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4-06-18 01:27 IP属地:未知
查看 18.2W | 回复 52
【精彩大比拼】山东博物馆玉润生香
中国人赋予玉器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涵盖了传统道德、审美的诸多方面。玉器既是吉利祥瑞、平安福佑、富贵荣华的象征,又是延年益寿的象征,更是道德修养的象征。所以,中国自古就有所谓“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以玉制作的精美器物是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物化了的民族传统。它的独特的造型、特定的功能,以及精美绝伦的制造工艺,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二楼11号馆玉润生香,《西厢记》中“娇羞花解语,温柔玉生香”是一句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表达,以玉誉美人。

本展览选取山东博物馆藏器八十余件,分为“仿古玉器”“文房玉陈设”两部分,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精美高雅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

这玉鼎比铜鼎得小几百倍吧。

许慎《说文解字》曰:“玉,石之美者”,意思是美丽的石头被称为“玉”。它们藏于山脉、经亿万载,汇聚天地灵气而生的自然美,正是激起古人“爱玉之心”的基础。同时,由于玉石的难得和稀有,也使之成为古代王公贵族彰显权力、地位、财富的标志。

商周时期,玉文化发展迅速。玉器不再纯粹用于神秘的天地鬼神祭祀,而是开始与礼乐制度结合,《周礼》中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等记载,这种将用玉礼仪化、等级化的做法,更使其成为古代政治阶层“分贵贱,辨等列”的重要器具。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经过匠人精心雕琢,因“材”制宜的巧妙设计,使玉器之美得以更好地展现,并兼顾了功能性、艺术性和玩赏性等。本不染世俗的玉,也因此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诗经》有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中国自古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玉德”理念始于西周,最早见于管仲的“九德”说。而后,孔子从“玉”的质地、色泽、声音、瑕瑜、器形等自然属性与君子的道德操守相比附,进一步阐述了 “玉”和“君子”的密切关系,将“玉”道德化,“君子比德于玉”的理论创立,奠定了玉文化的核心理念。

基本都是清朝的。

明 青玉松竹梅洗:这件青玉松竹梅洗,松竹梅三友缠绕器身。松柏雕饰紧紧环绕在器左侧,挺拔坚毅,颇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气宇轩昂,姿态各异的梅与修长纤细的竹相互交叠,缠绕整器外侧。

青玉石榴水丞,水丞是一种古老的文具,主要用于贮存磨墨用的水。

这一组漂亮。

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