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途胜/途胜L论坛 >  “土尔扈特”名称的由来和涵义

发表于 2006-08-03 13:50    IP属地:未知

查看 25.1W | 回复 9
“土尔扈特”名称的由来和涵义
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我国北部西部的森林和草原,是一个勤劳、勇敢,
有着光荣历史的部落。每一个民族都由部落形成,每一个部落都有他的名称和涵义,弄清他的名称和涵义的由来,有利于阐述部落的起源、形成和早期的历史。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的史籍上就有漠西蒙古族的记载,元朝又有了“西蒙古的记载,史称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明朝又称“瓦剌”,清朝称“厄鲁特”、“额鲁特”、“卫拉特”,外文书籍又称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
    “斡亦剌惕”(Oira或oirai)是蒙古语,它最早的含义比较普遍的解释有两种:一种含有蒙古语“卫拉”(Oira)即“近亲”“邻亲”的意思,有“近亲者”、“邻近者”、“同盟者”的含义(《元朝秘史》卷十);一种含有“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之意(《亚细亚历史字典》卷二)。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这不仅从语义上来解释,语源“oi”作“森林”解释。Ara作“民”解释,合成语为“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更主要的是根据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来称谓的。他们曾经过着林中采集渔猎的生活,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园亦儿坚”(《元末译文证补》四)。也就是林中百姓的意思。随着历史的变迁,明代西蒙古出现了“大小四卫拉特联盟”,卫拉特一词更具有“亲近者”“同盟者”“联盟者”的实际意义和词源意义,尤其是18、19世纪帕拉斯、施密特等外国史学家认为“联盟说”更合理。从四卫拉特联盟角度分析,前一种说法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俄国的布里亚特蒙古学者多尔济班扎罗夫则认为卫拉特是由“卫”(Oi)——“林木森林”——加“阿拉特”(ara)——“百姓”组成的,即“林中百姓”。人们普遍认为,多尔济班扎罗夫的解释更接近事实,理由较充分,颇具权威性。
    土尔扈特部落是我国卫拉特蒙古中其中的一个部落。
    历史的记载中,土尔扈特部落的先祖是王罕,亦称翁罕。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史集》记载,王罕所率领的是克列特部((《史集》第297页。第一卷,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克列特”一词,蒙古语古老的形式是erle(客列亦惕)现在发音为ere。土尔扈特一词与克列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列特”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因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而土尔扈特方言中“护卫军”亦称土尔扈特(ougu),因此,克列特便称为土尔扈特。从古老的族源学考证,“克列特”原是土尔扈特部落的一个姓氏,王罕的姓就为“克列特”,以后发展成为一个氏族。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政府设立的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南路盟,其中最大的一个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汗旗,各代汗王均属此旗。其分布地域最广,人数最多,文化素质最高,权力最大,历史最悠久。