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介绍:
瞿昙寺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青海省第二大胜迹,也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里风景幽雅,山水宜人,寺后有靠山,寺前有照山,清泉流水,林木葱郁。寺院建筑古色古香,吸引过万千游客。更使瞿野寺增色的是,距寺院十余里的地方就是一带连绵数百里的莽莽雪山,山峰层次错落,终年积雪。晴天远眺,宛如银屏玉阁,耸立千仞。
瞿昙寺,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93年,一位在青海湖海心山修行的西藏僧人名叫桑儿加查实(俗称三罗喇嘛),率众东迁,在瞿昙寺现址修起一座小佛堂。三罗喇嘛到南京贡马,请求护持和赐给寺额。明太祖念其忠顺,应其所请,拨银派人,为三罗喇嘛敕建寺院,并亲自敕赐寺额:“瞿昙寺”。瞿昙为梵文译音,原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姓氏和尊称(今译为乔达摩)。明太祖将该寺命为瞿昙寺,可见其重视程度。明永乐年间,朱棣又授予三罗喇嘛之侄班丹藏布以“灌顶净觉宏济大国师”衔,颁布敕谕,御赐田地、山林,并修建寺宇,布施佛器。后在洪武、宣德年间,两度扩建,形成如今的规模。该寺迄今已近600年历史。
明王朝历代皇帝承袭了朱元璋扶持瞿昙寺上层,以安定边元、连续西藏的方略,曾有7个皇帝先后为瞿寺下达敕谕7道,诰命2道;封大国师、国师各一,颁给大金印1颗,镀金银印1颗,象牙图章2方,铜印1颗。据当地藏族民间传说,瞿昙寺还有受封的“七禅师、八都纲”。自永乐时起,先后修建规模宏大的殿宇佛堂4座,下院1处,钟鼓楼房4幢,厢廊72间,碑亭两座,另有禅房僧舍以及寺主庭院等;立御制碑刻5通,赐瓶炉香案、钟鼎磬鼓、佛像袈裟等多件。明王朝还多次派太监到瞿昙寺视察,赐给该寺山场、园林、田地,使其领属13寺,管辖7条沟,还调拨52员旗军护寺,可见瞿昙寺在明代的我国西北地区,地位相当显赫。
从瞿昙寺前山门中经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最后到达隆国殿,将会看到这些主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各主殿两侧参差错落,配建的亭台楼阁、廊厢偏房,疏密有致而各有特色。殿外庭院佛塔经幡,翠柏苍松;殿内佛像青灯,钟鼎磬鼓。整个瞿昙寺建筑既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宫延建筑那种落落大方、雄伟宽宏的气势,又表现了明代建筑艺术的工于纤巧,精雕细琢的独具匠心之美。瞿昙寺从初建佛堂、陆续扩建直至基本定型,前后经历了将近半世纪的光景,但是瞿昙寺建筑的总体结构却犹如一气呵成,于严谨中见疏朗,于肃穆中显幽雅,自然流畅,浑然一体。
古代建筑家们巧妙地利用了当时当地的地形特征,在瞿昙寺前院之后又建起最富丽堂皇的后殿──隆国殿。这座殿堂屹立在全寺最高处的一个宽大台基上,占地面积912平方米。令人感兴趣的是这座宏伟的殿堂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一眼名泉──瞿昙池,在隆国殿内,于清泉之上又盖起高三米的“泉神堂”,形成殿内有堂,堂内有泉的奇观。隆国殿两侧建有两厢廓,当地群众称之为“七十二间走水厅”。走水厅从中殿两侧拾级而上,平地陡起,斜廊相衔,连檐通脊,使瞿昙寺建筑既解决了暗水通道问题,又使整个建筑自成一体。厢廊绘制了400平方米的壁画,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一生作了神化宣传。整个壁画描绘了数以百计的人物,还有山石云雾、流水亭阁、花卉林木,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瞿昙寺,面临瞿昙河,背依罗汉山,整个寺院依山傍河而建,共占地约41.36亩,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寺院座落在略呈正方形的城堡内,座西向东,周围有黄土夯建的城墙。土城名为"新城"。寺占新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并在一条中轴线上。从山门起的的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型宫殿式建筑,两侧则对称地建有御碑亭、小钟鼓楼、回廊、宝塔、配殿、经堂、大钟鼓楼等。寺院地势高低错落,殿宇雄伟壮观,是典型的明代早期的官式建筑群。
