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交通安全宣传区 >  安全驾驶技术

发表于 2006-11-23 09:07    IP属地:未知

查看 20.6W | 回复 11
安全驾驶技术
夜间驾驶者主要是靠车灯来获取信息,走夜路,要留意车上的照明设施是否齐备。
  检测灯光亮度,更换进入衰退期的灯泡,消除事故隐患;检测远近灯变光,如发现此功能有问题,应及时修理;检测各种灯泡是否完好,包括大灯、小灯、雾灯、转向灯、刹车灯、示宽灯、倒车灯、高位刹车灯、牌照灯、危险报警灯、车内照明灯等。
  汽车在夜间行驶,要先擦净挡风玻璃。清晰的挡风玻璃会在暗夜里增强驾驶者的信心;夏季夜间行车,要关好车窗玻璃,防止昆虫窜入驾驶室致伤眼睛和影响视线。
  在山路上,车灯光投射距离由远变近时,表示汽车驶近或驶入上坡道;车灯光投射距离由近变远时,表示已在下坡道或由陡坡进入缓坡; 车灯光离开路面时,表示前面出现急弯或车辆已驶至坡顶;
  车灯光由路中移向路侧时,表示前方出现一般性弯道;
  车灯光从道路的一侧移到另一侧时,表示前方为连续转弯道,必须减速靠右慢行;
  夜间行车,严格控制车速是确保安全的根本措施。保持中速行驶,注意增加跟车距离,准备随时停车。为避免危险发生,应尽量增加跟车距离,以防止前后车相碰事故的发生。
[ Last edited by VV-威虎山 on 06-11-23 at 09:22 ]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3 09:11    IP属地:未知

安全驾驶之二,夜间行车七大注意
1.会车注意右侧非机动车
  夜间会车不要手忙脚乱、一会儿踩制动踏板、一会儿向右打轮,要注意右侧行人和自行车。  
与对向车相距150米时,应将远光灯变为近光灯。这既是行车礼貌也是行车安全的保证。当遇对方不改用近光,应立即减速并用连续变换远、近光的办法来示意对方。如果对方仍不改变,感觉灯光刺眼无法辨别路面时,应靠边停车,千万不要赌气以强光对射。
  2.控制车速
  夜间道路上的交通流量小,行人和自行车的干扰也相对较少,驾驶员一般比较容易高速行车,因而很可能发生交通事故。夜间行车由亮处到暗处时,眼睛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必须降低车速,在驶经弯道、坡路、桥梁、窄路和不易看清的地方更应降低车速并随时做好制动或停车的准备;驶经繁华街道时,由于霓虹灯以及其他灯光的照射对驾驶员的视线有影响,这时也须低速行驶;如遇下雨、下雪和下雾等恶劣的天气时须低速小心行驶。
  3.增加跟车距离
  驾驶员在夜间行车时,一是视线不如白天的开阔,二是常遇危险、紧急情况。为此,驾驶员必须准备随时停车。在这种情况下,为避免危险,要注意适当增加跟车距离,以防止前后车相碰撞事故。
  4.尽量避免超车
  超车前观察被超车辆右侧是否有障碍物,以免超车时,被超车辆向左侧避让障碍物而发生碰撞。必须超车时,应事先连续变换远、近灯光告知前车,在确实判定可以超越后,再进行超车。
  5.克服驾驶疲劳
  夜间行车特别是午夜以后行车最容易疲劳瞌睡,另外夜间行车由于不能见到道路两旁的景观,对驾驶员兴奋性刺激小,因此最易产生驾驶疲劳。可以用经常改变远近灯光的办法,一方面提高其他车辆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减轻视觉疲劳。太疲劳时应停车休息,不要强行赶夜路。
  6.准确判断路况
  一般来说,如果感到车速自动减慢、发动机声音变得沉闷时,说明行驶阻力增加,汽车可能正行驶在上坡或松软路面上。如果感觉车速自动加快、发动机声音变得轻快时,说明行驶中阻力减小,汽车可能正行驶于一段下坡路中。没有月光的夜晚,路面一般为灰黑色,路面以外一片黑色。有水坑的地方会显得更亮,而坑洼处则会更暗黑。一些老司机总结出夜间行车的要领是“走灰不走黑”。另外还要积累根据前灯光柱变化情况来判断地形的经验。如光柱变短可能是遇上弯道或上坡路,光柱变长也可能是下坡路,光柱有缺口可能是路上坑洼等。
  7.准备应急灯
  夜间行车除准备常规的物品如备胎、千斤顶、扳手外,还应带上照明设备如应急灯以及紧急停车时的警告标牌,当遇故障紧急停车时,可以给自己的车辆辟出一块安全区域。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3 09:12    IP属地:未知

