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福上市不久,大家都很关心油耗问题,自己也看过很多关于油耗的帖子,总觉得不是很全面。。。
影响油耗的因素很多,比如发动机的好坏、驾驶员的驾驶习惯、路况、车辆的车况等等。。。
大家一起来晒晒 新福的油耗 给网友们做个参考!
为了保证准确性请大家给出准确的参数,乞丐版的麻烦自己算,有图为证最好!
格式
车型(AT、MT、1.6、2.0)
平均油耗(L/100Km) 可以大体了解你的路况
行驶总里程(Km) 了解是否过了磨合期
行驶平均速度(Km/H)
备注:平均油耗是否清过零,开空调的频率如何?
看看工信部油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开车的都关心油耗,以往汽车厂家公布的理论油耗数据多数不真实,久而久之也就没人信了。后来工信部作为国家“有关部门”终于出台了对不同车型进行客观测定的第三方油耗数据,应该说这是规范汽车市场的重要一步。但油耗数据发布后,大家都发现实际驾车根本做不到工信部油耗那么低,继而怀疑工信部油耗也不真实,甚至有作假的嫌疑。
那么工信部油耗是怎么算出来的?我们的实践说明,工信部油耗与实际驾车油耗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那么工信部油耗可不可信,它的意义在哪里?为此搜集了一些资料来说明,并添加了一些个人愚见。需要说明的是,本人并非汽车领域的专家,其实平日里对油耗也不怎么在意。搜集来的资料真实可靠程度无法保证,所评价的也仅限于本人观点,汽车之家论坛藏龙卧虎,高手如云,如有错误偏颇之处还请不吝指正。
1.工信部油耗是怎么算出来的
1.1测量方式
油耗测试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应该是两类: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我们车主习惯上使用方法是直接测量,就是以行驶一段路程后的里程数做分母,行驶所耗的燃油量做分子,得出实际油耗。一般用加油机读数、或者一些节油比赛对燃油进行称重或测体积变化等都属于这种方式;而对行驶前后的油箱气压变化监测、或对ECU和空燃比监测、或对尾气排放监测,然后通过一定方法计算得出油耗的,就是间接测量。应该说直接测量比较直观,但易受路况、驾驶习惯、油品质量甚至工作温度等影响,较不稳定,且操作难度大。而间接测量环境相对稳定。工信部采用的是间接测量法,具体就是对行驶过程中的尾气排放进行监测,检测尾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量,根据碳平衡法反推燃油消耗量。其理论依据在于,尾气中排放的碳原子只可能来自燃油,所以测定了所有尾气中的总碳含量,就知道了烧掉了多少燃油。
1.2具体测试
工信部收集各汽车厂家自行按照GB/T 19233-2008《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标准自测的油耗数据,交由第三方机构校对,如两者差异高于4%,则重新检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往各汽车厂家标称的理论油耗,其实只是在90KM/H下等速运行的油耗。大家都知道一般的五档车90KM/H匀速下挂五档往往是最省油的状态,所以以往厂家的理论油耗在实际驾车中最不靠谱。
1.2.1测试设备
这个架子就是测试设备的一部分了,转毂台。
整个系统的结构如图所示。
整个测试过程是被测车辆置于转毂台上按照整备质量配备好,由一名驾驶员按照实验要求进行不同状态下的驾驶,由设备收集整个测试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并进行分析,测定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含量。
1.2.2模拟工况和油耗确定
工信部油耗测试采用2000年颁布的欧洲循环驾驶法,大家都知道工信部油耗包含市区工况和市郊工况,在欧洲循环驾驶法中,认定市区30%,市郊70%。一个完整测试循环共计1180秒,由四个市区工况小循环(1部)和一个郊区工况(2部)组成,其中市区工况共780秒,最高车速50KM/H;郊区工况400秒,最高车速120KM/H