在西蒙古专门使用的一种蒙古文字托忒文中,“土尔扈特”一词的词根中还有“强大、强盛”的意思,在蒙古族普遍使用的胡都木文中,客列亦惕一词的词根中也有“强大”、“强盛”之意。土尔扈特一词从客列亦惕一词演变而来,土尔扈特无论从哪一种蒙古文字中,都能找到“强大”、“强盛”之意的词根。还有的史学家认为,土尔扈特人善于骑马作战,缴获俘虏较多,并融合于自己的部落,逐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部落实属强大,因而有了“强大、强盛”的名称((巴德利著《俄国、蒙古、中国》上卷,第一册,第97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汉文原来翻译“土尔扈特”一词还有“剩人”、“余人”或“剩下的部落”、“余下的部落”的意思,意为剩余在俄国的最后一批人、一个部落。对“土尔扈特”一词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释,但第一种说法学术界认为,有一定的理由,更接近事实。
    外文书籍中称“土尔扈特部落”或总称1628年西迁至俄国土尔扈特部落为首的卫拉特各部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禹尔梅克”,这些都是汉语的音译。“卡尔梅克”这一名称,是巴什基尔人看到伏尔加河沿岸来了一群游牧民,惊呼为卡尔梅克,按巴什基尔语(alm.almn),其意为“迁移者”、“迁涉者”、“流浪者”、“西迁者”。这一词意,均被汉、俄、蒙文史学者直译。据帕拉斯的说法,是“留下”“留下来的人”之意,是根据民族词源学(动词)卡尔马克(ma)即留下之意,它似乎表示那些留下的信仰佛教的土尔扈特人,以区别于那些皈依东正教的土尔扈特人((东方文献编辑部主编《巴托尔德文集》第五卷,第538页,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8年版。))。还有一层意思是:1628年后和鄂尔勒克领导土尔扈特部落西迁至伏尔加河沿岸定居,一些人思乡心重,暂时回了准噶尔盆地。“留下”、“留下的人”就是指当时定居的土尔扈特部落,而没有回准噶尔的部落人。据伯希和《卡尔梅克历史评注》第一节《给卡尔梅克人起的各种名称》一文中费舍尔的看法,卡尔梅克是“高帽子”的意思;文森认为,之所以如此称呼卡尔梅克人,是因为他的头上的帽子高高隆起,有高帽子的意思。
    对于“卡尔梅克”一词的使用范围,科特维奇在他写的《有关17—18世纪对土尔扈特人关系的俄国档案资料》中提出:在俄国和外国的档案材料中,常使用三个术语来表示俄国的卫拉特人:“土尔扈特”出自蒙文史料;“卡尔梅克”出自俄文史料;“客列亦惕卫拉特”出自中国汉文史料。据布莱特耐德尔的说法:“卡尔梅克”一词,在1398年已为人知晓,“留下”、“留下的人”的词意,似乎是表示那些异教徒卫拉特人,以区别于皈依伊斯兰教的东干人。而“卡尔梅克”这个词以后表示那批住在伏尔加河、顿河、乌拉尔河一带的卫拉特人,已习惯于“卡尔梅克”这个名称,而遗忘了古名——卫拉特、客列亦惕、土尔扈特(伊·亚·兹特拉金著《准噶尔汗国史》第5页,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
    土尔扈特一词的语源、含义,蒙古史的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都在努力发掘充足的历史涵义和语言依据,因此,“土尔扈特”一词的确切含义有待于深入研究。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6-08-03 13:51    IP属地:未知

第 二 节 土尔扈特部落的印记、口号、系谱
    印记、口号、系谱是游牧民族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文化。
