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东营论坛 >  东营市应该重建高效、科学、有东营特色的路名体系

发表于 2009-09-06 11:11    IP属地:未知

查看 26.7W | 回复 57
东营市应该重建高效、科学、有东营特色的路名体系
(此文是前些天东营市民政局就改变数字化命名征询意见时写的。主要内容发到了市**网站上。)
  本人认为:城市道路命名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必然要求。命名的根本原因是降低人们在城市内的搜寻成本,它是面向所有公众的公共服务,实用性是其最根本要求;除特殊道路或特殊情况,尽量不要赋予某一条道路的名称以特别的含意。道路名称必然要求指向、定位明确。举凡中外各城市,不论大小,道路命名中,必然首先以路名和地名统一为原则,即某一段道路命名时,以其沿路的典型地物作为名称,如锦华内的主干道路大渡河路应命名为锦华大街,现河采油厂前的东西向道路命名为现河路,类似命名沙营路、东辛路、石油大学路/石大东路、胜采大街、辛镇路、东赵大街等等,这样才使人们容易地找到目的地。中国的北京就是这种实用命名方式的典型代表,其命名方式具有极为鲜明的中国特色。
    当一座城市扩张迅猛、一定区域内道路多为新建时,对于新建道路,往往沿路地物较少且不具代表性,这时便会采用其他命名方式,如采用全国地名命名、意会方式命名、数字化命名、人名命名等方式。
  例如,上海、天津在新城区(上海、天津在100年前的大规模开发前都有自己的传统中国城区)都大量采用中国各大城市、省份名称来命名。济南在100年前对于其城外西部新开辟的开发区、即商埠采用数字化命名。等等。必须说明的是,地名命名法必须要有一定的排列规律。比如上海,横向道路以城市名命名,纵向道路以省份名命名;上海、天津都特别强调,城市全局性地名命名的布局,必然与中国地理分布相一致。比如,天津以四川各城市命名的区域,必然在市区西南路;上海以东北、西北、山东等各城市命名的地名,必然分别在市区的东北部、西北部、浦东。
  数字化命名是一种无奈的快餐式命名方案,济南全市上千条道路,仅在100多年前,为其突然规划的开发区中十余条新建道路进行了数字化命名,但仅此一次,之后,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再也不用数字对自己的城市道路进行命名。相信,如果今天济南市重新启用百年前即被抛弃的数字化命名方式,必然会引起市民的热烈争议。
  纵然是上海、天津、香港、青岛这样百年来迅速崛起的城市,路名与地名相统一这个传统命名方式仍然是其道路命名的优先选择。上海豫园、天津大胡同、全香港城区都有大量以道路沿途地标性地物或区域来命名的路名。除了几座闭塞的鲁北小城,从来没有东营这样的城市:城市所有道路命名,一律与这座城市的地方、历史完全无关!不但没有降低城市搜寻成本,反而因为全新涌现的路名,使得一座城市的地名无端增加了一倍!且新增加的地名,在产生时与这座城市毫无关系,而强迫人们去记忆和接受。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中国城市那么多,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西安……,那么多优秀的有特色的道路命名范例不去学,东营市的道路命名为什么偏偏要学习100年前积贫积弱饱受列强凌辱的年代济南开发区和利津、博兴、北镇这几座鲁北小城的命名方法?
  在主贴后,特附上2008年,南京大学为安徽马鞍山市做的该市地名规划方案,让我们看看专家采用地名学原理怎样为一座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地名设置。特别说明的是:马鞍山市是安徽重要的工业城市,与东营市有诸多相似之处,有相当大的借鉴价值。
—————
  首先,民政局网站公布的数字化道路命名对照表中似有几处不准确:
  西五路   原名应为天山路,非西环路
  南二路      原名淮河路,是80年代中期解放军援建胜利油田时的重大工程之一,援建时称机广路,即胜利油田机修厂——油建广南水库
  黄河路   原名海河路
  
  自几年前数字化命名实施后,市民就对这一命名体系广泛争议。为什么会有争议,我们不能任意评断是公众出现问题,而是这一命名体系本身存在不被东营市民接受之处。以至于此次**提出恢复原名的提案,可以说突出反映了广大市民要求改变数字化命名的民意。实际上,与大多数城市比起来,相当多东营市民的生活中,对于道路名称的认知和使用意识较为淡薄,市民更习惯使用重要单位、地物、村镇而非路名来称呼目的地。那么,为什么会对现有的数字化道路名称产生这样比较强大的要求更改的民意呢?面对此次市民对于城市规划与管理难得的热情,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又该怎样客观公正地认识和服务呢?
