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前些天东营市民政局就改变数字化命名征询意见时写的。主要内容发到了市**网站上。)
本人认为:城市道路命名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必然要求。
命名的根本原因是降低人们在城市内的搜寻成本,它是面向所有公众的公共服务,实用性是其最根本要求;除特殊道路或特殊情况,尽量不要赋予某一条道路的名称以特别的含意。道路名称必然要求指向、定位明确。举凡中外各城市,不论大小,道路命名中,必然首先以
路名和地名统一为原则,即某一段道路命名时,以其沿路的典型地物作为名称,如锦华内的主干道路大渡河路应命名为
锦华大街,现河采油厂前的东西向道路命名为
现河路,类似命名沙营路、东辛路、石油大学路/石大东路、胜采大街、辛镇路、东赵大街等等,这样才使人们容易地找到目的地。中国的北京就是这种实用命名方式的典型代表,其命名方式具有极为鲜明的中国特色。
当一座城市扩张迅猛、一定区域内道路多为新建时,对于新建道路,往往沿路地物较少且不具代表性,这时便会采用其他命名方式,如采用全国地名命名、意会方式命名、数字化命名、人名命名等方式。
例如,上海、天津在新城区(上海、天津在100年前的大规模开发前都有自己的传统中国城区)都大量采用中国各大城市、省份名称来命名。济南在100年前对于其城外西部新开辟的开发区、即商埠采用数字化命名。等等。必须说明的是,地名命名法必须要有一定的排列规律。比如上海,横向道路以城市名命名,纵向道路以省份名命名;上海、天津都特别强调,城市全局性地名命名的布局,必然与中国地理分布相一致。比如,天津以四川各城市命名的区域,必然在市区西南路;上海以东北、西北、山东等各城市命名的地名,必然分别在市区的东北部、西北部、浦东。
数字化命名是一种无奈的快餐式命名方案,济南全市上千条道路,仅在100多年前,为其突然规划的开发区中十余条新建道路进行了数字化命名,但仅此一次,之后,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再也不用数字对自己的城市道路进行命名。相信,如果今天济南市重新启用百年前即被抛弃的数字化命名方式,必然会引起市民的热烈争议。
纵然是上海、天津、香港、青岛这样百年来迅速崛起的城市,路名与地名相统一这个传统命名方式仍然是其道路命名的优先选择。上海豫园、天津大胡同、全香港城区都有大量以道路沿途地标性地物或区域来命名的路名。除了几座闭塞的鲁北小城,从来没有东营这样的城市:城市所有道路命名,一律与这座城市的地方、历史完全无关!不但没有降低城市搜寻成本,反而因为全新涌现的路名,使得一座城市的地名无端增加了一倍!且新增加的地名,在产生时与这座城市毫无关系,而强迫人们去记忆和接受。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中国城市那么多,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西安……,那么多优秀的有特色的道路命名范例不去学,东营市的道路命名为什么偏偏要学习100年前积贫积弱饱受列强凌辱的年代济南开发区和利津、博兴、北镇这几座鲁北小城的命名方法?
在主贴后,特附上2008年,
南京大学为安徽马鞍山市做的该市地名规划方案,让我们看看专家采用地名学原理怎样为一座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地名设置。特别说明的是:马鞍山市是安徽重要的工业城市,与东营市有诸多相似之处,有相当大的借鉴价值。
—————
首先,民政局网站公布的数字化道路命名对照表中似有几处不准确:
西五路 原名应为天山路,非西环路
南二路 原名淮河路,是80年代中期解放军援建胜利油田时的重大工程之一,援建时称机广路,即胜利油田机修厂——油建广南水库
黄河路 原名海河路
自几年前数字化命名实施后,市民就对这一命名体系广泛争议。为什么会有争议,我们不能任意评断是公众出现问题,而是这一命名体系本身存在不被东营市民接受之处。以至于此次**提出恢复原名的提案,可以说突出反映了广大市民要求改变数字化命名的民意。实际上,与大多数城市比起来,相当多东营市民的生活中,对于道路名称的认知和使用意识较为淡薄,市民更习惯使用重要单位、地物、村镇而非路名来称呼目的地。那么,为什么会对现有的数字化道路名称产生这样比较强大的要求更改的民意呢?面对此次市民对于城市规划与管理难得的热情,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又该怎样客观公正地认识和服务呢?
