这两个大臣是显示关羽帝王气派的摆设,没有姓名来历。其实不然,据《陔余丛考》记载:“万历二十二年,因道士张通元之请,(关羽)进爵为帝,庙曰“英烈”,四十二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封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子平为“竭忠王”,子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赐左丞相一员,为宋陆秀夫,右丞相一员,为张世杰。”。后寝由刀楼、印楼和春秋楼组成。刀是青龙偃月刀(最早的史书记载关羽使的是剑,后来变成了矛,直到元代才改成了大刀,《三国演义》中定名为青龙偃月刀),印是汉寿亭侯印。春秋楼是全庙最高的建筑,楼上有关公读春秋的塑像,还有象征着山西108个县的108个木隔扇。整个关帝庙还有许多附属建筑,如环绕四周的碑廊等,特别是庙内外的五座牌坊很有特色,当时记下了每个牌坊的题字,分别是:“气肃千秋”、“大义参天”、“精忠贯日”、“威震华夏”、“万代瞻仰”,连贯起来是对关羽的最高评价:生前“威震华夏”,身后“万代瞻仰”,从来“精忠贯日”,始终“大义参天”,永远“气肃千秋”。
五个牌坊中我最喜欢“万代瞻仰”石牌坊,不过它被搁置在了旅游区的外边,无人问津,比较破败。当天除了几个算命的老头在躲雨,只有我拿着照相机一个劲的拍照。可能周围的人都觉得我很怪,但我却为能看到这么精美的石牌坊而欣喜不已。整个石牌坊雕刻的玲珑剔透,一组一组全是关羽的生平故事: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长桥别操、过五关斩六将、诛颜良杀文丑、义释曹操、单刀赴会,甚至还有成神成帝的造像,唯独没有败走麦城的一段。牌坊的两面刻满了这些人物故事,而且还施以彩绘,更为传神!看着这些石刻的连环画,不由想起了关羽的传奇。
诸葛亮曾评价关羽“绝伦逸群”,那是溢美之词。其实关羽原本是三国中一个普通的将领,兵败而死,身首异处;魏晋南北朝时默默无闻乏人提及,隋唐时则作为当时的武圣人姜子牙的七十二员配将之一;后代逐渐受到重视,宋为王、明为帝、清则为圣,成为了与孔圣人比肩的武圣人,民间更将关羽当成了神。为什么关羽有如此传奇的经历呢?不过从民间崇拜、朝廷利用和宗教推动三个方面想想,还是有根据的。首先关羽的形象在中国老百姓当中是深入民心的,他事刘备有忠、对曹操有义、待嫂嫂有礼、读春秋有智、杀敌寇有勇、而且挂印封金,不贪财色。于是老百姓敬重他祭奠他,甚至将他当成财神。从唐朝开始就有《说三国》的话本(说书的前身),元代以后三国戏更是层出不穷,于是在草民中间不需要识字就知道了关羽,崇拜关羽之风越行越盛。这时朝廷官府出面了,关羽的忠和义,也是以儒家思想治天下的封建王朝所推行和尊崇的。老百姓心目中有了这尊忠义之神,朝廷很方便拿来利用,于是累世加封,建庙推崇。凭着《三国演义》打江山的清朝更是巧妙的利用关羽故事沟通了和蒙古的关系,顺治皇帝对蒙古王公说:爱新觉罗是刘备转世,而蒙古各部则是二弟关羽,蒙满世世代代为兄弟,永不相负。其实民间也好,朝廷也好,关羽的造神运动当中还少不了宗教的推动作用。最早把关羽敬奉为神的是道教,先作为除妖镇怪的神将,后成了统帅三界的大神。也是道教请朝廷把关羽封成了帝王。第二个神话关羽的宗教是佛教,佛教中国化以后不断和道教争锋,很好的办法之一就是用佛教的“广大 法力”收服道教的神仙。于是借用了一个三国的故事,关羽就成了佛教中护法的伽蓝菩萨。故事是这样的,关羽被孙权斩首后,头颅送到了曹操那里,也就葬在了洛阳,于是关羽阴魂不散,直喊“头来”,一心报仇,当魂魄到了玉泉山正好碰到了智恺法师,智恺法师对关羽的魂魄说:“你喊头来,你想报仇,可是被你砍掉头颅的人找谁去报仇,那里去找头呢?”