驾驶技术之三:炎热夏季行车您应该注意的五点
夏季高温、多尘、多雨,这些气候特点对行车安全都是不利的。针对这些特殊的气候条件,车友开车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夏季行车,要根据运行任务的特点和需要,携带必要的水桶、雨帆布、防滑链条、三角木等,以备使用。
  要配备随车灭火器,预防因搭铁不良引起的火花及燃油渗漏引起的火灾。要放静电,不在打雷闪电的情况下加注易燃油料。
  夏季行车,驾驶员容易疲劳打瞌睡,因此行车前要休息,不可勉强行车,要保持充足睡眠。
  行车途中遇到雷阵雨往往会引起视线不清,这时最好能控制车速。雨中行车,千万不要急踩刹车以防侧滑。
  夏季驾驶车辆时要特别注意车辆的涉水问题,许多人认为只要雨水不淹没排气管和分电器就可以放心涉水,其实由于车子的电器设备多,且线路复杂,一旦进水会造成多处短路,甚至起火。另一方面,轿车为了扩大其使用空间,常把一些部件安装在隐蔽处,甚至车底,一旦进水,后果不堪设想。特别是发动机进水,雨水一旦进入汽缸会损坏活塞和汽缸体等重要部件。如果发动机在水中熄火,不能用推车和打马达的方法强行启动,应迅速把车从水中拽出,卸下火花塞,转动发动机将发动机中的水排出,在重新启动前,必须确认发动机内没有积水。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3 09:13    IP属地:未知

驾驶技术之四:老司机教您“六不跟”防追尾
一位开了三十多年车的“老公交”嘱咐我行车时要遵循“六不跟”的原则:
  一不跟大型货车。  
因为大型货车又宽又大,遮挡行车视线,既容易使后面的车随着它闯红灯(大货车过去后红灯亮了,后车难以停车,而出现违章),又得防止货物掉落而伤及自己和车辆。
  二不跟公交车。因为大型公交车和大型货车一样,容易遮挡行车视线,而且一些公交车司机进出站时强进强出,还不开转向灯,如果跟得过近或在其两侧,就容易发生事故,而吃亏的总是小型车。
  三不跟出租车。尤其是空驶的出租车,它经常要在路上找活儿,一旦发现有人打车,司机就会急刹车,而载着客的出租车也会因乘客就近下车,使司机随意停车,经常连转向灯也不打,就猛地停在路边。如果跟车过近,就没有了刹车距离,很容易追尾。
  四不跟高档车。如果自己开的是一辆比较普通的车,最好不要跟在高档车的后面,因高档车的车速一般比较快,一旦出现了急刹车,它能及时刹住,而您的刹车距离长,发生追尾的可能性很大。
  五不跟外地车。外地司机一般对新去的城市道路不熟,行车速度慢且犹豫,有时为了寻找目的地,会临时停车问路,还有一些跑长途的司机疲劳驾驶,车开得忽快忽慢,忽左忽右,跟在后面很危险,稍有疏忽也会发生追尾。
  六不跟“串车”。如果在快车道上行驶,应尽量避开跟“串车”,因快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速度都很快,尤其是新司机难以把握平衡速度,保持安全车距,一旦前面的车采取紧急刹车,很容易出现连续追尾,三四辆车相撞的事故并不少见,特别是中间的车辆受到前后夹击,后果不堪设想。
  得了师傅的“真传”后,我便在行车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六不跟”的原则,果然对自己的安全行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两年下来,安然无恙,驾车技术大有提高。于是我便把这些高招儿告诉了几位新考下驾照的朋友,他们一试,也反映“效果显著”。在此特别推荐给更多的新手,初上路时不妨也遵循这“六不跟”的原则,或许对你的行车也有所帮助。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3 09:16    IP属地:未知

加强技术之五:路面打滑及视野不良的雨天驾驶技巧
当倾盆大雨哗哗而下的时候,再没有比汽车更方便的交通工具了,但汽车也是十分容易受坏天气影响的交通工具。在雨天驾驶,车外环境改变,路面打滑及视野不良是所有驾驶者都必须小心对待的。
  雨中要提前制动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雨天制动要提前,但倒底要提前多少呢?大体上,在雨天制动要将制动距离延长3倍。那么为什么要延长3倍呢?