一、东营城市道路命名体系存在先天不足。
一个城市为其市政道路命名,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是城市集约化、规模化利用地名资源的重要方式。优秀的、高效率的地名体系,对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市民生活、对外交流、城市文化形成、城市性格塑造、城市历史传承都具有非常正面的服务与促进作用。好的地名体系必然是容易为市民理解、认同和接受的。东营城市路名体系广为争议,不被市民接受,根本原因是其存在着种种不足。
1、超长城市道路命名不分段。超长城市道路命名原则是分段命名。东营市区至今没有一条分段命名道路。而且门牌号分配混乱,大多数情况下被弃之不用。
由于历史原因,东营市区的哑铃式布局造成了很多超长城市街道,特别是东西向道路,一条道路有二、三十公里甚至更长,如青岛路等等。现有命名是不论多长都只赋予一个名称,不进行分段命名。如果只告知是在青岛路上,寻找极其费力。极大降低了路名效率。
城市市政道路两边聚集着大量单位,这些单位必须通过合理的定位体系进行标示,以利于便捷、快速、准确地被搜寻到。这就必然要求道路命名精细化、分段化,一般一个名称所标示的路段长度最长也只有几公里不等。如果一个名称所指示的道路过长,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命名的意义。长道路分段命名,是城市路名管理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各城市道路命名都注意到分段问题,分段主要有两种:
直接分段,即采用“东、中、西”、“南、中、北”等为路名分段;或者在使用中,路名可以不变,但在市政管理部门对外公布的使用规则中,采用“*段”或者“一段、二段、三段……”等来明确。上海南京路即分为南京东路和南京西路,淮海路则分为淮海东、中、西路。北京还有类似于宣武门外大街、宣武门内大街、宣武门东大街、宣武门西大街等等参照重要地物按方位对十字相交的两条路进行发散式分段的命名方式。
间接分段,即将一条贯通的道路,根据不同的道路交口或节点划分不同段落,各自以不相干的名称命名。北京、香港大量采用这类命名。如通常所称的长安街是一个统称,长安街全长20余公里,实际上被分为多段进行命名,自西向东依次为:石景山路、复兴路、复兴门外大街、复兴门内大街、西长安街、东长安街、建国门内大街、建国门外大街、建国路,其中复兴门到建国门段是传统意义上的长安街,长度为6.7公里,被分为四段,主要分段长不过一、两公里,中央人民**坐落在西长安街段。从这里也可得到启示,道路边单位越是密集或者重要,分段越要精细。相似的是上海市**门前的路段,不到600米长的路段被单独命名为人民大道,路边实际只排列了三栋大型建筑。
2、道路字节资源大幅浪费,字节效率较低。
东营道路名称有一个有特色的命名体系,即“州”、“山”、“河”体系。使用这个体系,可以大体获知该条道路在市区东部还是西部,是东西向还是南北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路名定位效率。但这个体系存在字节资源浪费、字节效率较低的致命缺陷。
城市道路名称都非常短小精干,一般是3-4个字左右。东营市道路名称以三字为主。
道路名称由于名称短,用字少,就必然要求除去“路、街、道”等路名基本字之外的每一个字都尽量起到作用,路名中的每一个字都能够有区别于其他路名的独特之处,即尽量不重字,某字在一座城市所有路名中越是唯一,它的效率越高,定位作用越强,由它所组成的路名越有区别于其他路名的使用价值;反之,如果一个城市中的各条路名大量使用重复字,组成这些路名的字节效率就会大幅降低,用来辩识的实用性就会下降。举例来讲,对于所有被称为“*州路”的路名,尽管其路名构成有三个字,实际起作用的只有第一个字,其余两个字相当于被浪费了,也就是说,三字路名,实际上只相当于两字路名。这样的命名体系必然浪费宝贵的路名字节资源。如果城市发展到比较大的规模,路名数量越来越多,就极有可能造成难以命名、难以辨识的局面,即使命名了,成百条的“*州路”、“*山路”、“*河路”也会使公众对路名产生记忆疲劳,路名流于失效。