    印记:土尔扈特人以游牧为主,牲畜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牲畜互相混杂,到处流动,难以识别,往往和邻近的部落、氏族、宗族互相混杂,而产生纠纷。“为了分辨自己宗族、氏族、部落,以至个人家庭的牲畜,减少矛盾和纠纷,他们在牛、马、驼、骡、驴、鹿大牲畜身上打上印记((周鸣崎、李人风主编《中国各民族年节祭会大事典》第347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印记还是奴隶主管理奴隶的一种残酷方法。古代奴隶主为了防止奴隶逃亡,往往在奴隶的脸上和身上打上印记,以区别于奴隶主、自由民和属民的标志,最早的纹身始于印记。由于给奴隶打印记遭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反对,奴隶印记由脸上转到打在手上,以后转到打在身上。随着部落进入封建社会,在各部族人民的反对下,各级封建主彻底取消了给人身上打印记的做法。纹身作为印记的继承文化,在土尔扈特部落中保留了下来,不少优秀的骑手、猎手、射手、摔跤手,在自己身上刺有鹰、虎、龙、凤等美丽的纹身图案,表示他们勇敢智慧而又光荣的历史。因这种方式易损伤皮肤,纹身之法现已渐渐失传。古代土尔扈特人在部落的旗帜上也印有自己的印记。在劳动中,在战斗中,因土尔扈特人骑马较快,易散难收,一旦看到自己部落的旗帜,就立即向自己氏族集中,很容易找到自己的队伍。印记在战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土尔扈特部落牧地广阔,部落要定期会盟祭祀举行游乐活动,他们往往选择一个固定的地点,在山岩上刻上印记作为牧民会盟的标志。“在和静县巩乃斯阿尔先沟有石刻印记一处,在和静县尤勒都斯草原嘎哈提沟山岩上有石刻印记一处,在和静县乌布鲁克村乌兰达坂上也有石刻印记一处((金向宏主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第1091—1092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据考证这些石刻印记均刻于清代中期,这些地方都是清代土尔扈特部落会盟祭祀之处,而且石刻前面草地平坦广阔,环境幽雅,非常适合牧民在会盟后举行游乐活动。这些石刻印记正是土尔扈特部落会盟的标志。印记还是各部落互相结盟,缔结条约,签订合同时作为诚信誓言的标志。印记还有古代首领玉玺大印、关防印章的作用,部落的首领以此发布文书命令,执行法律条文,宣布安民告示。
    印记在古代土尔扈特部落广泛地使用。《唐会要》卷二十七《诸蕃马印》中记录了不少游牧民族使用印记之事。《北史·高车传》在记述古代人的印记时称:“其富产自有认识,鱼纵在野,终无安取。”这就是说各个部落的牲畜都有各自的标记,有了这种印记,不会混杂难分。
    土尔扈特人至今还保留着给马、牛、驼、驴打印记的习俗。届时,人们赶着成群的牲畜,到固定的牧场集中,各个家庭和生产组织,根据自己要求的印记符号,请一位经验丰富的打印师给牲畜打印记。在给牲畜打印记时,要给打印师敬献哈达,唱祝福歌,有不少小伙子还要进行骑马、套马、摔跤、射箭比赛,用他们的悍英勇获得姑娘们青睐。打马印的日子往往成了集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为一体的日子。
    土尔扈特部落古代的印记符号有:
    称克列特部时,
    称客列亦惕部时,
    称土尔扈特部时,
    称卡尔梅克部时。
    现在草原牲畜印记,
    除了以上较为流行的而外,有的还用古代的印记,有的用阿拉伯数字做印记,有的用汉文数码小写或藏文字母做印记,还有的以拼音字母做印记,但打马印师都能根据他们的要求打出各种马印。
    口号:古代土尔扈特人就有自己部落的口号,至今仍在土尔扈特人中流传,无论历史上的口号,还是现在土尔扈特人的口号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影响和无法替代的作用。
    口号用于克服困难中,遇到风雪转场等各种灾害时,通过呼喊口号,来回忆部落光荣的历史和战胜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激励人民顽强拼搏夺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
    口号用于竞赛的娱乐活动中,当骑手、摔跤手、射手等进行比赛时,成百上千的啦啦队呼唤着自己氏族的口号,激励参赛者取得佳绩。
    口号还用发生战争时,在勇士冲锋陷阵时呼喊着口号,一是不易掉队,二是激励勇士们的士气。
    口号主要用于生产劳动中,人们在集体套马打马印时,在围猎活动中呼喊着口号,迫使动物惊慌失措将其捕获,口号使人们激发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
    口号还用于会盟、祭祀、婚丧等生产和生活中,它是土尔扈特人民互助团结、奋发向上和光荣的历史相联系的纽带。