  从制动动作的流程来看:从驾驶者意识到需制动到车完全停住会经过4个阶段。
  (1)发现前方有障碍,到判断需停车约需0.3 s。
  (2)右脚从油门移到制动踏板约需0.3 s。
  (3)当您踩下制动到油压开始作用约需0.3 s。
  (4)制动发生作用到停车。
  其中第一到第三阶段,还在驾驶者的反应动作期,制动未发生作用。在这段时间内车辆仍然继续前进,这中间行驶的距离叫空走距离。第四阶段中,制动器开始动作到车完全停下来之间的行车距离叫制动距离。一般所说的制动距离就是指两者之和。
  空走距离是随驾驶者的反应而变化,和天气无太大关系。可是在下雨时,因轮胎和地面的摩擦力减半,制动距离也会随之增加到2倍。
  再者下雨路滑,紧急制动易造成轮胎抱死,制动的信心显然会较晴天低得多,这也就是制动距离变长的主要原因。
  降低胎压,制动更不好
  有人每逢雨季,就将胎压降低一些,使轮胎和地面间的摩擦面积增大,进而增大附着力。这个看似有效的方法不仅不正确,甚至适得其反!仔细想想,每个轮胎所承受的车重一定,接地面积的增加,会降低每单位面积轮胎对地面的压力。如此一来排除轮胎与地面形成水膜的力量会减弱,而这层有润滑作用的水膜,会使轮胎更容易打滑。
  因此,降低胎压增加接地面积绝不可行;反之增加胎压,制动反而会好一点,故在雨天保持较高的胎压比较安全。
  地面未湿透时更容易打滑
  近年来轮胎的发展神速,若从胎纹的设计着手,可有效排除水膜。可是地上如果布满粒状的细石,那可比下雨很久的湿地更容易打滑。
  在刚下雨时,路面的灰尘及沙土还没有被雨水冲走,这些尘沙吸收了雨水后,变成粘土状的膜,使轮胎更容易打滑。所以在刚下雨、路面未湿透时也要当心,以免轮胎打滑而产生事故。
  视线就是安全
  若你常在大雨中开车,那视线不清必定是最大的隐患,尤其是左右侧及后方的视野更为重要。视线的好坏在于车窗玻璃,当然除雨刷的刮水动作外,也可以亮起前灯让来车看清你的位置。当在暴雨中,即使雨刷高速摆动,还是无法擦净玻璃上的雨水。这时的玻璃上所形成的水膜折射,会使你无法看清前方,没有雨刷的后窗玻璃,情况则更差。若雨大到雨刷也无法擦清视线的时候,你最好赶紧靠路边停车等待(不过记住开双蹦灯)。
  下小雨时雨刷不要持续打开
  在不断精益求精的汽车科技中,雨刷的功能始终不变,但其结构却不断改进。从手动到自动,雨刷始终是消除玻璃上水滴的最佳方法。
  近年来汽车车速越来越快,当车辆在高速行驶时,雨刷便会因风压而飘起来,以致无法有效地将玻璃上的水珠刮干净。为防止这点,加压板出现了,可是加压板也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当汽车在小雨中低速行驶时,车前玻璃上只有一些小雨点,若雨刷压力太强,胶皮与玻璃的摩擦系数会太大而使其无法顺利摆动,而有颤动的情形发生。另外当有小沙石附着在玻璃上时,雨刷带动沙石摩擦玻璃,那即使很硬的玻璃也会被刮出许多小痕迹。据悉,有人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驶时,发生风挡玻璃突然破裂的情形,很可能就是因日积月累的小伤痕所导致的后果。
  总之,在小雨中低速行驶时须要慎重地使用雨刷,特别在雨刷颤动时就赶快停止。另外,若充分利用喷水器也可以保持玻璃和雨刷之间的润滑,对保持良好视线有很大的帮助。
  遭遇大雷雨
  在夏季驾车遇到大雷雨时应该怎么办?
