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很懒,从捷克回来快1年了,只出来几张布拉格 的单反片子
看到另外一位同学的阳光下的CK
忍不住,只能发几张手机拍的
真羡慕能拍到阳光下CK的同学,太漂亮了,我就是被照片吸引过去的。
在CK呆了两天,只遇到清晨和傍晚一点点云缝中的太阳。
早晨告别天空阴沉的布拉格,留下存放的行李,告别民宿门口没瞪眼没雪茄的丘吉尔,拉着在老城石板路哀嚎的行李箱,坐上大巴,直奔CK。
捷克不认国内驾照,无法自驾。
大巴不贵,8.9欧,人稀稀拉拉地坐了一半。
路途差不多3小时,波西米亚风光依次展开,很美,绿色黄色交错起伏的田野,孤独的树木,一层一层延展到天边,车窗变成了微软的桌面。
外边雨大,车内雾大,无法拍摄。
下了车,拉着行李在小雨中爬了几百米湿滑的青石板路,景色平淡无奇。
突然右手一道田园红,左手跳出蓝精灵。欧洲中世纪的模样就这样毫无违和地在眼前铺开,愣住了。
左边右边放开手,行李在地,相机在手
相机手机轮番拍了两轮,才发现,视角太低,城市太小。
家人在前面开始翻白眼了,嗓门不小,全CK惊动了,怎么了,一水的保定味
进入小镇,懂英语的比懂韩语汉语还少的指路中,在感觉越来越熟悉的街道上绕了几个圈,靠着导航,找到了酒店。
行李终于松了口气,我容易吗!



旋转楼梯上楼,上面磕左右碰,下面半脚掌在外头。
两间卧室三张床,厨具餐厅带厨房,一个客厅加双茶桌,距离广场200米。
外面10度不到,屋内暖意十足。
开始CK了
国人俗称的CK小镇,全称Cesky Krumlov,坐落在捷克南部的波希米亚地区,距离奥地利很近。位于伏尔塔瓦河的上游,距捷克首都布拉格约160公里。
整个小镇被流经该处的马蹄铁形的、宽阔(哪个游记写的)蜿蜒的伏尔塔瓦河环抱着,一边是位于北边山丘上的高耸的城堡区;另一边是被河流包围的古老城区。
小镇在13世纪时因处于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上而逐渐繁盛,南波希米亚豪族维特克家族在此建造城堡,此后来历经五大家族统治,家族建城,因为地处偏南,又被伏尔塔瓦河环绕,未经任何战火肆虐,从13世纪以来,5个多世纪平安发展。
大部分建筑建于14世纪(黑死病笼罩的恐怖时代)、15-16世纪(辉煌的文艺复兴时代)到17世纪(巴洛克艺术与香水流行的时代)之间。19世纪后,几无新建筑物,与17世纪前并无二样。
因此,1992年CK全城被联合国教 科 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划重点了,CK其实是个市,不是镇。
CK也不是1968年才出现的Calvin Klein。
前几年穿这个内裤的,下面外裤一定低腰,上面哇集拉隆功式 短背心,CK围着肚脐眼绕了一圈,看见人,先耸肩,提内裤啊。
徜徉在CK腰围,不对
徜徉在CK市内,嗯嗯,还是CK小镇亲切
稍不留神,就进入500年前的中世纪建筑,历史印象
石板路、彩绘塔、红顶房、多彩墙、马蹄河,黑死病纪念塔、城堡、教堂、市政广场,外观印象
大块头、香酥、切不动咬不动外皮一点没剩的烤猪肘,浓厚的洋葱面包汤,喝不够的黄啤黑啤,粗颗粒的餐前面包,色彩鲜艳就是不辣的红黄辣椒,每餐必来的土豆大兄弟,略带奶酪味挺酸好吃的酸菜,大眼瞪小眼看了半天,剩下大半个肘子打包,超便宜的洞穴餐厅;
京腔男老板,黑土地味的女老板,河南味的川菜,东北味的京菜,地道上海菜的份量,旁边捷克警察的一份炒饭,够我们三个人吃饱的XX饭店。
饮食印象
席勒纪念馆,席勒的画,哥特式和巴洛克式风格建筑物,各种图案,不知年代的上海饭店, 艺术印象
穿羽绒服的与穿短裤的擦肩而过,打伞游客与不避风雨的居民互致“神经病”,听不懂英语与听得懂德语,人文印象
宽度可比大成都府南河,看不出颜色,点点白沫排放不达标,萦绕哈姆莱特“流动还是静止”苦恼的马蹄河,
斯美塔那《伏尔塔瓦河》中大小调描写的小溪与大河呢?长笛悠长的流淌呢?跳动在卡拉扬手中的,清澈的,欢快的,明媚的母亲河呢?弥漫着森林香甜味道,迷蒙的水雾,拂过原野的风,透射着生命力量的阳光呢?
超越了毕加索的撕裂,达......那个那个达主义印象
也许,就是没有遇到阳光的缘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