    土尔扈特部落的口号,一是来源于祖宗或某个传说中英雄的名字和现实中的英雄,如江格尔(勇士)、洪古尔(能人)、巴特尔(英雄)、伯东尔(好汉),这是用神话史诗传说中的英雄作口号。王罕、阿木胡兰、贤义王太平、和鄂尔勒克、敦多克达什、渥巴锡、阿玉奇、多布栋(生钦五世活佛),这是用部落祖先的首领的名字作口号。“刚格尔(焉耆马第三代良种培育人)、舍盖(三区革命英雄)、旦孜(著名蒙古族医生)、浩·巴岱(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这是用部落现实的生产英雄、战斗英雄和名人作口号。
    土尔扈特部落的口号,二是来源于部落的名称,或者各个氏族的名称,以及所在地名称,如克烈、客列亦惕、土尔扈特、卡尔梅克、卫拉特,这是用部落名称做口号。“伊克、木胡尔、吉尔格楞、巴音其汗、德楞((以上均为旧土尔扈特部落南路盟一些氏族的名称。)),”这是以氏族名称作口号。巴音郭楞、哈拉莫敦、尤勒都斯、开泽,这是用地名作口号。
    口号不仅用以激励人民的士气,鼓舞部落的民族精神,还是用以了解土尔扈特部落的历史,探讨和研究土尔扈特部落古代文化特征的钥匙。
    系谱:土尔扈特人记事起就要学会背诵祖先的系谱,最少要学会背诵七代,有的人会背诵几十代祖先的名字,这样的人将被认为是能人或智者,他们将受到部落人民的尊重,如土尔扈特部落最后一个汗王恭本德吉特(满光强),他将土尔扈特部落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历代汗王首领的系谱,全能十分准确地予以背诵。这个系谱的传承关系表示如下:
    土尔扈特部落传承关系表
    牢记祖先的名字,是每个土尔扈特人的责任,只有脑子不够用的人,或是父母早逝的孤儿才不知祖先的名字,土尔扈特人把不能背诵7代祖先名字的人称为孤儿或傻子(部落人只有同情之意,没有蔑视之念)。各个氏族都有记录系谱的人,系谱保留在汗王和贵族手中。土尔扈特人背诵系谱一是给父母子女背,二是给同氏族的背诵,用以纠错,三是给史学工作者背诵。一般不会给其他人背诵。背诵系谱时特别虔诚,点上佛灯,口念真经,跪着背诵(恭本德吉特(满光强)《土尔扈特系谱记》,19901218)。由于不少的系谱是口头流传,有的含混不清,有的带有神话色彩,有的掺杂人为观念,应该深刻地真实地加以研究,并以历代史籍和汗王及贵族遗老的文字史料相互印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果。土尔扈特人民的系谱为研究土尔扈特部落的起源以及部落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土尔扈特部落的系谱经过数百年的变迁,支系繁多,谱记纷杂。但从土尔扈特部落历史活动的纵横观其系谱,尚可清理出土尔扈特部落系谱的大致线索。
    根据土尔扈特部落历史发展的轮廓,构成了土尔扈特部落系谱的纵断面,可分为3个时期:
    早期,马儿忽思——珠勒札斡鄂尔勒克;
    中期,和鄂尔勒克——渥巴锡;
    晚期,策凌纳木札勒——恭本德吉特(满光强)。
    早期也可称为迁牧八河时期,中期也可称为西迁伏尔加时期,晚期也可称为东归祖国时期。
    土尔扈特部落从进入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社会以来,汗王系谱共计27代,31世。
    早期从马儿忽思到珠勒札斡鄂尔勒克共计11代;中期从和鄂尔勒克到渥巴锡共计7代8世,其中敦多克奥木巴和敦多克达什,两人是叔伯兄弟为1代2世;晚期从策凌纳木札勒到恭本德吉特共计9代12世,其中霍绍齐、丹津旺济勒、纳木札勒多尔济3人是亲兄弟,为1代3世;那木札勒珠尔默特策凌和玛哈巴咱尔,两人是族兄弟,为1代2世。
    根据土尔扈特部落的分布变迁的线索,构成了土尔扈特部落系谱的横断面,可分为5大谱系:
    1旧土尔扈特谱系;
    2新土尔扈特谱系;
    3额济纳土尔扈特谱系;
    4青海土尔扈特谱系;
    5伏尔加土尔扈特谱系((马汝珩、马大正著《厄鲁特蒙古史论文集》第138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在这5大谱系中,从马儿忽思到和鄂尔勒克,为主线索谱系,随着历史的变迁,发展为土尔扈特5大谱系。
    一、旧土尔扈特谱系:1628年和鄂尔勒克西迁伏尔加河流域,经过7代人艰苦卓绝的斗争,1771年在渥巴锡的率领下回归祖国,清政府乾隆封渥巴锡所领亲族为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从渥巴锡到恭本德吉特为汗王谱系,为长系,主系,发展成为旧土尔扈特谱系。