  首先你可能遇到的问题就是车窗起雾。
  除雾的一种方法就是打开暖气来防止车窗玻璃产生雾层。开暖气时可将风口吹向玻璃,使玻璃变热来蒸发车窗上的水滴,以达到除雾的效果。
  至于后窗,目前大部分的车已经在后车窗加上镍铬合金的除雾线,当你打开开关时,玻璃会慢慢加热,使水珠蒸发。
  不过有些车的后窗是一般玻璃的,那就可将空气导入口或后车窗打开一点,使冷风吹进来。这虽不如镍铬除雾线的效果好,但总可稍微增强视野。 遭遇打雷时,千万不要下车避雨。倘若闪电击中汽车,电流会经车身表面传到地面,在车内反而安全多了,不过车窗一定要全部关紧。另外收音机的天线有避雷针的作用,会吸收闪电,所以一定要收起来。
  路经积水路段时
  大部分的人很容易低估自己爱车的涉水能力,其实以现在市面上的车来说,足够应付一般雨后的路面积水了。其实只要积水不超过保险杠,汽车行驶起来都没问题。当积水过车轮一半时,驾驶室会开始进水,但就性能来说,还可以继续行驶。即使水再深一点,开始进入排气管,这时虽情况紧急但仍不需紧张。只要挂上低挡,加大油门,用排气将水喷出即可。否则若因熄火而使排气管进水,甚至气缸进水,那可就麻烦了。 制动如果湿了呢
  这是关系行车安全的一个大问题,可千万不要忽略了。
  汽车在积水路面或暴雨中行驶后,要小心因制动摩擦片湿透而导致制动失效的情形发生。
  制动鼓进水后,其水膜会使摩擦片和鼓之间的摩擦力明显降低而无法发挥制动效果。这与慢慢磨耗摩擦片的情形不同,本来很有效的制动会因水的进入而突然失灵。如果你忽略了,而在涉水后大踩油门,那后果真是不可想象。 在涉深水后而制动失灵时,先不用紧张。你可慢慢行驶,并用脚轻踩油门及制动,如此反复几次之后,由于摩擦片和制动鼓的摩擦生热可将水膜蒸发。
  以上情形,在鼓式制动中会很明显,但如果是盘式制动,因制动盘通常暴露在外,摩擦面上沾上了水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路经泥泞地时
  大雨过后,平常黄沙滚滚的泥土地面变得泥泞不堪,行进艰难。
  想要避免窘状,可预先判断这段泥泞地或沙石堆是否能通过,然后再采取行动。方法十分简单,就是地上有车辙的路线可能就是安全路线。一方面是前车之鉴,另一方面,其土质也比较扎实。当做出判断后以低速通过,进入泥泞地后绝不可以换挡。因为阻力大,当分开离合器时车就会停止,想再起动就难啦。 陷入泥沙后
  当你万一陷入泥沙时,千万不要冒然踩油门,否则驱动车轮只会使车愈陷愈深。
  在这时若无千斤顶或其他垫车轮的东西时,可将打滑轮胎的气尽量放掉,放到轮胎快要扁了为止。胎压减少后,轮胎的接地面积自然增加,相对来说摩擦力也较大。放掉胎压后慢慢加油,大都能顺利通过。通过泥地后,立即到最近的修理站或加油站补充轮胎气压或更换轮胎便可上路行驶。
  若仅有一侧轮胎打滑,则有更好的方式:轻拉手刹加大油门。因手刹的作用,空转的车轮会停止转动,而另一边的车轮增加驱动力,这就有可能轻松地驶出泥泞地了。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3 09:17    IP属地:未知

加强技术之六:高速公路驾驶需要注意的7件事
1、在上高速公路之前要确认车况良好,了解沿途加油、食宿以及出入口等信息。
  2、 高速公路除了有全程限速外,更要注意在弯道、隧道口等地点的特殊速度要求。
  3、 高速公路上停车非常危险,车辆发生问题应该及时打开双闪灯提示后车,并进入最近的紧急停车带。
  4、 在高速公路上非常容易疲劳,保持好的精神状态对于行车驾驶非常重要。
  5、 注意检查轮胎的气压,防止爆胎。还要注意安全车距。
  6、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要十分重视制动效果,出发前要仔细检查制动效果,发现有异常一定要进行维修。