  一、东营城市道路命名体系存在先天不足。
  一个城市为其市政道路命名,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是城市集约化、规模化利用地名资源的重要方式。优秀的、高效率的地名体系,对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市民生活、对外交流、城市文化形成、城市性格塑造、城市历史传承都具有非常正面的服务与促进作用。好的地名体系必然是容易为市民理解、认同和接受的。东营城市路名体系广为争议,不被市民接受,根本原因是其存在着种种不足。
    1、超长城市道路命名不分段。超长城市道路命名原则是分段命名。东营市区至今没有一条分段命名道路。而且门牌号分配混乱,大多数情况下被弃之不用。
  由于历史原因,东营市区的哑铃式布局造成了很多超长城市街道,特别是东西向道路,一条道路有二、三十公里甚至更长,如青岛路等等。现有命名是不论多长都只赋予一个名称,不进行分段命名。如果只告知是在青岛路上,寻找极其费力。极大降低了路名效率。
  城市市政道路两边聚集着大量单位,这些单位必须通过合理的定位体系进行标示,以利于便捷、快速、准确地被搜寻到。这就必然要求道路命名精细化、分段化,一般一个名称所标示的路段长度最长也只有几公里不等。如果一个名称所指示的道路过长,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命名的意义。长道路分段命名,是城市路名管理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各城市道路命名都注意到分段问题,分段主要有两种:
  直接分段,即采用“东、中、西”、“南、中、北”等为路名分段;或者在使用中,路名可以不变,但在市政管理部门对外公布的使用规则中,采用“*段”或者“一段、二段、三段……”等来明确。上海南京路即分为南京东路和南京西路,淮海路则分为淮海东、中、西路。北京还有类似于宣武门外大街、宣武门内大街、宣武门东大街、宣武门西大街等等参照重要地物按方位对十字相交的两条路进行发散式分段的命名方式。
  间接分段,即将一条贯通的道路,根据不同的道路交口或节点划分不同段落,各自以不相干的名称命名。北京、香港大量采用这类命名。如通常所称的长安街是一个统称,长安街全长20余公里,实际上被分为多段进行命名,自西向东依次为:石景山路、复兴路、复兴门外大街、复兴门内大街、西长安街、东长安街、建国门内大街、建国门外大街、建国路,其中复兴门到建国门段是传统意义上的长安街,长度为6.7公里,被分为四段,主要分段长不过一、两公里,中央人民**坐落在西长安街段。从这里也可得到启示,道路边单位越是密集或者重要,分段越要精细。相似的是上海市**门前的路段,不到600米长的路段被单独命名为人民大道,路边实际只排列了三栋大型建筑。
  
  2、道路字节资源大幅浪费,字节效率较低。
  东营道路名称有一个有特色的命名体系,即“州”、“山”、“河”体系。使用这个体系,可以大体获知该条道路在市区东部还是西部,是东西向还是南北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路名定位效率。但这个体系存在字节资源浪费、字节效率较低的致命缺陷。
  城市道路名称都非常短小精干,一般是3-4个字左右。东营市道路名称以三字为主。
  道路名称由于名称短,用字少,就必然要求除去“路、街、道”等路名基本字之外的每一个字都尽量起到作用,路名中的每一个字都能够有区别于其他路名的独特之处,即尽量不重字,某字在一座城市所有路名中越是唯一,它的效率越高,定位作用越强,由它所组成的路名越有区别于其他路名的使用价值;反之,如果一个城市中的各条路名大量使用重复字,组成这些路名的字节效率就会大幅降低,用来辩识的实用性就会下降。举例来讲,对于所有被称为“*州路”的路名,尽管其路名构成有三个字,实际起作用的只有第一个字,其余两个字相当于被浪费了,也就是说,三字路名,实际上只相当于两字路名。这样的命名体系必然浪费宝贵的路名字节资源。如果城市发展到比较大的规模,路名数量越来越多,就极有可能造成难以命名、难以辨识的局面,即使命名了,成百条的“*州路”、“*山路”、“*河路”也会使公众对路名产生记忆疲劳,路名流于失效。
  3、另外,东营路名的“州”、“山”、“河”体系还有一个问题:试图以路名第二字来标示道路走向的做法是典型的北方平原地区方位观,即通过方向来确定方位和路线;但大量来自南方、山区、以及类似于上海、天津这样缺少正南正北方向道路的人士,他们习惯根据左右来定位和记忆路线,即使来到北方平原地区也很难改变。因此,“州”、“山”、“河”体系的利用价值就打了折扣。东营是一座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和他们的后代构成了市民主体,并且不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人口进入,就长远来看,这一命名体系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另外,东营路名的“州”、“山”、“河”体系在实际应用时,没有按其实际地理次序排列,任意命名,非常无序。比如,苏州路在兰州路西边,等等。
  在如何取代“州”、“山”、“河”体系上,天津路名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范例,作为一座近代才崛起的北方大城市,其路名命名有众多可资借鉴之处,其中在标示方位上有鲜明的特点:“横道竖路”,即以老城为参照,与老城平行的道路命名为“**道”,如滨江道、重庆道、大理道等,与老城垂直的道路命名为“**路”,如和平路、山西路、陕西路、解放南/北路、南京路等;这些“道”、“路”很少有正南正北的,这是由于海河走向及租界划分所造成的。这样的命名体系优势显而易见:最大程度提高了路名效率,不但主要用字不重复,路名基本字也分为“道”、“路”两大块;同时也以不管哪里来的中国人都看得懂、用得上的方式,通过“道”、“路”来帮助他们确定路线和方位。
  
  4、东营路名还有一块,即将东青高速路以西区域的东西向道路,全部以山东省内大小城市来命名,造成了这些路名价值的缩水,因为这些路名并不容易记忆;而且如此命名显得气度不足。此命名方式的初衷似乎是以此来表白东营是山东境内的城市。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规模越来越庞大,山东以外的人士对于山东的城市基本是不熟悉的;而东营本身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即使本地市民,对于山东很多地名也不熟悉,特别是很多县级城市,恐怕相当比例的人都没有听说过。这样,这些以山东城市命名的路名实际上就显得很生僻,比如嘉祥路、新泰路、鱼台路等等,命名者可能知道这是鲁西南的几座小城,但大多数市民和绝大多数外来人士可能从未听说过这些城市。这些路名的实用性就会缩水,利用价值就大打折扣。人们就会反映东营的路名难记。
  这就牵扯出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必要由东营市通过牺牲自己路名的实用性来向广大市民和外来人士进行山东地方地理内容的灌输?