    二、新土尔扈特谱系:1628年,和鄂尔勒克二叔父卫衮察布察齐,没有随和鄂尔勒克西迁伏尔加流域,而是仍然附牧于伊犁境。1757年卫衮察布察齐6世孙舍楞赴土尔扈特汗国,1771年随渥巴锡东归祖国。因舍楞赴伏尔加河流域晚于和鄂尔勒克一百多年,清政府乾隆故封舍楞所领亲族为乌纳恩素珠克图新土尔扈特,后发展为新土尔扈特谱系。
    三、额济纳土尔扈特谱系:1698年阿拉布珠尔,携众从伏尔加流域归国礼佛,来时被准噶尔部绑架,归路又被阻截,后求清政府赐牧地于党河、色尔腾流域,1731年安居于额济纳草原,后发展为额济纳土尔扈特谱系。
    四、青海土尔扈特谱系:1628年和鄂尔勒克的三叔父保兰阿噶勒琥和五叔父莽海,没有随和鄂尔勒克西迁伏尔加流域,而是附牧于中国的科布多境和乌里雅苏台境,1636年移牧于青海高原,后发展为青海土尔扈特谱系。
    五、伏尔加土尔扈特谱系:1771年1月16日,土尔扈特部落在渥巴锡的率领下回归祖国,由于伏尔加河一直未封冻,无法通知西岸的土尔扈特人一起东归祖国。西岸的土尔扈特人留居伏尔加流域,后发展为伏尔加土尔扈特谱系。
[ Last edited by bg1csa on 06-08-03 at 16:19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6-08-03 13:51    IP属地:未知

第 二 节 土尔扈特部落的印记、口号、系谱
印记、口号、系谱是游牧民族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文化。
    印记:土尔扈特人以游牧为主,牲畜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牲畜互相混杂,到处流动,难以识别,往往和邻近的部落、氏族、宗族互相混杂,而产生纠纷。“为了分辨自己宗族、氏族、部落,以至个人家庭的牲畜,减少矛盾和纠纷,他们在牛、马、驼、骡、驴、鹿大牲畜身上打上印记((周鸣崎、李人风主编《中国各民族年节祭会大事典》第347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印记还是奴隶主管理奴隶的一种残酷方法。古代奴隶主为了防止奴隶逃亡,往往在奴隶的脸上和身上打上印记,以区别于奴隶主、自由民和属民的标志,最早的纹身始于印记。由于给奴隶打印记遭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反对,奴隶印记由脸上转到打在手上,以后转到打在身上。随着部落进入封建社会,在各部族人民的反对下,各级封建主彻底取消了给人身上打印记的做法。纹身作为印记的继承文化,在土尔扈特部落中保留了下来,不少优秀的骑手、猎手、射手、摔跤手,在自己身上刺有鹰、虎、龙、凤等美丽的纹身图案,表示他们勇敢智慧而又光荣的历史。因这种方式易损伤皮肤,纹身之法现已渐渐失传。古代土尔扈特人在部落的旗帜上也印有自己的印记。在劳动中,在战斗中,因土尔扈特人骑马较快,易散难收,一旦看到自己部落的旗帜,就立即向自己氏族集中,很容易找到自己的队伍。印记在战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土尔扈特部落牧地广阔,部落要定期会盟祭祀举行游乐活动,他们往往选择一个固定的地点,在山岩上刻上印记作为牧民会盟的标志。“在和静县巩乃斯阿尔先沟有石刻印记一处,在和静县尤勒都斯草原嘎哈提沟山岩上有石刻印记一处,在和静县乌布鲁克村乌兰达坂上也有石刻印记一处((金向宏主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第1091—1092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据考证这些石刻印记均刻于清代中期,这些地方都是清代土尔扈特部落会盟祭祀之处,而且石刻前面草地平坦广阔,环境幽雅,非常适合牧民在会盟后举行游乐活动。这些石刻印记正是土尔扈特部落会盟的标志。印记还是各部落互相结盟,缔结条约,签订合同时作为诚信誓言的标志。印记还有古代首领玉玺大印、关防印章的作用,部落的首领以此发布文书命令,执行法律条文,宣布安民告示。
    印记在古代土尔扈特部落广泛地使用。《唐会要》卷二十七《诸蕃马印》中记录了不少游牧民族使用印记之事。《北史·高车传》在记述古代人的印记时称:“其富产自有认识,鱼纵在野,终无安取。”这就是说各个部落的牲畜都有各自的标记,有了这种印记,不会混杂难分。
