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10-19 10:19 IP属地:未知
查看 118.5W | 回复 34
探访回头王八的刘秉权墓
北京 乃至全国最有特色的王八,当属刘秉权墓的回头王八。。。常见的石龟头全是伸着脖子朝前看的,全国唯一的有扭头往后看的, 很奇葩!
刘秉权何许人也?原来,他是一位清代的将军,汉军正红旗人。顺治元年(一六四三年)任兵部主事,顺治十五年改任刑部主事,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十二月出任 广东 巡抚,后因平息发生在 潮州 叛乱有功,晋升为兵部右侍郎。康熙十三年十一月死于军中。将军死后,康熙皇帝亲自为其撰写了碑文,并赐谥曰“端勤”。如此算来,刘将军从政三十余年,也算得一员“老将”了罢。
按图索骥,我们对刘将军的墓地进行了探访。来到大沟村,说刘秉权墓,村里稍年轻的人并不知道。但是他们知道村西的半山腰上有个“王八驮石碑”。按着村民的指向,从村边向西望去,隐约能看见高高的黄土坡上有白色的 石柱 。绕道上去,一片茂密的玉黍地遮挡住了视线――刘将军的墓地就在里面。到了地头便没有了路,只能猫腰往里面钻。在地里,玉米叶子被拨得哗哗响,像小刀片一样不断划在脸上、胳膊上……就这样穿行十几米,将军的残墓犹如拨开云雾般呈现在眼前——名为赑屃(bx)的“巨龟”驮着一块三米多高的石碑。常见的赑屃头是朝前看的,不一样的是,这个赑屃是向后看的,这的确是很是少见的。据传,当年此碑的赑屃为整块石头雕刻,接近完工的时候,才发现石料不够,兽头无法雕刻。工期将至,工匠灵机一动将其头向后雕琢,验收时,监工询问为何头向后看,工匠称其为“回头望月”,监工听着很吉利,也就不再追究。墓前左右还有华表,其柱身是八角型,布满云纹。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上面雕满祥云。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云板已经残缺,顶上的 石狮 也于几年前被盗,须弥底座下杂草与庄稼并生。如果没有茂盛的玉黍相衬,那将军的残墓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碑冠上的蟠龙之间嵌有“敕建”二字篆书,碑文是满汉两种文字镌刻而成,上款书有将军的职务谥号,正文则是赞颂之词,称他“性行端良、才能敏练、正己率属,勤职惠民”。遥想当年,皇帝能够给予这么高的评价,那么刘将军一定是个“好官”了,仅这十六个字,就足以让我们视为楷模。
“进剿潮氛,得获炮台等处;亲督行阵,招复三县民人;殚心效力,克奏肤功”碑文中还讲述了这样一段历史:康熙十三年, 广东 潮州 总兵刘进忠反清复明,和清兵在城里巷战,三月至四月把清兵打出了 潮州 城。但九月间,巡抚刘秉权带兵包围 潮州 ,击毁刘进忠在凤凰洲的阵地,并督清兵开始长达三个月的围城和攻城。十一月由于清军大炮日夜轰击,城墙崩一百多丈,将刘进忠困在 潮州 城内……而这一年,正是刘将军的卒年。
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方兾(冀)遐龄,忽焉长逝,朕甚悼焉”,表述了康熙皇帝的沉痛心情:“希望他能 长寿 ,他却盎然长逝了,我真是非常的悲伤怀念啊。”话是这样说的,但这也是套话——康乾时代碑文中,这样的句式多有出现。由此可见,“穿靴戴帽”一类的照本宣科、例行辞藻,也是古已有之了吧……
“康熙拾五年陆月初肆立”是墓碑落款,也就是一六七六年七月十四日这座石碑落成,距今三百三十二年矣……抚今追昔,再过三百余年,这些遗迹能否安在?“性行端良、勤职惠民”的刘将军是否还会被人记得?残墓前,不禁又想到,前生我们不知道,后世也是不可知;那么,还是在今生做个端良正己、勤职殚心的好人吧……(来自黄小汪转载)
刘秉权墓(丰台区王佐镇沟西口东侧 高台 土坡上)
路过火车轨道
禁止取土!保护文物,谢
不小心走错到西六环边,不对劲,看卫星地图找来找去,这里原来是条路,不知为什么给堵住了,怕人家盗墓,理解万岁,最后翻墙进入!
破败不堪,没人管理哎
这里没人,只有我和同学两人参观。。
两座华表位于夹杆石中部以西,分立南北两侧,华表底座为须弥石座,束腰,底座为八角形,顶部也为八角形,刻有云纹图案,顶部有望天吼,云板齐全。据说2001年,两块华表上的望天吼被盗走,后在 保定 被当地公安机关截获后又安装复位。
墓碑正面:题首是:巡抚 广东 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管粮饷盐法兵部右 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谥端勤刘秉权碑文;碑文是:请看“云岗老伯”的“三探大沟村刘秉权墓”,落款是:康熙拾伍年陆月初立。满、汉两文,还都清楚。
墓碑侧影
宝顶,现在就是一土包
蟠龙雕刻写真
望看大处的破败的大棚,哎呀
随画作为留念哈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