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1-07-12 14:21 IP属地:未知
查看 55.8W | 回复 21
新设计的机械自动防滑差速器,已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放上来大家讨论讨论。。。
先简单介绍一下原理,现在开放式差速器的四驱车只要有车轮打滑,车辆都会失去抓地力,于是现在就有很多差速锁出现,机械型的差速锁类似伊顿差速锁,或者手动控制的差速锁,这种差速锁实际是锁定差速器,让差速器没有差速功能,所以只能在低速和非铺装路面使用。还有一些车辆是通过电子防滑,通过感应车轮转速或其他一些车辆行驶信息判断滑动,然后对打滑车轮制动来限制滑动,但这种方式一方面反应慢,另一方面防滑能力有限,越野能力较差。而本文中的机械自动防滑差速器则是利用纯机械的原理,即差速器打滑是因为差速器内部在一侧抓地力变小后,差速器实际是将驱动的扭矩转化为行星齿轮的自转和打滑侧的加速自转,如果限制了行星齿轮的自转,也就可以限制差速器的滑动,通过感应行星齿轮自转扭矩来感应滑动,是最有效的一种防滑手段,现有的托森差速器即是这样的原理。本文中的防滑差速器就是通过将行星齿轮的自转扭矩通过特殊排列的行星齿轮组转化为轴向的推力,轴向的推力通过摩擦片对非打滑侧的半轴进行扭矩补偿,达到防滑的目的。本设计差速器能够零反应时间的完全防滑,完全自动并不影响正常行驶的差速功能,并且通过更加复杂的摩擦片设计,还能应用在高性能车的高速防滑领域,提升车辆的行驶性能。并且本设计还能较现有技术更好的感应车轮的驱动打滑,为外围的电子设备提供迅速准确的感应信息。
晕啊。。。一个帖子的字数有限,一小时又只能发两个帖子,唉。。。感兴趣的看我的微博吧*****
如附图一所示,11为差速装置的输入轴,10为差速装置的输出轴。输入轴一端有一锥齿轮13,锥齿轮13与主锥齿轮1相耦合。主锥齿轮1可沿主锥齿轮轴12自由转动。主锥齿轮内部固定有主行星齿轮2。主行星齿轮2的轴位于主锥齿轮1内,且平行于主锥齿轮1的平面。半轴托架5同时固定在主锥齿轮轴12上,可沿主锥齿轮轴12单向旋转。半轴托架5上固定有副行星齿轮3和传动行星齿轮4。副行星齿轮3半径为r3,传动行星齿轮4的半径为r4,传动行星齿轮4、副行星齿轮3和主行星齿轮2依次相互耦合,且处于同一平面。半轴托架5上有传动锥齿轮6。传动锥齿轮的半径为r5。传动锥齿轮6与传动行星齿轮4共轴旋转。传动锥齿轮6与输出锥齿轮7相耦合。输出锥齿轮7固定于输出轴10上,且沿输出轴10旋转。输出轴10上固定有一摩擦片8,摩擦片8和半轴托架5紧密贴合但可相互滑动。主行星齿轮2、副行星齿轮3和传动行星齿轮4距离主锥齿轮轴12的距离为R2,传动锥齿轮6距离主锥齿轮轴12的距离为R3。
如附图二所示,附图二是以主行星齿轮2的齿轮面为参考面的平面示意图。主行星齿轮2和副行星齿轮3的轮心连线与副行星齿轮3和传动行星齿轮4的轮心连线的角度为A。半轴托架5相对于主锥齿轮1的旋转只能按照副行星齿轮3与主行星齿轮2相互紧迫的方向,不能按照副行星齿轮3和主行星齿轮2相互远离的方向。
[
本帖最后由 isaacshaw 于 2011-7-12 14:2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