    土尔扈特人至今还保留着给马、牛、驼、驴打印记的习俗。届时,人们赶着成群的牲畜,到固定的牧场集中,各个家庭和生产组织,根据自己要求的印记符号,请一位经验丰富的打印师给牲畜打印记。在给牲畜打印记时,要给打印师敬献哈达,唱祝福歌,有不少小伙子还要进行骑马、套马、摔跤、射箭比赛,用他们的悍英勇获得姑娘们青睐。打马印的日子往往成了集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为一体的日子。
    土尔扈特部落古代的印记符号有:
    称克列特部时,
    称客列亦惕部时,
    称土尔扈特部时,
    称卡尔梅克部时。
    现在草原牲畜印记,
    除了以上较为流行的而外,有的还用古代的印记,有的用阿拉伯数字做印记,有的用汉文数码小写或藏文字母做印记,还有的以拼音字母做印记,但打马印师都能根据他们的要求打出各种马印。
    口号:古代土尔扈特人就有自己部落的口号,至今仍在土尔扈特人中流传,无论历史上的口号,还是现在土尔扈特人的口号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影响和无法替代的作用。
    口号用于克服困难中,遇到风雪转场等各种灾害时,通过呼喊口号,来回忆部落光荣的历史和战胜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激励人民顽强拼搏夺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
    口号用于竞赛的娱乐活动中,当骑手、摔跤手、射手等进行比赛时,成百上千的啦啦队呼唤着自己氏族的口号,激励参赛者取得佳绩。
    口号还用发生战争时,在勇士冲锋陷阵时呼喊着口号,一是不易掉队,二是激励勇士们的士气。
    口号主要用于生产劳动中,人们在集体套马打马印时,在围猎活动中呼喊着口号,迫使动物惊慌失措将其捕获,口号使人们激发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
    口号还用于会盟、祭祀、婚丧等生产和生活中,它是土尔扈特人民互助团结、奋发向上和光荣的历史相联系的纽带。
    土尔扈特部落的口号,一是来源于祖宗或某个传说中英雄的名字和现实中的英雄,如江格尔(勇士)、洪古尔(能人)、巴特尔(英雄)、伯东尔(好汉),这是用神话史诗传说中的英雄作口号。王罕、阿木胡兰、贤义王太平、和鄂尔勒克、敦多克达什、渥巴锡、阿玉奇、多布栋(生钦五世活佛),这是用部落祖先的首领的名字作口号。“刚格尔(焉耆马第三代良种培育人)、舍盖(三区革命英雄)、旦孜(著名蒙古族医生)、浩·巴岱(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这是用部落现实的生产英雄、战斗英雄和名人作口号。
    土尔扈特部落的口号,二是来源于部落的名称,或者各个氏族的名称,以及所在地名称,如克烈、客列亦惕、土尔扈特、卡尔梅克、卫拉特,这是用部落名称做口号。“伊克、木胡尔、吉尔格楞、巴音其汗、德楞((以上均为旧土尔扈特部落南路盟一些氏族的名称。)),”这是以氏族名称作口号。巴音郭楞、哈拉莫敦、尤勒都斯、开泽,这是用地名作口号。
    口号不仅用以激励人民的士气,鼓舞部落的民族精神,还是用以了解土尔扈特部落的历史,探讨和研究土尔扈特部落古代文化特征的钥匙。
    系谱:土尔扈特人记事起就要学会背诵祖先的系谱,最少要学会背诵七代,有的人会背诵几十代祖先的名字,这样的人将被认为是能人或智者,他们将受到部落人民的尊重,如土尔扈特部落最后一个汗王恭本德吉特(满光强),他将土尔扈特部落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历代汗王首领的系谱,全能十分准确地予以背诵。这个系谱的传承关系表示如下:
    土尔扈特部落传承关系表
    牢记祖先的名字,是每个土尔扈特人的责任,只有脑子不够用的人,或是父母早逝的孤儿才不知祖先的名字,土尔扈特人把不能背诵7代祖先名字的人称为孤儿或傻子(部落人只有同情之意,没有蔑视之念)。各个氏族都有记录系谱的人,系谱保留在汗王和贵族手中。土尔扈特人背诵系谱一是给父母子女背,二是给同氏族的背诵,用以纠错,三是给史学工作者背诵。一般不会给其他人背诵。背诵系谱时特别虔诚,点上佛灯,口念真经,跪着背诵(恭本德吉特(满光强)《土尔扈特系谱记》,19901218)。由于不少的系谱是口头流传,有的含混不清,有的带有神话色彩,有的掺杂人为观念,应该深刻地真实地加以研究,并以历代史籍和汗王及贵族遗老的文字史料相互印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果。土尔扈特人民的系谱为研究土尔扈特部落的起源以及部落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土尔扈特部落的系谱经过数百年的变迁,支系繁多,谱记纷杂。但从土尔扈特部落历史活动的纵横观其系谱,尚可清理出土尔扈特部落系谱的大致线索。