  实际上,以省、市名为一座城市的道路进行命名是一种通行的惯例。为什么会有这个惯例?因为以省和著名城市进行命名,符合路名命名的基本前提:好记,易传播,很简单,全中国甚至全球知道山东嘉祥县的人可能没有多少,但知道上海的却有不止14亿(本人绝无轻视任何一座城市的意思,仅仅拿东营的嘉祥路来举例)。如果仅仅为了表达某种意图,采用生僻的城市名来命名,就偏离了城市道路命名要好记的基本要求。可谓剑走偏锋,未得这一命名方式的精髓。
  试想,如果东营市将这些山东城市命名的地名,绝大多数改换成中国的各著名城市或者省份来命名,并且按这些城市在中国版图的地理方位进行合理排序,从最北向南依次命名为吉林路、辽宁路、河北路、天津路、……、广东路、深圳路、香港路、海南路,东营的路名还难记吗?
  而且,从路名的命名所采用的地方范围,从某一个角度也可看出这座城市的胸襟、视野和气度如何。
  在这方面,近一百年来迅速成长的现代大都市天津、上海又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特别是天津,其路名体系多样,既有类似于北京那样中国传统的依据沿路地物命名的非常实用的路名方式,更采用了大量以省市名称命名的路名,如山东路、山西路、南京路、陕西路、沈阳道、滨江道、唐山道等等,都是最繁华的商业区。
[ 本帖最后由 散步的刺猬 于 09-09-06 18:40 编辑 ]


2009-09-06 11:37
  下载次数: 10
马鞍山市城区地名规划.rar (132.9 KB)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9-06 11:12    IP属地:未知

  二、数字化命名不为大多数市民接受
  在上述问题没有认识和解决之前,又采用了数字化命名方式。将市区一些主干道路的名称做了数字化排序和更改,其中包括一些已经被市民认可的路名,如青岛路、泰山路、胜华路,并将原海河路改为黄河路,原淮河路改为南二路,原黄河路改为府前大街。自此方案实施后,即遭到市民的广泛争议。相当多市民认为这样的数字化命名没有文化。
  1、数字化命名的来源及现状
  数字化命名也是道路命名的一种方式。在一些老城市、大城市中也会有数字化命名。但数字化命名,一般用于小范围内的密集平行道路,道路长度都比较短,一般也都比较窄。比如北京的东四一条到东四十条。其作用,应是对小范围内的密集道路命名采取简化处理,以减少这种情况下人们辩识和记忆疲劳。
  在比较大的区域内应用数字化方式命名街道,就本人所见,仅济南市。20世纪初,随胶济、津浦铁路的修筑,清庭在济南老城西关外开埠,彼时的商埠有些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开发区,市民对其心理定位应仍然次于老城。对济南商埠内的各条道路,以纬示南北、经表东西,从数字一开始,逐次对全部道路进行覆盖式命名,几乎没有一条道路例外。这样的命名方式,与济南人千年来精心营造的城内道路命名完全相异,可谓另类,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下,在济南这样一座文化古城,似有对商埠命名不很重视的感觉,是一种快餐式的命名。现在,商埠以及其西、北、南等广大区域已经成为济南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济南市再也没有采用数字化方式对其他新城区的众多道路进行命名。
  也许是受济南商埠数字化命名的影响,在几座鲁北小城,如博兴、利津、北镇(滨州),也进行了数字化命名。但这些城市的数字化命名已经不是局部,而是全城性质的。
  市民们对东营数字化命名的不满,集中反映为“没有文化”。从数字化命名的来源和应用现状来看,市民们的心理感受是有一定道理的。
  2、东营数字化命名的问题
  首先,东营路名体系存在先天不足。或早或迟,超长城市道路命名必然要分段。这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今天不分段命名,将来也要分段命名。如果分段,动辙二三十公里长的道路,一条路应该分成多于五段,那时,如何为这些各段命名?这里,首先假定目前这些数字化命名很不幸,没有被取消。如果是采用长安街的命名方式,问题迎刃而解。但如果是采取数字分段的形式,比如南一路一段,南一路二段……,再配上门牌号,将会很容易引起记忆疲劳。
  再者,东营的数字化命名,与环路的概念完全不同。环路的概念,是道路围绕中心城区环形发散,数字越大,距离城区越远。比如北京的二环路、三环路、…、六环路,距离市区越来越远。东营的数字化命名,外地人士可能会将“南一路”、“东一路”、“北一路”、“西一路”按照其他城市的惯例围成一条环路,并会误以为这条环路是最接近市中心的,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直到“西四路”、“东三路”才是东营最繁华的地区,奇怪不奇怪?