3、另外,东营路名的“州”、“山”、“河”体系还有一个问题:试图以路名第二字来标示道路走向的做法是典型的北方平原地区方位观,即通过方向来确定方位和路线;但大量来自南方、山区、以及类似于上海、天津这样缺少正南正北方向道路的人士,他们习惯根据左右来定位和记忆路线,即使来到北方平原地区也很难改变。因此,“州”、“山”、“河”体系的利用价值就打了折扣。东营是一座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和他们的后代构成了市民主体,并且不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人口进入,就长远来看,这一命名体系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另外,东营路名的“州”、“山”、“河”体系在实际应用时,没有按其实际地理次序排列,任意命名,非常无序。比如,苏州路在兰州路西边,等等。
在如何取代“州”、“山”、“河”体系上,天津路名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范例,作为一座近代才崛起的北方大城市,其路名命名有众多可资借鉴之处,其中在标示方位上有鲜明的特点:“横道竖路”,即以老城为参照,与老城平行的道路命名为“**道”,如滨江道、重庆道、大理道等,与老城垂直的道路命名为“**路”,如和平路、山西路、陕西路、解放南/北路、南京路等;这些“道”、“路”很少有正南正北的,这是由于海河走向及租界划分所造成的。这样的命名体系优势显而易见:最大程度提高了路名效率,不但主要用字不重复,路名基本字也分为“道”、“路”两大块;同时也以不管哪里来的中国人都看得懂、用得上的方式,通过“道”、“路”来帮助他们确定路线和方位。
4、东营路名还有一块,即将东青高速路以西区域的东西向道路,全部以山东省内大小城市来命名,造成了这些路名价值的缩水,因为这些路名并不容易记忆;而且如此命名显得气度不足。此命名方式的初衷似乎是以此来表白东营是山东境内的城市。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规模越来越庞大,山东以外的人士对于山东的城市基本是不熟悉的;而东营本身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即使本地市民,对于山东很多地名也不熟悉,特别是很多县级城市,恐怕相当比例的人都没有听说过。这样,这些以山东城市命名的路名实际上就显得很生僻,比如嘉祥路、新泰路、鱼台路等等,命名者可能知道这是鲁西南的几座小城,但大多数市民和绝大多数外来人士可能从未听说过这些城市。这些路名的实用性就会缩水,利用价值就大打折扣。人们就会反映东营的路名难记。
这就牵扯出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必要由东营市通过牺牲自己路名的实用性来向广大市民和外来人士进行山东地方地理内容的灌输?
实际上,以省、市名为一座城市的道路进行命名是一种通行的惯例。为什么会有这个惯例?因为以省和著名城市进行命名,符合路名命名的基本前提:好记,易传播,很简单,全中国甚至全球知道山东嘉祥县的人可能没有多少,但知道上海的却有不止14亿(本人绝无轻视任何一座城市的意思,仅仅拿东营的嘉祥路来举例)。如果仅仅为了表达某种意图,采用生僻的城市名来命名,就偏离了城市道路命名要好记的基本要求。可谓剑走偏锋,未得这一命名方式的精髓。
试想,如果东营市将这些山东城市命名的地名,绝大多数改换成中国的各著名城市或者省份来命名,并且按这些城市在中国版图的地理方位进行合理排序,从最北向南依次命名为吉林路、辽宁路、河北路、天津路、……、广东路、深圳路、香港路、海南路,东营的路名还难记吗?
而且,从路名的命名所采用的地方范围,从某一个角度也可看出这座城市的胸襟、视野和气度如何。
在这方面,近一百年来迅速成长的现代大都市天津、上海又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特别是天津,其路名体系多样,既有类似于北京那样中国传统的依据沿路地物命名的非常实用的路名方式,更采用了大量以省市名称命名的路名,如山东路、山西路、南京路、陕西路、沈阳道、滨江道、唐山道等等,都是最繁华的商业区。
[
本帖最后由 散步的刺猬 于 09-09-06 18:4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