  7、 高速公路上行车,如使用紧急制动,跑偏和侧滑的几率会增大,使汽车方向很难控制。行车中如果需要制动,应该多次轻踩制动踏板,这种点刹可以使制动灯快速闪亮,引起后车的注意,并且制动效果也比较好。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3 09:18    IP属地:未知

加强技术之七:冰雪路面上该怎样开车
在冰雪路面上行驶,若DSC/TCS(TCS系统是DSC系统的一部分)处于开启工作状态,即使踩下加速踏板,也不可能增加动力,因此,此时应该关闭DSC/TCS功能,DSC系统开关在您方向盘的左下方,关掉后会在仪表盘的右边显示“DSC OFF”字样;当您的DSC处于关闭状态时熄灭发动机后再次启动发动机,DSC系统会再次自动打开,请您注意关闭。  
当积雪、冰滑消失,路面恢复正常后,请您保持DSC系统的持续开启。
  在冰雪路面上起步,如果用D挡,有可能造成DSC/TCS频繁工作,无论DSC系统是否开启,最好先用2.3车型M挡或2.0车型的L挡进行起步,然后切换到D挡行驶。
  在特别光滑的路面(冰面、雪后路面)或者陡坡行驶的时候,建议采用2.3车型M挡或2.0车型的S、L挡进行驾驶。这样各挡均有发动机制动。在冰雪路面上行驶,切忌绝对不要空挡滑行,不要使用巡航系统,这样会使车辆失去控制。
  在冰雪路面上行驶,即使装备DSC系统的车辆也不要在高速行驶中突然大幅度转弯。因为此时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下降,DSC系统难以产生有效的补偿作用,所以不要把DSC系统视为绝对的安全依靠。
  在冰雪路面上行驶,即使装备ABS的车辆也要小心驾驶,特别是积雪路面一定要注意车距,以防鲁莽驾驶带来的交通事故,因为此时车辆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下降,也不要将ABS视为绝对的安全依靠。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3 09:21    IP属地:未知

驾驶技术之八:不良驾驶习惯影响行车安全
 陋习1
  自动挡车司机不扶方向盘
  自动挡车解放了左脚,但不等于也解放了双手。  
常有司机,左手打电话,右手挂挡、扶方向。其实这是一种分散注意力、降低司机反应速度的错误习惯。在较高速度行驶(60千米/小时以上)时,如果车轮受到坡坑的颠簸而偏离方向,很容易造成事故。如果双手拿着其他物品,不能迅速回到方向盘处,车辆方向不稳,事故发生的概率会更高。
  陋习2
  开车时抽烟、喝饮料
  有人把车比喻成爱人、老婆,甚至是家,认为可以在里面舒服地做着办公室里的内容,比如抽烟、喝咖啡、喝饮料。但这种“小资”增加了安全隐患,小资不等于安全和规范。
  私家车主应该适时地讲究情调,否则出了事故,反而损伤了情趣。
  陋习3
  行驶时气囊上面摆放物品
  气囊可以在发生正面碰撞后弹出,提供缓冲和保护,以确保人身安全。气囊在瞬时冲破塑料面板,如果面板上放有物品,物品就会随着向前弹出,速度之快也许可以赶上子弹。气囊还未实行保护,“子弹”却先伤了人,可谓功不抵过。
  正常行驶后,气囊就时刻处于待命状态,建议司机不要在气囊位置上放置任何物品。
  一般方向盘和副驾前面板上,会有SRS的标识,这就是表示该处安置有“气囊”。
  陋习4
  过水坑不减速
  在赛场可以用快慢来决胜负,但在现实生活中,快慢还被赋予了很多道德意义。
  过水坑时减速慢行,避免溅伤行人,不但是一种良好的驾驶习惯,而且在很多时候可以保证自身安全。下雨天,由于道路看不清,水坑深浅难判,提前减速查看也可以防止汽车熄火。
  陋习5
  加油灯亮继续行驶