  3、建议废弃“府前大街”这一名称
  个人认为,市**前的道路如为黄河路,用在东营这座黄河入海之城的市**大道前再贴切不过。类似**机关门前的街道,我国各城市一般都会采用隐喻的方法来命名,如中央**前的西长安街、北京市**前的正义路、上海市的人民大道,也可直接使用门口的道路原名,如青岛的香港中路、天津的大沽南路等等,这反映的是中国人传统的文化价值观、谦虚内敛的民族性格,看似平淡,实则大气、有涵养。如果用黄河路来命名东营市**前的道路,恰如其分。东营是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是一座朝气蓬勃、奋勇争先的年轻城市,不论从工业文明的高歌进取,还是中国传统的内敛、谦逊处世观,以及自然、和谐的哲学观,“府”前大街这个名字都相当不合适。
  建议更改。可改为黄河路,也可另赋它名,如或北京路、东营路、人民路等等。目前的黄河路,是将海河路改来的,它一直伸展向广阔的大海,再改回海河路也恰如其分。
  三、及早更改不合理的路名体系,降低城市发展成本
  东营虽然是一座发达的工业城市,但市民的城市意识和城市生活经验却相对淡薄。合理高效的路名体系,是提高市民城市生活意识、提升市民城市认同感的一条有效途径。
  1、如何改革现有的东营城市路名体系,有多种方案可以借鉴。既有北京、西安的完全以沿路地物、村镇、企业等为标志进行命名的极为实用的传统命名体系。也有天津横道竖路、大量采用国内著名城市、省份名称并按其实际地理位置在本市范围内布局的易于记忆和辩识的命名体系。也可二者兼顾,比如上海的命名体系。还有一些采用意会命名的情况,比如命名为人民路、解放路等等。总之,东营是中国的一座城市,绝大多数中国城市的道命名无非就是这几种情况,完全可以借鉴。
  具体方案不再赘述。本人在2006年曾有浅短的随想,并在前几个月时贴在网上民声里。里面有一些设想。网址如下:(*****)
  2、现在制定一个科学、高效、易记的路名体系规则,将可以有效降低未来城市的发展成本。东营市要不断发展,城市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多。现在更改路名,会付出一些成本,但与未来高效路名体系所带来的好处相比,今天的成本付出是值得的。而且,路名更改方案实施后,也会安排一定的过渡期,在一定的时期内新老地名共用。这时加强宣传,市民会比较容易接受和使用新地名的,前提是:这些新地名起得好听、易记。
  路名更改,是城市路名管理的一项日常性工作。大规模的路名更改不乏先例,如北京在文革后、上海在解放后等等,都有上百条甚至数百条路名的更改。历史证明,这些更改是成功的,经住了历史的检验。
   3、最后单独指出的是:路名同样会反映一座城市的历史。东营现有命名体系除了胜利大街外对此几乎没有任何反映。特别是石油开发形成的一批地名,是我们这座城市所特有的宝贵人文财富,不加以利用非常可惜。同时也削弱了市民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在这方面,北京等老城市做得就非常好。北京道路名称中保留着大量过去一些工厂、作坊、市场等的名字,比如北京市**边上就是台基厂大街,还有打磨厂大街、琉璃厂大街、菜市口大街、蒜市口大街、珠市口大街、骡马市大街等等。东营完全可以在一些被本地居民认可的以工矿企业名称指称的区域,将这一区域的主干街道进行相应命名,如胜采大街、钻井大街、现河路、东辛路、测井路等等,这样的地名才真正能够体现东营的历史与深厚积累,具有鲜明的东营特色,也必定会广为接受,而且其容易记忆,指向、定位都极为明确。有何不可?
  东营是一座新兴城市,建市时间短暂,人口构成主要以移民为主。至今还有很多市民不习惯使用道路名称,认为路名与他们无关。借着此次更改路名,可以制定出一套使全体市民都感兴趣的路名体系,使市民觉得这些路名与他们有关系,喜欢去用。
  
  本着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现在城市规模仍然不大,道路仍然不多,更改路名完全来得及,不容再拖。越拖越会给未来的城市发展造成越大的社会和经济成本,有人认为现在路名变更要产生费用,实际上,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产生成本,关键是其收益如何?东营目前的路名太乱,已经极大提高了人们的搜寻成本。如果能够建立一套合理方便明确的路名体系,将会大大降低整个社会的搜寻成本,这个成本的降低对于东营整个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是不可估量的,共未来收益远远大于目前的一点付出,是一件事关东营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千秋大业。所以,看问题要长远、有大局眼光,不能总盯在目前手心里攥紧的两块钱上。不要给我们的城市留下遗憾,不要给未来留下遗憾。如果仅仅以现在可能会付出一些成本来怠惰不合理体系的更改,是对历史和未来不负责任的。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9-06 11:12    IP属地:未知

附:
对东营市道路命名的思考  
  
  总体感觉,东营市现行道路名称,让人无可适从。
  如果是一个外地人来东营,他们本身对山东地名就糊涂,再碰到以山东地名命名的路名,就更糊涂了。这样的路名,很难起到导引作用。
  而且,作为一个后起城市,东营本可以站在更高起点上,规划路名,但如今状况却并不令人满意。
  城市道路命名,无非应本着如下方针:
  
  1、方便识别,导引交通
  2、展现地方特点,特别是路名所经区域特点
  若从点1论,济南的经、纬命名法可以借鉴。如果以城市、山川、河流命名,应依据地理上的方位次序,取具全国影响的城市,相应命名。比如,从北向南依次命名为:哈尔滨路、长春路、沈阳路、大连路。。。。福州路、台北路、厦门路、广州路、香港路、海口路。等等。外来人员可以仅凭路名即可知大体方位。
  若从点2论,北京城市道路命名则极具代表性。如西直门内/外大街、前门大街、德胜门内/外大街、王府井大街、西单南/北大街、昌平路、正义路、建国路、光明路、菜户营南路、交大东路、清华东路、圆明园路。。。。等等,不胜枚举。
