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4-04-03 00:24 IP属地:未知
查看 58.6W | 回复 55
【春与夏之记】上博东馆之镇馆之宝大克鼎
上海博物馆,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包罗中国古代艺术万象,拥有百万余件藏品,其中,珍贵文物达到14余万件之多,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说。上博东馆青铜器馆好东西太多了,本季介绍从西周晋侯苏钟,秦公镈。。。以及上海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的“一本打开的青铜之书——大克鼎”。

西周晋侯苏钟,旧称晋侯稣钟,1992年出土于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后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山西博物院。
西周晋侯苏钟共16件,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谐和的编钟。有铭文355字,首尾相连刻凿在16件钟上。铭文叙述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周厉王亲征东国、南国。西周晋侯苏钟铭文记载的这场战争,史籍中无从查考,对研究西周历史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此外铭文中多种记时历日对西周的断代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2002年,西周晋侯苏钟被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西周晋侯苏钟共16枚,编钟分两组,三种式样,每组8枚,均大小成编,一组即一肆。大钟为一组,高分别为49、49.8、52、44.7、32.7、30、25.3、22厘米,纹饰浅而细,小型为一组,高分别为50、49.5、51、47.6、34.8、29.9、25.9、22.3厘米。

西周晋侯苏钟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候墓地8号墓,曲沃北山位于晋候墓地8号墓北面。北山为太行山余脉,由东向西,山势逐渐降低,分为塔儿山、乔山和垆顶山。晋侯墓地就处于中部乔山南麓10公里开外的山前地带。墓地以南地势逐渐下降,在毛张村南的滏河河谷降至最低点,滏河为季节性河流,由西北向西南绕天马-曲村遗址,在西北约25公里处汇入汾河。在滏河南面,横亘着一道叫峨眉岭的土梁,土梁后的曲沃南山依稀可见。墓地背山面水,远山相对,视野开阔,地望颇佳。

这有一组奇怪的乐器,四面有垂耳。

秦公镈,年代:春秋 早期,尺寸:高38.2厘米,宽24.5厘米。

1940年陕西扶风法门镇任家村出土一批窖藏青铜器,器主名梁其,官名膳夫,时代仍系西周晚期。其中梁其钟铭有:"……天子使梁其身,邦君大正用天子宠,蔑梁其,……"

旋饰兽目交连纹,舞饰雷纹,篆间为两头龙纹,鼓部饰相背的俯首展体式龙纹。鼓石有一鸾鸟,此为该钟在编钟中使用双音的标志。钲间及鼓部铸铭文七十八字,内容为颂扬祖先功德,并表示忠心服事天子。梁其钟传世共五件,另一说法为6件,其中上海博物馆藏3件,南京市博物馆1件,法国吉美博物馆1件,另一件不知下落。

造型奇特的水壶。

一起出土的盘子。

西周大克鼎,又称克鼎、膳夫克鼎[1],西周中期青铜器,于清朝光绪中期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西周大克鼎是西周时代极为重要的青铜器,也是历见著录,众所周知的重器,2002年1月18日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

西周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立耳,口沿下饰变形兽面纹,中又饰小兽面纹,并有觚棱凸棱,整个造型庄严厚重。腹内铸铭文290字,铭文行间皆有线相隔,笔势圆润。铭文内容则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资料。

西周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
西周大克鼎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相接处有突出的棱脊,凡六出;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大窃曲纹(即波曲纹),环绕全器一周。鼎足上部另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组。鼎耳饰有相对的龙纹。腹内壁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前段14行有阳线格栏,后段格栏制范时除去。

大克鼎国宝禁止出国,是因为铭文。铭文内容
克曰:穆穆朕文且师华父,悤襄氒心,宁静于猷,淑哲氒德。肆克龏保氒辟龏王,谏辪王家,叀于万民。远能,肆克□于皇天,琐于上下,得屯亡敃,易无疆,永念于氒孙辟天子,天子明,显孝于申,巠念氒圣保且师华父,〈龠 力〉克王服,出内王令,多易宝休。不显天子,天子其万年无强,保辥周邦,〈田 允〉尹四方。