关羽顿悟,放下大刀,立地成佛!最后一个介入关羽造神运动的宗教是儒教,儒家一向反对怪力乱神,但关羽的忠义也是儒教的信仰之一,于是推举关羽成为武圣人,建立武庙以敬奉,其实对于儒教来说,庙堂里的并不是泥塑的关羽,而是人们心中的忠义精神。三种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不断融合,关羽在宗教中的作用也就越重要。宗教和政治、民俗结合,关羽这尊神也就真正在中国人心中扎下了根。
运城附近关羽的遗迹还很多,出名的有盐池和常平关帝庙。常平关帝庙位于解州镇东18公里常平乡,是关羽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自从关羽年轻时因为除了恶霸逃离故乡,关羽的父母投井自杀后,这里反倒没有了关姓的后人。常平关帝庙最初是民间自发兴建的,规模不大,自有特色。最大的特色这里是关羽的家庙,里面供奉着关羽曾祖父、祖父、父亲、关羽和关羽之子五代人,是全国其他关帝庙所没有的。庙里有一座元代砖塔,相传塔下就是关羽父母所投之井,后世建塔为墓。这里的柏树也是姿形奇特,其中一棵几近倒伏,而且所倒的方向是指向解州关帝庙的,与其他树木截然相反(大多数树木顺着山风吹来的方向倾倒)。传说关羽死后头在洛阳,身在襄阳,魂在故乡,关老爷的魂魄晚上在常平关帝庙休息,白天就顺着这棵柏树飞到解州关帝庙工作,恰巧那里也有一棵茂盛的柏树指着这里,两树遥对,引人遐思。关帝庙山门两侧各有一个木牌坊,侧面观看形同飞鸟,其中一个上题四个大字:“灵钟鹾海”,灵钟描述的是对面的中条山,而鹾海指的就是运城的盐池了。
盐池取盐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每年春秋两季蓄水,水析盐出;夏季引水入田、风干为盐;冬季排干池水,池底是硝,据说常年厚度可以达到一米。几千年周而复始,是中国古代三大盐产地之一。古人在东海之滨煮海为盐,在四川自贡凿井为盐,都是人力产物;唯有运城盐池,只要日、水、风三昧,天工自然,无需人力。古人不晓得盐池之下有盐矿,只当是神力穿凿,建池神庙以祭之。运城盐池历代被视作“国之重宝”,这也是运城地区(古称河东)自古盐业鼎盛,物阜民丰的由来。传说宋朝时,曾有三年间,盐池里热浪翻滚,池水赤红,盐不得出,朝廷震动。当时道教得势,张天师施展神力,说是蚩尤作怪,这赤红的池水就是蚩尤的鲜血!于是请来关羽显圣,一阵风雨雷电之后,盐池重新风平浪静,池水返清,又有盐了。这就是元代杂剧“关羽显圣战蚩尤”的蓝本。因为关羽有如此神力,张天师就上书请求朝廷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连上古黄帝的老对手蚩尤都敌不过关羽,朝廷自然不敢怠慢,不断册封关羽,建关帝庙祭之。
说到“忠义”容易,说清“忠义”很难,老子曾说:德坏而有礼,理废而有法。古人崇尚以德治国,而“忠义”就是德的核心思想。关羽一生,有忠有义,后世楷模。如今的中国重又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树立具有时代特点的忠义准则和代表人物是非常有价值和有必要的。关羽是生根在中国人心中的忠义之神,也代表着中国人普遍的道德准则,值得后世之人永远敬仰。祭祀关羽其实就是祭祀国人心中永恒的人生理想。
游关羽的故乡,追关羽的故事,想关羽的精神,发关羽的感慨,真是:秋风秋雨读春秋,关庙关府忆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