山门,也是寺院的大门、宽三间,深两架,为单檐歇山式,面积为240平方米,门外设八字形砖墙,内有永乐敕谕碑和御制金佛像碑。
由山门进入前院,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两座御碑亭。碑亭呈正方形,高14米,四面砌厚墙,辟有欢门,上履重檐十字脊。碑亭内竖有明代洪武、宣德御碑各一通。
金刚殿是前院通向中院的必经之道。大殿宽三间,深两架,面积为160平方米,为五檀小式大木结构,单檐悬山顶,前后开有欢门、欢窗,内塑四大金刚佛像。
瞿昙寺殿居中院正中,宽五间,深四架,面积30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平面布局独特,前檐设很深的抱夏三间,左、右、后三面砌厚墙,外墙里面又砌夹墙一周,构成一圈暗廊,是藏传佛寺中常见的格局。殿内和抱厦墙面,绘有大量明、清时代的佛像。朱元璋敕赐的“瞿昙寺”匾,悬挂在正间。宝光殿,座落在中院后方,宽五间,深五架,平面近似正方形,面积约500平方米,重檐歇山式,高12米,左、右、后三面砌有砖墙,四面设明廊,柱间置护栏,前檐设月台一方,两侧建八字砖墙,殿为小式大木结构,前檐明次间装有五抹隔扇。殿内墙面遍绘大幅佛像图,画面构图新颖,色泽艳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宝光殿和隆门两侧的回廊,主要为壁画廊,共计78间,环绕大鼓楼、小鼓楼、金刚殿、小钟楼、大钟楼等,构成廊屋周围的总体布局。回廊檐柱比较低矮,瓦顶坡度平缓,装饰形制古朴文雅。画廊的大部分墙面绘满以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本生的故事。壁画用天然矿石颜料绘制而成,历经500余年,仍鲜艳夺目。画面的景物,不论日月、人物、禽兽、山川、树木、楼台、亭阁,应有尽有。其场面之大,技艺之高,为青海所罕见。
隆国殿,居于寺院最后,是全寺最大、最为辉煌的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为重檐庑殿顶,高16米,宽7间,深5架。大殿雄峙于3.2米的花岗岩台基上,前面是束腰式月台,左右设踏垛九级,四周为玉石栏杆。大殿四面设明廊,两山和后檐砌砖墙,前檐的明间和两次装四抹隔扇,形制与北京十三陵长陵棱恩殿外檐装修同出一辙,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水平。
瞿昙寺存有明代的五通御碑,还有明清时代的十方匾额,这些碑匾有的还是汉藏文字合壁,除了史料价值,书法艺术水平也不容忽视。这座寺院的后钟楼悬挂着一口宣德青铜钟,这口高约1.8米,口宽约1.5米,重达1吨有余的巨钟,钟声悠扬,传说可远飘到三十里外的巴燕镇,藏族群众中有条谚语:“角仓(指瞿昙寺)的钟响,巴燕的马惊!”就是这么来的。
瞿昙寺现存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象背云鼓”了。那是一只石雕卧像,背上托起木雕的叠云,叠云架起一面真鼓。石象高约1米,周5.3米。石象回首顾盼,鼻卷莲花。那神态似乎在告诉人们:云中的鼓声如雷,大雨将至了。
瞿昙寺在明代十分显赫,清代中落,解放前一片衰败景象。现在的瞿昙寺,已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并进行了多次维护修缮。
地理位置:
座落在乐都县的南山脚下,瞿昙乡马圈沟口,距县城约21公里,背依罗汉山,面临瞿昙河,北傍松花顶,南望照碑山。
旅游指南:
每年农历六月十五瞿坛寺举行花儿会,花儿会在新城街外的道路两旁举行,参加者多数是乐都南山的藏、汉群众。瞿坛寺花儿会一般从十四日到十六日举行三天。
[
Last edited by 864 on 06-03-02 at 1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