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 避疫情放弃张家界,慕美名夜宿芙蓉镇。
这几天关于张家界的疫情信息一直牵动着我们的神经。按原计划我们今天将前往张家界并在哪里停留3天。经过综合网上各种信息,我们决定放弃张家界,直接投奔离张家界不远的芙蓉镇。这个决定太英明了。如果在张家界停留过,我们的行程码就会变成黄色,往后行程就走不动了,可以直接打道回府了。

到达芙蓉镇后发现,虽然景区没有关闭,但管理等级升级,戒备森严,游客也基本跑光了。整个景区一下子冷清了许多,我们住的民宿就只有我们三位游客。
先到古镇走走…
所有的室内室外表演活动取消…
平时火爆的刘晓庆米豆腐店生意惨淡…
我本人曾在1991年来过这里。当时旅游刚刚起步,古镇不需要门票,可以随便逛。时隔30年,也算是旧地重游。要说最大的变化就是三多:房子多、店铺多、游人多!
晚上华灯初上,整个芙蓉镇灯光璀璨,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7月29日 拥抱茶峒、洪安两座边城,往返湘渝打发边城时光
清晨,老伴和小孙女还在睡梦中,我就起床了。独自一人出门,想看看清晨中的芙蓉镇。
芙蓉镇,原名王村,历史上曾是彭氏土司王府所在地,有1000多年历史。公元940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使彭士愁多年交战媾和,缔结盟约,划疆而冶,铸铜柱为证,把战争的经过和议和的条款,镌刻于铜柱之上。此后,在中原大地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元、明、清等九个朝代变更的社会剧烈动荡时,封闭自守的彭氏统治却始终偏安一隅,连续承袭28代,溪州人民得享800多年没有边患战乱的相对安定生活。在风雨中矗立了千余年的溪州铜柱(此为仿品,真品在土司王博物馆里),见证了这段历史。
现在芙蓉镇有土王祠、土王桥、土王行宫等历史遗迹。
因为电影《芙蓉镇》的拍摄,2007年8月,王村更名为芙蓉镇。
芙蓉镇三面环水,瀑布穿镇而过,风光绮丽,独具一格。瀑布高60米,宽40米,分两级从悬崖上倾泻而下。丰水期瀑布水量大,气势磅礴。现在是枯水期,瀑布显得灵秀飘逸。从瀑布前方回望芙蓉镇,只见密集的土家吊脚楼挂在瀑布上,土司行宫临崖而立,整个芙蓉镇就是个挂在瀑布上的古镇!
回酒店和家人一起用了早餐,接着出发前往向往已久的湘西边城--茶峒。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真爱情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茶峒镇属于湘西州花垣县,因为《边城》的影响力巨大,世人皆知,茶峒镇于 2005年7月改为边城镇。不久,一水之隔的重庆市秀山县的洪安镇也改名为洪安边城。形成了现今,两个边城隔河相望的局面。
我们原本是预定住茶峒的,可是出发前得知湘西州花垣县发现一例阳性新冠病例,为了行程码不受影响,我们改住在洪安边城镇。
我们住的民宿就在清水河边,推窗就可以看见对岸茶峒边城。
此时正值盛夏,白天太阳火辣,我们只能躲在酒店避暑。旁晚,从窗外望去,对岸(茶峒)清水河面上有许多当地的小朋友在游游。经不住小孙女一再乞求,决定跨河到湖南去游泳。沈从文笔下的“拉拉渡”依然存在,日复一日地运送着湘渝两地人们往返。不同的是,现在过拉拉渡是渡客自己扫船老大的微信二维码付船费的,每次2元。这也算是与时俱进吧,这是翠翠和他爷爷从来都没想过的吧?

我也几十年没在河里野游了。站在光滑的鹅卵石河床上,任凭清澈又湍急的河水冲击着身体,我仿佛又回到童孩时代。那种感觉和体验真是妙不可言。和小孙女在清水河里玩水,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已经日落西山了,我们赶上最后一班拉拉渡返回洪安边城。
对面这座公路桥连接湘渝两地,解放前是进出四川的重要通道。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残兵败将就是经过这里逃往四川的。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也是从这里长驱直入大西南的。洪安老街就有刘邓大军的司令部旧址,现设为博物馆。
晚上吃当地有名的“一锅煮三省”…
站在阳台看夜幕中的边城,一种平和、恬静的氛围围绕着我。一种久违的,远离喧嚣的,近似于桃花源般的湘西小镇生活就发生在我的身边…
因为疫情,边城游客稀少,古街和码头显得空空荡荡。夏日夜晚,星空稀朗,河边吹来阵阵凉爽的风。没有食客的“翠翠人家鱼庄”,成了人们打牌的场所。更多的边城居民和船工则三五成群地在渡口码头边纳凉、摆龙门阵。此情此景,我感觉梦一般的穿越到沈从文书中的边城了。

(谢谢分享,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自在就好 于 2021-11-23 20:5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