密密麻麻的铭文:王才宗周,旦,王各穆庙,即立,緟季右善夫克,入门,立中廷,北向,王乎尹氏册令善夫克。王若曰:“克,昔余既令女出内朕令,今余唯乃令,易女叔巿、参冋中悤。易女田于野,易女田于渒,易女井家〈勹 累〉田于〈田 允 山〉,以氒臣妾,易女田于康,易女田于匽,易女田于溥原,易女田于寒山,易女史小臣、霝、籥、鼓、钟,易女井、微、〈勹 累〉人,■。易女丼人奔于〈日 东〉,敬夙夜用事,勿法朕令。”克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不显鲁休,用乍文且师华父宝彝,克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莲瓣盖龙纹壶是春秋中期的文物,重量:22400g
器型高大,敞口设盖,盖顶有八瓣镂空的莲瓣形,盖沿饰一周简化的龙纹。颈部自口沿向下微束,长颈鼓腹,下置高圈足,圈足面作镂空形并起有高台。在颈部设一对龙形附耳,龙作攀爬状,回首卷尾,龙角复杂夸张。颈部饰有蕉叶纹,内填有变形的龙纹。腹部则饰粗犷的龙纹,从纹饰到装饰特点都有楚文化。

漂亮,鸟兽龙纹壶是一件春秋晚期的文物,重量:6050g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壶是容酒器。此壶圆体,宽颈,深腹外鼓。盖及两耳已失。器物主体纹饰是人首鸟体的怪兽和龙相互缠绕。在纹饰之间还有虎、牛、豹等动物的食人之像。腹下饰一周雁群纹,雁作昂首曲颈状,体现了晋国青铜铸造业的高度水平。

这个复杂精致吸引眼球。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镂空蟠龙纹鼓座」来自春秋晚期,距今约2500年。这件鼓座和曾侯乙墓出土的那件很像。

鼓座高30厘米,重37.9千克,鼓柱插孔内径为8.4厘米。在半球体的鼓座面上,分别攀爬有十二条大小不一、相互噬咬的圆雕蟠龙:
三条龙的龙首和龙身朝下,龙尾盘绕于插鼓柱的圆筒周边,龙口咬住圈足上攀爬之龙的龙身;
三条龙的龙首和龙身弯曲朝上,龙尾盘绕于圈足之上,龙口咬住朝下之龙的尾部;
三条龙绕鼓座一周攀爬于圈足上部,龙口咬住朝上之龙的龙尾。在其翘起的龙尾下分置有三条小龙,小龙的龙首作圆雕形,口街圆环,龙体则以高浮雕的形式置于鼓座面上。

兵器,右边的商鞅铍寒光闪闪没有锈迹。

拍胡了,不知道是啥了。

镶嵌狩猎画像纹豆是春秋晚期的文物,重量:1800g
此豆口部微敛,盖、器各饰狩猎图案两组,周体的纹饰均以红铜镶嵌而成。在成群四处奔走的禽兽间,有几个猎手或张弓射箭,或持矛投刺,或挥剑刺杀,在激烈的追逐下,成群的禽兽四处奔命,有的野兽已身中数箭。整个图案具体生动的描绘了古代贵族狩猎的情形,为青铜镶嵌工艺的精品。

人物画像纹饰出现于春秋晚期以后,描绘宴乐、弋射、采桑、狩猎、还有搏斗、攻城、水战等场面,是该时代新出现的尝试,它摆脱了以往青铜器纹饰图案化特征和神秘化色彩,更加贴近自然和生活,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在青铜器上的反映。

啧啧,双层蒸锅。

交龙纹鼎是春秋晚期典型的晋地作品。更新期的鼎在形制和花纹上均出现了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此鼎为典型的晋地作品,足部偏矮,盖顶设有三个环形装置,在器物放置时形成三个支点。鼎上的花纹为蟠曲的交龙纹,体躯扁阔,横向或竖向交缠,显得十分精细。

战国早期 春成侯盉 通高23.7、口径10.8厘米,重3.8公斤。
直口短颈,扁圆腹,矮蹄足,以踞跗的凤鸟为流,盖面隆起,上有半环形钮,以链条与提梁套结,肩上有龙形提梁。通体饰勾连雷纹,肩腹的纹饰以四道圆箍状红铜嵌饰为界,分成三段。
铭文字数,在下腹刻铭文72字(其中有重文2)
铭文释文为□(春)成□(侯)中□(府)白金镯鉌(铸盉),□□□□(觲觲黼黼),□□疋(觲觲楚),盖、柯□睘(连环)。备大二斗,冢(重)十二益(镒)九釿。

错金银鸟兽形盉是战国早期的文物。尺寸:高26.6厘米,长29.5厘米
盉作鸟首兽身形,短颈,盖顶有系,套铸于提梁后部的钮中,盖缘饰交龙纹。盉设半圆形提梁,前为虎头,四足跨于器颈口沿的前后,后端有一段象征性的尾羽。腹一侧以鸟首为流,以鸟喙上盖和启合,额顶有羽毛片,双目、目框及颈部是用条状的金银片镶嵌而成,另一侧为鸟尾,既宽又扁。圜腹下置四爪。盉腹饰五道人字形斜线代表羽翼。

高脚的少见。

句号,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