  东营市作为市域面积广大的小型城市,这种方法犹为适合。举例如:经过胜华的可命名胜华路、经过石油大学的可命名为石大东/西路、经过东辛的可命名为东辛路,相应的可命名为现河路、机场路、沙营路。。等等。
  以河流、山川命名亦然。如自东向西为昆仑山路、天山路、祁连山路、太白山路、六盘山路。。。。武夷山路、长白山路;黑龙江、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等等。
  如有新建未命名道路,可在相应地理位置找一个相应的名称。如在杭州路与南昌路之间新建道路,可命名为金华路、九江路等等。
  命名时,应考虑东营市的一个特点:即市域面积辽阔,市区非常分散。
这样,有很多道路非常长,比如石油大学北边的路、青岛路、泰山路、崂山路等等。此时应分段命名。分段节点必须统一。
  举例,根据城市命名规则,石油大学北门外的路大体应命名天津路,那么,以玉山路(西五路?)为界,玉山路以西命名为利津路,玉山路到泰山路为天津一路,泰山路到胜华路为天津二路,胜华路到庐山路为天津三路,庐山路到东二路为天津四路,东二路到东四路为天津五路。。。(本人手头东营地图比较老旧,未必准确)
  依据分段界限统一的要求:对于海河路(现黄河路),应相应命名为海河一路(泰山路以西)、海河二路(泰山路-胜华路)、海河三路。。。。最东段很长,因通到海滨,命名为通海路。
  对于相对较短的干道,如济南路,可按一、二、三命名,也可按西、中、东来命名;对于南北路,可按数字分段,如泰山一、二、三、四。。路,较短道路也可按北、中、南命名,如胜华北、中、南路等。
  这样,不论对于本地市民,还是外来旅行者,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熟悉东营市的道路,当看到路名时即可比较准确地知道目的地在城市的哪一个方位。
  最后,如果有很多人不喜欢对长大道路以数字形式分段命名,那么可以采取很多大城市通行的做法,将一条很长的道路分段,然后根据每段道路最具代表性的地点或特色来命名。如北京的二环、三环路,虽习惯称为二、三环,但那仅是习惯叫法,每条路都是由一、二十段名称不同的分段连接而如,如二环路的很多分段为:右安门东滨河路、永定门西滨河路、永定门东滨河路、左安门东滨河路、广渠门滨河路、朝阳门大街、东直门大街、安定门东大街、安定门西大街、德胜门东大街。。。等等。但三、四、五环命名就已经很规范了,如北四环西、中、东路等等。上海、香港这样的命名更多,同一条路,东段叫天目路,西段就改叫长寿路;济南好象也有,东段叫泉城路,西段就叫共青团路,(记忆不一定准确)。等等。
  仍以上面所举的石油大学北边道路——天津路为例,对应的:利津路不变,天津一路称粮站路、天津二路称建工路、天津三路称石大北路、天津四路称丰收村路、天津五路称八分场路、天津六路称莱州湾路等等。。。。
各位可自行比较。应该说各有利弊。但总应强过一条2、30公里长的大路就一个名称。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9-06 11:15    IP属地:未知

  绝大多数市民希望更改现在的路名,我身边一提起东营路名,不支持改的同事还真没有,反而怨言非常多。在网络上有少数不支持,是因为怕越改越坏,本质上讲他们是希望改成更好的名字,又对**能不能改好信心不足,所以才不支持。再就是少数人不知道城市路名到底怎么回事,就跟着瞎起哄,只要**一提什么事就反对,唱反调。这些人的不支持根本说明不了什么,**要是提其他事他们照样喜欢说风凉话。
  要改尽快改,但要改好。东营这么多地方,拿自己的地方命名最好。比如沙营附近的路叫沙营路,石油大学附近的路叫石大路,胜采附近的路叫胜采路,类推下去,比如辛镇路,井下路,耿井路,工农村路,稻香村路、高盖路等等等等。有少数人不知道地名的变化规律,只把自然村名当成地名,却不承认很多其他类型的地名,比如企业名、车站名、市场名、地标名等等演化来的。东营有很多这样的地名,早已约定成俗,成为一片区域的标准叫法,比如上面提到的胜采、井下。还有东辛现河运输等。这些地名实际已经演化为自然地名。用它们来为它们所在片区的主要街道命名是最正常不过的做法,中国各城市都会这样命名,为什么东营就不能?极少数人的心态存在问题。但这样的心态不能带到**面向全体市民提供的公共服务中去。
——————————————————
  在东营地名上,俺认为东营的地名很乱,不方便大家使用,所以俺希望改,还有一些个人的设想和方案,这个跟文化不文化搭不上界。俺在自己几千字的贴子中,从来没有讲俺自己认为东营的地名有没有文化。而且俺在2006年时就在这里发了贴子,那时俺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东营的地名太乱了,命名人的人文素养有问题,侬可一定要搞清楚。
  还有哪,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不管是中国城市还是外国城市,只要是个城市,它们的路名中就必然有相当一部分跟地名统一的,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费没有的力气去记忆与自己生活的环境毫无关系的名字。大概唯独中国山东的利津、北镇、东营除外。
  反正俺就是觉得锦华大街比大渡河路好听,八分场东/西大街、八分场南/北大街就是强过北二路(八分场段)、青州路,辛镇路就是比新泰路好听,现河路就是比嘉祥路好记,东辛路就是比什么蒙山路舒服,石大路、石大东路就是比北二路(石油大学段)、西一路更容易接受。因为俺懒,而且,在这方面,全世界的人都懒,就是东营人勤快,喜欢拿自己城市的路名磨炼自己的意志和记忆力。
不过,少数反对改路名的是真勤快吗?用脑子想想,其实他们更懒:他们好不容易用了8、9年功夫,总算记住了东营的路名,哪敢再花10年去记新路名哪?人生有几个十年,是这样想的吧?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9-06 17:55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行走天地间- 于 09-09-06 14:34 发表
任何道路名称都是特定时代城市发展的缩影,以前东营只有西城(或者叫基地),上世纪90年代后东营市**建设了东城,并作为市**所在地,那时不可能会有什么北一路、东八路这些名称,而只能是随着城市的逐步发展做局 ...