    根据土尔扈特部落历史发展的轮廓,构成了土尔扈特部落系谱的纵断面,可分为3个时期:
    早期,马儿忽思——珠勒札斡鄂尔勒克;
    中期,和鄂尔勒克——渥巴锡;
    晚期,策凌纳木札勒——恭本德吉特(满光强)。
    早期也可称为迁牧八河时期,中期也可称为西迁伏尔加时期,晚期也可称为东归祖国时期。
    土尔扈特部落从进入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社会以来,汗王系谱共计27代,31世。
    早期从马儿忽思到珠勒札斡鄂尔勒克共计11代;中期从和鄂尔勒克到渥巴锡共计7代8世,其中敦多克奥木巴和敦多克达什,两人是叔伯兄弟为1代2世;晚期从策凌纳木札勒到恭本德吉特共计9代12世,其中霍绍齐、丹津旺济勒、纳木札勒多尔济3人是亲兄弟,为1代3世;那木札勒珠尔默特策凌和玛哈巴咱尔,两人是族兄弟,为1代2世。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6-08-03 13:52    IP属地:未知

根据土尔扈特部落的分布变迁的线索,构成了土尔扈特部落系谱的横断面,可分为5大谱系:
    1旧土尔扈特谱系;
    2新土尔扈特谱系;
    3额济纳土尔扈特谱系;
    4青海土尔扈特谱系;
    5伏尔加土尔扈特谱系((马汝珩、马大正著《厄鲁特蒙古史论文集》第138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在这5大谱系中,从马儿忽思到和鄂尔勒克,为主线索谱系,随着历史的变迁,发展为土尔扈特5大谱系。
    一、旧土尔扈特谱系:1628年和鄂尔勒克西迁伏尔加河流域,经过7代人艰苦卓绝的斗争,1771年在渥巴锡的率领下回归祖国,清政府乾隆封渥巴锡所领亲族为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从渥巴锡到恭本德吉特为汗王谱系,为长系,主系,发展成为旧土尔扈特谱系。
    二、新土尔扈特谱系:1628年,和鄂尔勒克二叔父卫衮察布察齐,没有随和鄂尔勒克西迁伏尔加流域,而是仍然附牧于伊犁境。1757年卫衮察布察齐6世孙舍楞赴土尔扈特汗国,1771年随渥巴锡东归祖国。因舍楞赴伏尔加河流域晚于和鄂尔勒克一百多年,清政府乾隆故封舍楞所领亲族为乌纳恩素珠克图新土尔扈特,后发展为新土尔扈特谱系。
    三、额济纳土尔扈特谱系:1698年阿拉布珠尔,携众从伏尔加流域归国礼佛,来时被准噶尔部绑架,归路又被阻截,后求清政府赐牧地于党河、色尔腾流域,1731年安居于额济纳草原,后发展为额济纳土尔扈特谱系。
    四、青海土尔扈特谱系:1628年和鄂尔勒克的三叔父保兰阿噶勒琥和五叔父莽海,没有随和鄂尔勒克西迁伏尔加流域,而是附牧于中国的科布多境和乌里雅苏台境,1636年移牧于青海高原,后发展为青海土尔扈特谱系。
    五、伏尔加土尔扈特谱系:1771年1月16日,土尔扈特部落在渥巴锡的率领下回归祖国,由于伏尔加河一直未封冻,无法通知西岸的土尔扈特人一起东归祖国。西岸的土尔扈特人留居伏尔加流域,后发展为伏尔加土尔扈特谱系。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6-08-04 09:05    IP属地:未知

土尔扈特部源出历史上的克烈惕部,其早期历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纪的九姓鞑靼。土尔扈特部始祖为翁罕。12世纪后半叶,翁罕为克烈惕部首领,其时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在蒙古诸部中被尊称为“也可汗”(大皇帝),而此时的铁木真,童年丧父,屡遭磨难,身处逆境。因翁罕是其生父也速该的“安答”(异姓兄弟),有着“亲宜世继”的关系,便成为铁木真最理想的保护者和同盟者。宋庆元5年(119年)当铁木真援助翁罕击败了乃蛮部的袭击后,两人在土兀刺河再次结为父子,确立了“父子安答”的关系。
    土尔扈特部(克烈惕)12世纪时游牧于蒙古高原偏北地区。此后随着铁木真部落的崛起和元朝的建立、灭亡,该部落逐渐衰落,并向西部游牧,正是这个阶段,克烈惕部分易名为土尔扈特。