  听到一些开奥拓的人曾夸耀说,加油灯亮起车辆还目前北京市的汽车保有量已突破220万辆大关,随之而来的交通事故也不断发生,这其中既有野蛮驾驶的原因,同样一些司机的不良习惯也成为交通事故的根源。现将一些不良习惯及其危害列出,为了给您提个醒。能行驶四五十公里,其实这种行为很冒险。目前类似千里马的车型汽油泵直接安装在燃油箱底部,汽油泵依靠汽油进行润滑和降温,如果汽油数量缺失过多,在行驶状态下(汽油泵运转),汽油泵不能得到正确润滑和降温,很容易造成泵体的损害。
  陋习6
  驾驶座椅太过靠后
  一些司机因长时间开车总希望把腿伸直。司机把座椅位置调得太过靠后,腿部空间固然增大很多,但是伸直了腿很难在紧急制动时发力,而且由于安全带的束缚,身体不能大幅前倾,导致制动不及时造成事故。
  陋习7
  驾驶时穿高跟鞋
  由于高跟鞋把后脚的支点抬高,无形中增大了踩制动踏板的力度和角度,司机有时需要踮着脚尖去狠踩踏板,才能达到正常踩踏和制动效果。另外,长时间穿高跟鞋驾驶对脚部肌肉也会造成抽筋和拉伤。
  陋习8
  不开大灯和老开大灯
  有经验的司机为了规避因前车失误而造成事故,有时会在超车时用大灯“提醒”一下前车,以免超车时前车临时并线。此外,晚间行车,后面的车如果不开行车灯,前车很容易认为后面无车接近,在并线时造成对后车的剐蹭。
  “老开大灯”造成对面车辆晃眼,容易使其判断失误而且最招司机反感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3 14:45    IP属地:未知

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前作为奢侈品的汽车渐渐的进入了寻常百姓家,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促进成熟人们开始关心汽车的安全性,到底什么是安全的汽车呢?有些门户网站、BBS及一些非汽车的平面媒体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有些提出了钢板薄厚与安全,有些提出X系车不安全XX系车安全,还有些强调汽车的安全配置与安全的问题.......真是五花八门各说其词。决定汽车安全性的到底是什么?本人观点是,汽车的安全配置只是很小一方面,但是决定汽车安全最正要的是驾驶人本身!本人用自己购车三年汽车的一些见闻来证明这一点:
1、行车超速
我和一些有车或会驾车的朋友聊天的时候有人会问你经常开车跑多么快?我会回答“普通公路按限速,或没限速的保持80Km之内;高速公路没有超过120Km”.这时有人就说了嗨!你开车真娘们!有人就会说我一上高速就是一百五、六甚至一百八九......个别资深驾驶员,尤其是那些新驾驶员和不经常开车人最爱相互攀比这些。在么快的速度不管什么车系的车一旦出事故就和一堆泥一样不管再坚固再厚的钢板还是X系xx系的车都没用;
2、驾车人和乘车人的安全意识淡薄
很多驾驶员感觉开车系安全带是对付警察的在市区带,出城之后没有警察了就解开或者发挥中国人的大智慧想出很多比如“把安全带系在座椅后面、只系一道、拆掉安全带预紧装置......数不胜数的逃避方法。说完驾驶员再说乘客,你想让乘客系安全带真是万难!他们普遍觉得安全带只是驾驶员的专利与自己无关,在我车上的乘车只有我的家人和一些知道行车安全的人才系上安全带,大部分人会说我多此一举。有些人干脆把自身安全完全寄托在安全气囊上,觉得气囊多安全带没有用!儿童也是一个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很少有人给车上配备儿童安全座椅代替儿童座椅的只是成年人的怀抱,也没人不让12岁以下的儿童坐在汽车的前座.女士驾车会在车上点缀些零碎而又无用紧急情况系带来危险的玩具作为装饰,或穿着一双高跟鞋驾车......