1、我坚决不认同你所说的,现在广大东营市民要求更改路名是“心血来潮”!你这样讲,侮辱了东营市民的智慧和感情。
实际上,从2000年开始实行数字化命名以来,市民们对这一命名体系始终存在不满。在爱卡里,也经常有车友抱怨东营的路名太乱,难记,难找。为此,从2001年以来,人.大.代表们就开始提案,要求恢复原名。一直到现在,年年如此。
民政局在今年,终于在市**网站上进行了民意争询,结果,高达95%的市民同意改名!
黄河口晚刊在八月底就此次改名专门进行了一个报道,结果是:10个人中,全部知道过去的老路名,比如胜华路、泰山路、青岛路等,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0人中只有3个人还能说出来现在的数字化命名。由此可见民众的习惯到底是什么?!这样的路名体系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现在不按照大多数民众的意愿走,这样的政腐还是人民的政腐吗?!
只要路名改得合理,公众一定会很高兴地接受它,很快就会推广开来,比如,用锦华大街代替大渡河路,用现河路代替济宁路,恢复胜华路,等等。公众接受的路名才有意义。不然你折腾出那么大家反感的路名来,有什么作用?!不能为路名而路名,什么一二三四,这正是我们反对的。一座城市是要发展的,看问题更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要及时改,眼光不能太短浅,不然,将来将付出更加高昂的成本。何况,路名的更改完全会有足够长的过渡期。
2、至于具体命名的技术过程、方案选择,实事求是地讲,是一门很有门道的学问。我不跟你讲太多,你自己潜下心来,好好学一学,提高一下自己的水平。你只举了一个所谓八分场大街的例子,感到自己就不会再命名了。你不会命名,别人就不会命名吗?你说,这样的命名不科学,真滑稽!怎样命名科学?我告诉你:全中国、全世界的城市,都是这样一个命名法,北京就是你所说的“不科学”命名体系的最典型代表!你可以看看北京遇到这样的情况是怎样命名的,看看北京在对于比你遇到这么一点点情况就黔驴技穷的复杂道路分布情况时是怎样处理的!中国人几千年来,对于城市道路从来都是遵循这个路名与地名统一的原则命名的!(除去北镇、利津、博兴这几座“发达”的“大城市”和100年前中国落后挨打受列强凌辱时的济南开发区)别怪我说话不饶人。这只能说明你:1、根本不懂城市生活,没有城市生活经验;2、智商有限;3、没有相应的知识。我在贴子中就一些技术路线进行了分析,你仔细看过了吗?如果认为本人的水平有限,我在主贴中专门附了一个南京大学为安徽马鞍山市做的路名规划,按照这一规划,该市将更改160多条道路的名称。这份规划很长,是真正的地名学专家的研究成果,有理论有实践,你为什么不下载下来好好看看呢?上来就反对,不问青红皂白,不看大多数人的选择,不顾及多数人的利益,只考虑你自己。合适吗?!
3、我早预计到,最可能反对改名的,就是少数经常开车的人。因为他们相对了解路名,不管合理不合理,跑得多了就记住了。但是,这个记忆的过程并不轻松,因为东营的路名太乱。记住了就不愿意再改,人的惰性而已。但一座城市的市民主体并不是这些人。**提供的公共服务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所以,东营的路名一定要更改!人民代表们坚持不懈为民说话,相信,如果这次仍然坚持混乱的路名不更改,市民和人.大代表们明年会更大幅度地问责政腐!
[ 本帖最后由 散步的刺猬 于 09-09-06 18:29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9-06 18:21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东营叶儿 于 09-09-06 15:09 发表
又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别折腾了,保持现状吧!改一改名你算一算的用多少人民币,还有无形的资产。停一停吧!
改一改名,花费多吗?我看不多。对东营未来发展而言,这笔成本更是完全值得付出!
我只是想提醒有些反对改名的(不包括因为担心越改越糟而反对的朋友),多为别人着想。你们经过10年,好不容易记住了东营乱糟糟的路名,可绝大多数东营市民记不住,他们更习惯直接根据地名而不是路名来找目的地。
你们能够想象,外地来客面对东营乱糟糟的路名时那种无助吗?当他们问你:请问去黄河路589号怎样走?请问去北二路1892号怎么走?请问去肥城路、嘉祥路、新泰路、邹城路、吉州路、锦河路、济阳路、玉州路....**号怎么走?你怎么回答?你能回答上来吗?大多数市民能够回答上来吗?他们很可能连这些东营的路名都没有听说过!
本人亲自碰到过的:在黄河路职业学院前,凌晨六点钟,一个江苏的车队停在路边,司机很无助地问我:请问**公司怎么走?是黄河路**号。我自认为是东营通了,可此时我只能很无奈地告诉他们:我也不知道,这条黄河路以前叫海河路,有几十公里。抱歉。还有一次,在府前街与莒州路的交口附近,两个女孩子拦住我,直问我某某公司怎么走,还告诉了我门牌号。她们从沂州路下了车,徒步走到了这里,仍然找不到地方。可东营的门牌号太混乱了。腐前街上的门牌号编排就根本不是按顺序来的。我同样很无奈。帮她们问了半天,只能建议她们折回去,向西走。可我很担心,因为府前街同样不短,这样长的路,在有一定历史的城市绝对要分段命名的。天知道她们会走到什么时候。如果这家公司会告诉她们:在府前街*段**号;如果那个江苏的车队,知道他们的目的地在黄河路*段或者黄河*路或者我们的黄河路根本就是按不同路名分段的,他们还会发生来到黄河路、府前街竟然找不到黄河路、府前街上的目的地这种荒诞的事情吗?他们还会走那么多冤枉路、耗费那么多时间、精力甚至钱财吗?黄河路、府前街还是东营比较知名的道路,那些众多市民根本没有听说过、懒得记、不愿记的路名,不是更害人吗?!
