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沃尔沃XC Classic论坛 >  歼七的故事(全文更新完毕)

发表于 2017-03-04 14:04    IP属地:未知

查看 427W | 回复 811
歼七的故事(全文更新完毕)
爱卡币+20
共获得爱卡币
原作者:老毕
  歼-7 飞机是1960年代沈阳飞机制造厂(后转产至成都飞机制造厂和贵州飞机制造厂)制造的单座单发超音速歼击机,是根据苏联的米格-21Ф-13 型飞机仿制和发展的,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战场前线制空权,也可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中国于 1961 年开始从苏联引进米格-21Ф-13 型飞机,从最初的仿制开始,通过两代航空人一步一步的努力,最终将其发展成为家族庞大的歼-7 飞机系列,并成为中国空军主力歼击机和对外出口的支柱产品。可以说一部歼-7 飞机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军用飞机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中国航空工业的由弱到强的成长缩影。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7-3-6 11:16 编辑 ]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4:06    IP属地:未知

爱卡币+20
共获得爱卡币
前身:米格-21
  1953 年 6 月,当朝鲜战争的硝烟尚未完全消散之际,苏联部长会议就通过了加快军用飞机研制工作的决议,要求国内各飞机设计局尽快研制性能更好的超音速歼击机。此前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15 飞机在朝鲜上空大出风头,当时西方国家的战斗机里只有美国的 F-86 的性能才能与之相匹敌,要不是驾驶米格-15 的大都是技术生疏和缺乏实战经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飞行员的话,朝鲜的制空权就大有可能将被米格飞机所掌握。
      沿袭着米格-15 的成功设计经验,米高扬设计局的设计师们又先后研制出来性能更好的米格-17 以及飞行速度超过音速的米格-19,而这两种飞机气动布局与米格-15 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都是采用了机头进气的后掠翼布局。通过这些飞机的研制,米高扬设计局掌握了丰富的高速喷气式飞机的设计经验,开始全力投入新的前线歼击机的研制。朝鲜战争的经验及喷气技术的发展使当时包括米高扬设计局在内的所有东方和西方的飞机设计师们确信,将来喷气式战斗机的空战必然会在更高的高度和速度下进行,飞机的飞行速度将大于两倍音速,战斗机设计的终极目标就是高空高速!而随着速度的提高,自一战以来战斗机之间传统的相互缠斗的战术模式则不会再出现,空战将随着机载导弹的射出而高速一击完成。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4:07    IP属地:未知

爱卡币+20
共获得爱卡币


米高扬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4:08    IP属地:未知

爱卡币+20
共获得爱卡币
  为了使飞机达到两倍音速以上的飞行速度,摆在米高扬设计局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要为飞机选择一个能够适应 M2.0 飞行的发动机进气系统,此前设计的米格-15、米格-17 均为亚音速飞机,而米格-19 飞机的最大速度也只有 M1.4,进入进气口的空气流速不高,因此进气道的设计比较简单,按巡航高度和 M 数设计结构简单的正激波形式固定进气道即可。而新型歼击机的战技术要求最大速度在 M2.0 以上,这样的话情况则变得复杂多了。气流必须经过斜激波的压缩下降到亚音速后才能被发动机接受,同时低速和高速飞行状态下进入进气道的空气量也相差悬殊,必须设法对空气流量进行调节,这一切对进气道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后米高扬设计局采纳了苏联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建议的一种带有中心可调节激波锥体的机头进气形式,通过这个激波锥产生的斜激波对迎面而来的气流进行压缩减速,同时通过锥体的前后移动来改变进气道口气流截获面积,实现进气流速、流量和发动机进气需求之间的最佳匹配,保证发动机能够在各种飞行条件下都能稳定地工作。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4:12    IP属地:未知

  另一方面,为了获得更大的飞行速度,歼击机的机翼形式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进。负责空气动力学研究的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除了建议米高扬设计局继续加大后掠机翼的后掠角度外,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 57 度后掠角三角翼的机翼选型方案。为了对比后掠翼与三角翼的性能优劣以及选择何种发动机作为新型歼击机的动力装置,米高扬设计局采用排列组合的方式提出了四种试验型前线歼击机的设计方案:包括安装一台 АМ-11 型涡喷发动机的 Е-1 后掠翼前线歼击机和 Е-5 三角翼前线歼击机,安装一台 РД-9Б 型发动机的 Е-2 后掠翼前线歼击机和 Е-4 三角翼前线歼击机。上述四个方案除了机翼平面形状和发动机不同外,均采用了后掠的垂直尾翼和全动平尾,机头为带有可调激波锥的超音速进气道,座舱内安装了新研制的带离式弹射座椅救生系统。
       经过一年多的对比试飞,三角翼方案的性能表现地更为优异,特别是在高空高速性能方面大大超出了军方所预想的战术技术指标,于是最终采用三角翼的 Е-5 飞机压倒了采用后掠翼 Е-2 飞机,被选中为新一代的前线歼击机,并被正式命名为米格-21,其后安装了推力增大的 Р-11Φ-300 型发动机的米格-21Ф 型飞机于 1959 年正式投入了批生产,开始装备苏联空军前线歼击航空兵。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4:12    IP属地:未知

      米格-21 服役后很快被西方的情报人员发现,北约组织为了方便识别称其为“鱼窝”(Fishbed),从此“鱼窝”的大名为人们所熟知,当时各国的航空杂志上都充斥着米格-21 的照片。从1960年代开始,米格-21 飞机被大量生产,各种改进改型累计多达几十种,总生产数量超过了 5,000 架。在生产的高峰时期,苏联国内同时有五条生产线同时开工,捷克斯洛伐克、印度和中国三个国家还引进了该机的生产许可进行了仿制。此外米格-21  还被苏联大量出口到世界上许多国家,至少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装备了这种飞机,几乎参加过1960年代之后的所有局部战争,至今仍然是很多国家的主力歼击机,造就了一代名机的不朽传奇。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4:13    IP属地:未知

爱卡币+5
共获得爱卡币



Е-2 原型机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4:13    IP属地:未知


后掠翼方案的 Е-2 三视图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4:27    IP属地:未知


三角翼方案的 Е-4 和 Е-5 三视图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3-04 14:29    IP属地:未知

  早期的米格-21 是一种轻巧灵活、爬升快、跨音速和超音速操纵性好的轻型昼间歼击机,但由于机体尺寸和起飞重量都比较小,武器载荷小导致火力较弱,内部布置也相当紧凑,难以容纳更多的燃油以及机载雷达电子设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飞机的航程和全天候作战能力。因此米高扬设计局在对米格-21 后来的多次改进中都把重点放在加大飞机航程、增强火力、改进执行多种任务和全天候作战的能力上。第二种批生产型为米格-21ПФ,飞机的机头被加粗,进气道口直径增大到 870 毫米。进气道中心激波锥的体积也随之加大,为安装天线较大的新雷达提供了足够的空间。РП-21 型全功能雷达替换了里面原有简易的 СРД-5 型雷达测距器,飞机得以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升空作战。加大加宽了机身的背鳍,以利用增加的这些空间来多装燃油以扩大航程,内部燃油量达到了 2,410 升,航程有了不少提高。受当时机炮和空空导弹之争的影响,米格-21ПФ 的机炮被去掉了,只在机翼下挂载了两枚红外制导空空导弹。随着起飞重量的增大,发动机也更换为推力更大的 P-11Φ2-300 型。通过上述改进,米格-21ПФ 的全天候截击能力较原先大为增强。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