我们只有提高自己的交通安全意识才能真正安全的使用好汽车!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3 14:46    IP属地:未知

驾驶过程中十个危险瞬间的可能与应对ZT
1.在一个三车道的路上,当你从左侧超越前车(位于中间道)回中间车道时,后面有一辆车以更快的速度从右侧超车且稍前于你并入中间车道,如果你只看前面或后视镜,你的车头就有可能横擦对方的车尾。 由于两车超车时的速度都很快,发现时距离太近以至来不及反应。这种剐擦碰的危险及类似情况常发生在多车道的城市快速路上,车多速度快,很多车来回串道超车。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是容易发生危险的。
  麻痹指数:6  危险指数:6
  建  议: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新手则“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巍然不动”。
  2.驾驶室的两个侧柱足以挡住一辆自行车行人。同样,车内中后视镜也会不同程度遮挡右下45度视线。在无红灯的十字路口或人车混杂的闹市区,目标较多使注意力分散,行人进入视线死角可能不被察觉。如行人与汽车方向平行时这些死角可以保持数秒。这时汽车加速或转弯行人就会突然闪出来导致措手不及。虽然碰撞不会太严重,但剐了车心痛不说,遇上个难缠的主还是相当麻烦的。
  麻痹指数:3  危险指数:3
  措  施:速度要慢以便有足够时间四处观察,要以三个死角为重点察看目标,摇头晃脑,东张西望。
  3.在较窄的街道(特别是四车道)经过路边停车带时,因为大部分车都贴膜看不清车里的情况,当你经过时要注意右边车里的马大哈们突然开门。这些路基本上都是小街或在小区,出了事可不太好讲理哟。赔个门是小事,把手弄残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麻痹指数:4  危险指数:4
  措  施:减速,鸣笛,尽可能走路中间。
  4.跟车超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一般前车超车从容的时候会走直线并道,这样会有余地挤入两车中间。但当对面来车很快时,前车就会慌忙急拐并道把你晾在超车道上。这时就会前后左右无路可逃。更危险的是,前车比你大一圈,对面来车看不到你,在前车超车并道时对面来车反而开始加速。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来往两车道的乡村公路上。 我曾有一次类似体验,最后两辆车在3米左右处刹住,我车司机当即发呆10余秒,幸好没有出事。
  麻痹指数:5  危险指数:5
  措  施:超车时一定看清来车动向,不要跟大车超车,等大车超车入位后再行动。
  5.在乡村路中有时会遇到农民晾麦子以及因修路有短暂的碎沙路面。因为很短很多人会高速通过。这是非常危险的。一般车有紧急情况时,人都会下意识地制动或避闪,但在这样的路面上车就成了脱缰的野马。会以想不到的姿势,向着想不到的方向冲出去。曾有一个报道,因此路面5天发生3起事故,亡6人。
  麻痹指数:3  危险指数:10
  提  示:对路面变化的影响要有清醒的认识,提前减速并采取预防性措施,防患于未然。
  6.走了很长的山路,在一段较长,空旷且平直的下坡路时,减档制动,引力和制动力平衡,汽车以稳定的速度向下滑行。这个时候有没有想放松一下,把脚从制动或油门上拿下来活动活动?最好不要,你的脚失去了参照系,危险在潜滋暗长。如果突然发生情况,还能不能把脚准确地踩在制动上?如果你是新手,不会踩在油门上吧?