市区工况油耗: 一个市区运转小循环单元包括60秒怠速;9秒怠速、车辆减速、离合器脱开;8秒换挡;36秒加速行驶;57秒等速行驶;25秒减速行驶。一个小循环共计195秒。其中,怠速以及怠速、车辆减速、离合器脱开的时间最长,占整个测试时间的35.4%。市区小循环要连续进行四次。
市区工况下,汽车平均时速为19公里,每个小循环的理论距离为1.013公里,四个小循环的总距离为4.052公里。
郊区工况油耗: 一个郊区运转循环包括40秒的怠速;10秒的怠速、车辆减速、离合器脱开;6秒的换挡;103秒的加速行驶;209秒的等速行驶;32秒的减速行驶。市郊循环进行一次,总共400秒时间。由于是市郊工况,等速行驶时间最长,占总时长的52.2%。市郊工况下,汽车平均时速为62.6公里,最高时速120公里。每个循环的理论距离为6.955公里。
具体的怠速、加速、减速分布及不同车速如图所示,这样的大循环要重复进行三次。
综合工况油耗: 综合油耗则是用市区和市郊两个循环的总排放量,除以完成这两个循环的总里程(4.052+6.995)后,利用排放量对应计算出燃料消耗值。
2.工信部油耗的意义何在
2.1为什么与实际油耗相差那么大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工信部油耗是在一系列模拟环境、模拟工况下用尾气检测法检算的油耗,可以想见与实际驾驶存在以下几点差异:
2.1.1模拟环境无风阻
大家知道汽车低速行驶主要是克服车重带来的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而速度快起来以后风阻则慢慢变成了主要阻力,尤其车速高过120KM/H后基本所有的阻力都来自风阻,这是中高速行车油耗的主要来源。
2.1.2模拟工况并不符合中国实际状况
欧洲循环法是市内郊区三、七开,而我们的实际驾车情况往往是六四、七三甚至更高。写到这里回想了一下最近一周自己的驾车工况,基本每天只是上下班开车,没怎么出门,大约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怠速堵车等信号,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加速减速匀速行驶,行车时平均车速40KM/H,基本都没挂过五挡……相信不少城市驾车的坛友都有此感。
2.1.3反推油耗只能确定消耗燃油的净值
实际所加的燃油中不仅有实际的燃油,还包括一定比例的添加剂。而反推的油耗只能测算被燃烧的“真的被烧掉做功”燃油,胶质什么的没有被计算,实际烧掉1升油排放的碳含量反推后应该会低于1升。而且不同品质的燃油其充分燃烧程度也不一样,譬如曾听说中石油的汽油挥发性就比中石化的略差一点,不过个人认为这个差异应该不大,毕竟燃油中的杂质和不可燃烧物质含量还是很低的,但不知工信部的油耗数据是否有针对这部分差异进行过加权修正。
2.1.4燃油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估计测试环境是室温,20度左右。大家都知道汽油在不同温度下的挥发性是不一样的,也就决定了喷油时的空燃比(燃油雾汽与空气的混合程度)不同,这也对燃油的燃烧性有一定影响,直接影响排放测定。
2.1.5其他的我想不到的原因,请大家补充
2.2工信部油耗的意义
有坛友可能会想,这样测试出来的结果在实际驾车中可能谁也做不到,为什么不能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设定模拟工况?这样的结果岂不是毫无意义?其实我认为还是有意义的,虽然具体数值只能作参考不能做参照,毕竟还是可以对不同车型进行横向油耗比较,确定哪个更省油,哪个更废。而关于工况,制定一套“中国特色”的模拟工况可能不是个很简单的事,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和数据采集,而后计算整合。中国太大了,各地区路况、气候条件差异巨大,所以先拿欧洲的方法测着,再慢慢完善自己的呗。走出了第一步应该还会有第二步第三步的。至于工信部为何要选择尾气排放碳平衡来测定油耗,个人估计应该与“节能减排”、“控制碳排放量”等环保主流词汇存在一定关系。工信部作为国家“有关部门”,他们可能无需关心车主们的耗油花费高低(油价是发改委定的哦,冤有头债有主),但不得不关心“帐面”上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污染。
[
本帖最后由 spacboyone 于 2012-8-4 09:3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