在这里我真诚地请各位,站在大多数市民和外来宾客的角度,为别人着想着想。东营混乱的路名体系,给大多数人带来的不方便,不正是高昂的成本吗?!这些成本,谁来出?你口口声声不要改路名,那么,别人花费的这么高的成本,你给出钱吗?!你给跑腿吗?!
[ 本帖最后由 散步的刺猬 于 09-09-06 20:56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9-07 00:37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行走天地间- 于 09-09-06 21:07 发表
“改一改名,花费多吗?我看不多。”  错!
你认为花费不多,我却认为这笔花费不但会很多,而且也不十分必要,纯属自己折腾自己
假如把济南路改成“会战大街”,那么好,沿济南路所有企事业单位(比如胜利 ...
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多讲了。如果你想争论,请你先1、认真看完主贴中近2万字的分析;2、认真学习完主贴中所附的2008年马鞍山市地名规划;3、充分了解一下国内外各城市的路名命名规则和他们是怎么命名的。
没有任何事情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任何事情是没有成本的。做任何事情想一毛不拔不可能。你在网上耍嘴皮子还要耗费电费和网费呢,更有大量的时间也完全可以折算成货币成本。可你认为这个成本对你是值得的,因为你至少有精神上的收益。而我认为我在这里发这个贴子与你争论,同样要付出非常大的成本,这个成本是我不愿意去付出的,因为这种一对一的讨论对我耗费的时间而言很不值得,但是如果从大局看,这些话能够使更多的人对于城市路名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个认识上的提升,就我的兴趣而言,也算值了。一个城市的路名管理同样的道理,从乱到治,对于未来的城市发展极有好处,其正收益远大于目前改名的付出。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就是产出是否大于投入。目前绝大多数市民要求更改路名,东营城市路名本身存在一些致命的先天不足特别是超长道路不分段等等,这也决定了未来东营的路名必然还要做改变,这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更不是动动嘴皮子唱唱反调耍耍酷就能反对得了的,因为这样的致命缺陷必然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转。与其那时更改,当然不如现在更改成本小得多。所以,我一再强调:看问题要长远,要有大局眼光,切切不可鼠目寸光,手头太抠,该花钱的时候就是要花钱,这样事关东营今后实现健康永续发展的重大基础性工作,就如机场、港口、车站、黄河水城一样,是非常值得花钱的。何况,这个钱与那些工程比起来,实际上花得并不多,而且是一个逐渐过程,中间有一个非常长的过渡期。
再就是从你个人角度来讲,你觉得改名要花钱因此反对,这一反对的潜在前提是:首先你觉得你已经对东营的路名不太陌生了,如果再改名你就需要重新记忆,这对你就是一个成本,所以,从某种角度讲,现在改名就会触犯你的利益。也就是说,实际上你是不管大多数人怎样想的——就现在的征询意见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市民要求更改路名,更改路名对他们有利,能够减少大多数人在东营城市内部的出行成本,这才是最重要的。考虑意见,要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实际。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即使要花很多钱也值得。我在上面举的江苏人和两个女孩子的例子,是我亲身所经历,他们因为东营混乱的路名体系所付出的额外成本,谁来补偿,你给他们出这份钱吗?!你又凭什么让他们为你熟悉大多数人却反感和陌生的混乱的地名而付出这些本不该付出的成本呢?你平常会做一个志愿者为市民和外来宾客义务指路吗?所以我强力希望东营的路名要重新构建,要让本地市民满意,让外来宾客方便。
至于路名的稳定性问题,如果改好了、被市民接受了、认同了,当然会稳定下去,不会有人发神经要求频繁改变。所以在合理的路名体系构成后,你的假设根本不成立。这一点,在南京大学的报告中有原则性的叙述,你还是先去学习一下相关知识吧。
[ 本帖最后由 散步的刺猬 于 09-09-07 00:41 编辑 ]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9-07 00:53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白云公主 于 09-09-06 20:08 发表
同意!!!
别折腾了。不就是个名么。一改,又要花不少纳税人的钱。好长时间找不到地方。
这个反对的观点是我所归纳的三种类型不支持改名者中的两种:
1、对城市路名管理者们非常失望,怕他们越搞越糟。自己好不容易熟悉了一二三四,怕改不好,又要重新记更糟的地名。人嘛,都不想费力费事。但是,你现在是不费事了,可根据调查,现在大多数市民还是感觉很费事,他们还是要求改呀。
2、怕花钱。上面我讲了,这个成本是值得的,而且与那些大工程相比,这笔钱花销要小得多,但意义却绝不逊于那些工程。而且,看到那么多人因为路名混乱而跑了那么多冤枉跑,你就不觉得他们值得同情吗?其实,你自己也是在这个被同情的过程中过来的。那就为别人着想着想吧。
所以,本质上,你还是希望改好的。改得你一看就能记住、就知道这条路在哪里,你还反对吗?
还有第三种,就是吃饱了撑的,专门唱反调说风凉话的。世上本无事,这些人也要搅起事来。即使多数民众要求去做一件事情,他们也喜欢唱唱反调,其实没有什么原因,就是皮痒痒。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9-07 12:25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纯咖啡,不加糖 于 09-09-07 09:49 发表
弱弱地说,我不是吃饱了撑的,也不是皮痒痒的,但我反对再把路名改回去。
既然你说成本不大,别的不算,单是济南路附近的居民要改身份证,这个费用大约需要多少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你测算过没有? 所有因街道 ...