    从元亡后的15世纪到17世纪末(即1698年额济纳土尔扈特回归前)的300年间,塞外蒙古诸部政治上常处于分裂状态。期间的土尔扈特部,一度驻牧于塔尔巴哈台山南侧,由于该地狭小贫瘠,加之不堪蒙古族准葛尔部压迫决计西迁。17世纪初曾活动于西伯利亚平原南部,1628年土尔扈特部西迁乌拉河上游,1630年挺进到伏尔加河草原,占领了伏尔加河中下游,形成了单独的土尔扈特汗国,亦即俄国所称的卡尔梅克汗国(故俄又称土尔扈传部为卡尔梅克部)。
    伏尔加河中下游草原曾是强大的钦察汗国的心脏地带。钦察汗国瓦解后,这一地带属于阿斯特拉罕汗国,16世纪50年代被俄国征服。由于长期战乱,原住的游牧民大批走散,俄国一时也没有足够的人力来开发,所辖军民集中于为数不多的据点而已。留里克王朝绝嗣以后,俄国经历了二十年大混乱时期,直到1618年才在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下恢复正常,而这个新王朝又长期把力量集中在对付西方强邻波兰上。所以,当土尔扈特人来到伏尔加草原时,几乎如入无人之境。俄国阿斯特拉罕边区军政当局只能坚守城镇,根本无力制止土尔扈特人占领草原。
    不久,俄国在这一地区投入兵力,驱赶土尔扈特人。至1659年迫于俄国的压力,土尔扈特在形式上臣服于沙俄。于是,在伏尔加草原形成了一种双重主权的特殊状态:俄国享受形式上的最高主权,土尔扈特人保持着实际上的内政独立。同时汗国曾多次遣使向清朝政府朝贡。
    17世纪末的蒙古各部的形势是,继漠南蒙古之后,喀尔喀各部终于在1691年归服了清朝。于是在蒙古民族中,就只剩下东西相隔数干里的准噶尔和土尔扈特两个汗国,汗国为维护主权和独立而顽强奋斗。土尔扈恃汗国的实力比准噶尔汗国小,它的领土又离俄国政治中心太近,虽然伏尔加草原土肥水美,但属于东欧平原,无险可恃。加之远离祖先故土,思乡情浓,当感到俄国的压力越来越大时,土尔扈特首领的头脑中自然会不时闪现出迁回天山北麓故土的念头。公元1640年除已归附清朝的漠南蒙古外,喀尔喀与卫拉特各部28位首领举行了塔尔巴哈台会盟,制定了著名的《卫拉特法典》,其主要规定就是要蒙古民族联合一致,共御外敌。
    土尔扈特部传至十二代首领阿玉奇汗时,就开始考虑带领土尔扈特人回归故土的问题。他的措施一是将女儿嫁给准噶尔前任汗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目的何在姑且不论,与故土密切联系是事实。二是作思想上和各方面的回归准备。三是1698年派其侄阿拉布珠尔率部属5000人假借进藏热茶礼佛之名回国定居。阿玉奇汗特为此事遣使访清,康熙乘机又于1712年郑重遣使,借道俄国回访土尔扈特;此后,雍正又于1730年、1731年连续两次遣使访问土尔扈特汗国(第三次因故未能成行)。
    1698年阿拉布珠尔率属部5000人从伏尔加河流域启程,先赴西藏,后栖党色尔腾,终定居于额济纳河流域—一便形成今天的额济纳土尔扈特部。
    1698年阿拉布珠尔回归后,受到清庭的封爵赐地。对留居伏尔加河流域的大部人马产生积极的影响。阿玉奇汗1724年死后,汗国内乱,他的妻子又向贵族们提议逃回故土准噶尔,但因这些密谋被俄国发觉而没能付诸实施。等到1761年渥巴锡继位时,已是准噶尔汗国灭亡之后的第4年。土尔扈待人所向往的准噶尔地区已成为清朝中国的新边疆。
土尔扈特汗国前后在伏尔加河流域存在了141年。虽然俄国对该汗国的控制逐渐加强,使其独立性丧失殆尽,国际上早已视其为俄国的属国,但是大多数土尔扈特人坚持为自己汗国的独立而斗争,不愿以俄国为祖国。祖国离不开主权、人民和领土三要素。作为游牧国家,特定的领土相对次要一些,为了维护主权,多数土尔扈特人在最后关头不惜舍弃可爱的伏尔加草原,奔向太阳升起的东方。正是万里跋涉这一悲壮的行动,集中地显示了他们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全部回归祖国,以其雄伟悲壮震惊世界,永垂青史。
    在这次震惊世界的东归事件中,土尔扈特人付出了惨痛代价,离开伏尔加河时,有十七万人之众,而抵达故土时已不足半数。当时的乾隆皇帝颁布封爵谕令,对归来的土尔扈特大小首领均予封爵,并在普陀宗承之庙内建立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石碑。
    至此,土尔扈特部在国内分居三处:一在新疆,一在青海,一在额济纳。在国外,还有一部分土尔扈特人东归时受阻,永远得留在了异国他乡,曾以“卡尔梅克”的名义成为前苏联的一个自治共和国......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