  麻痹指数:2  危险指数: 2
  忠  告:你的腿和脚虽然有点累,但还是建议他们坚持在战斗岗位上。
  7.当你在宽阔平缓的公路上超车正和前车并行时,突然对面一辆车从地下钻了出来! 情况是这样的:这条路两头平直,中间却有一条波谷。如果是一上一下的坡,大多数人会察觉,但这种坡眼睛会被迷惑的!类似因地形引发的事故多出现在山地坡路,转弯等地形变化的交叉点,司机忽略地形的突然变化造成的。 在此引申出“事故地形”的概念。请多多注意地形变化情况,及时减速,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在某地留下了“事故多发路段”的牌子!
  麻痹指数:7  危险指数7
  建  议:按老人家的话“风物长宜放眼量”,努力培养对危险地段的敏锐感觉。
  8.一般在城市公路大家对交通规则还是非常小心的。但乡村公路上从没见那辆车交规当回事,违章开车像眨眼一样频繁。为什么?没警察呗! 这时你会不会随大流而放松了警惕?告诉你,警察可能正在某个地方埋伏着,等你往里钻呢!当然,荒无人烟的地方警察是不会去的,警察还是喜欢有个伴,比如和察车,察费什么的在一块。留神戴大盖帽的就可以了。还有你开得很快警察也追不上你。所以警察会出现在路段相对繁华,车速不快,视线不好,而你又急着脱颖而出的时候。这时你的危险就是损失50-200大洋。
  麻痹指数:10  危险指数:1
  忠  告:警察就是在你想不到时出现的人!
  9.在郊区公路上开车, 如果有一辆大车紧紧跟随,寸步不离,是否有芒刺在背的感觉?如果没有,要清醒一下了。前面出现了紧急情况,你刹得住车,大车停得住吗?如果甩不开大车(说明大车速度也很快),最好的方法是打转向,减速,靠边,对大车说一声“您先请!”
  麻痹指数:5  危险指数:9
  忠  告:在同等距离和速度下,大车追尾的危险和伤害程度远远大于小车,如果不能和大车拉开距离,宁跟大车,不要让大车跟。
  10.超车时是汽车行驶中的高危时段(车速相对快,距离近),危险一是前车发现情况突然向左避闪导致后车被挤或追尾,这点大多数人会注意到。这里容易忽略的是后车正位于前车左斜后方时有人或物从外侧横穿公路,人和后车相互看不到,行人匆忙横穿,后车匆忙加速,等超过前车露头时行人刚好从前车出来。这个寸劲赶上行人是没有活路的。前几年在中央台上曾看到这样的画面,行人被撞2-3米高,在空中转了两三圈,当场气绝。这种危险多见于半封闭的快速路上,请不要掉以轻心。
  麻痹指数:9  危险指数:8
  建  议:在安全距离下转到左道,鸣笛、稍顿(防危险一),加速至与前车平齐,再稍作观察并加速超过(防危险二)。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