1、首先我很失望,我附的马鞍山市路名规划是由南京大学地名学专家们做的,很有价值。至今没有一个人下载来看看。
2、你所说的成本问题,就算是一个人花50元,30万人的成本是1500万,现在在东营,随便修一条不长的街道,花费就是几千万,飞机场10个亿,港口14个亿,黄河水城>20亿……但更名对于城市的长远永续发展的意义,绝不在那些工程之下,合理的路名体系建成了,将会受益东营今后百年千年万年的发展,你说这个成本大吗?????这点小钱花得不值吗?!
3、而且,现在的东营只有几十万人,未来东营的人口很可能要要破百万的!
4、再:现在的路名存在的一些致命不足,未来是必须要更改的,不改不可能,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比如超长道路不分段,不改怎么可能?!当东营发展到更大的规模,当东营市民都有了一定的城市生活经验时,市民对这样不分段的超长路名会骂娘的——现在就在骂了,不是吗?
5、改名的钱当然要市**财政掏,又不要你掏腰包。财政的钱来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些钱已经收好的。动辙几亿用来修路、建港口、飞机场、黄河水城、购置公车、公款招待……,为什么就不能拿出一千万来好好做一下路名呢?当然,如果有企业赞助更好。这点牙缝钱,能拿得起的还是有不少的。
**掏了小钱,多数人就可以不掏大的冤枉钱——看来你不在这多数人里。如果财政掏钱改路名你还是不愿意,那我只好请问:东营混乱的路名体系给大多数人带来的不便,让他们走了很多冤枉路、花了很多时间、耗费了很多钱财,甚至误了事,这些钱谁来掏,**要掏钱的时候你不让,**在做公共服务时你不让掏钱,大多数人的冤枉钱再让他们自己掏钱就太不讲理了。你来掏这些钱怎样?只要东营的路名继续这样混乱下去,你就一直掏下去好了。
ZT:
没有任何事情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任何事情是没有成本的。做任何事情想一毛不拔不可能。你在网上耍嘴皮子还要耗费电费和网费呢,更有大量的时间也完全可以折算成货币成本。可你认为这个成本对你是值得的,因为你至少有精神上的收益。而我认为我在这里发这个贴子与你争论,同样要付出非常大的成本,这个成本是我不愿意去付出的,因为这种一对一的讨论对我耗费的时间而言很不值得,但是如果从大局看,这些话能够使更多的人对于城市路名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个认识上的提升,就我的兴趣而言,也算值了。一个城市的路名管理同样的道理,从乱到治,对于未来的城市发展极有好处,其正收益远大于目前改名的付出。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就是产出是否大于投入。目前绝大多数市民要求更改路名,东营城市路名本身存在一些致命的先天不足特别是超长道路不分段等等,这也决定了未来东营的路名必然还要做改变,这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更不是动动嘴皮子唱唱反调耍耍酷就能反对得了的,因为这样的致命缺陷必然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转。与其那时更改,当然不如现在更改成本小得多。所以,我一再强调:看问题要长远,要有大局眼光,切切不可鼠目寸光,手头太抠,该花钱的时候就是要花钱,这样事关东营今后实现健康永续发展的重大基础性工作,就如机场、港口、车站、黄河水城一样,是非常值得花钱的。何况,这个钱与那些工程比起来,实际上少得多,而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间有一个非常长的过渡期,这笔本就不多的成本被摊销得几乎看不见了。
具体技术上的问题不讨论。企业变更注册地址不用你担心。身份证在有效期内可以不变更,通过各种自然换证予以更改——仅仅是随口的设想,不要拿这样的设想来较真,你要相信别人的智慧,**部门+专家会有一套方案的。现在的东营人口距数字化以前没有增加几口子吧?那时怎么过来的?
再就是从你个人角度来讲,你觉得改名要花钱因此反对,这一反对的潜在前提是:首先你觉得你已经对东营的路名不太陌生了,如果再改名你就需要重新记忆,这对你就是一个成本,所以,从某种角度讲,现在改名就会触犯你的利益。也就是说,实际上你是不管大多数人怎样想的——就现在的征询意见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市民要求更改路名,更改路名对他们有利,能够减少大多数人在东营城市内部的出行成本,这才是最重要的。考虑意见,要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实际。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即使要花很多钱也值得。我在上面举的江苏人和两个女孩子的例子,是我亲身所经历,他们因为东营混乱的路名体系所付出的额外成本,谁来补偿,你给他们出这份钱吗?!你又凭什么让他们为你熟悉大多数人却反感和陌生的混乱的地名而付出这些本不该付出的成本呢?你平常会做一个志愿者为市民和外来宾客义务指路吗?所以我强力希望东营的路名要重新构建,要让本地市民满意,让外来宾客方便。
至于路名的稳定性问题,如果改好了、被市民接受了、认同了,当然会稳定下去,不会有人发神经要求频繁改变。所以在合理的路名体系构成后,你的假设根本不成立。这一点,在南京大学的报告中有原则性的叙述,你还是先去学习一下相关知识吧。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9-07 17:56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纯咖啡,不加糖 于 09-09-07 14:04 发表
东营市现在的人口就已经180万了!
可东西城才住了几口子?
这样一算,改路名的经济成本实在太低了!随便建一个工程就几千万。
改路名花不了多少钱,大多数市民又不接受现在的路名,那为什么不改?!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