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8-12-09 10:50 IP属地:未知
查看 29.7W | 回复 169
长城魂---穿越金山岭、司马台长城游记
金山岭长城为中国明代军事防御工程,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巴克什营乡东南8公里处,距北京130公里,距承德市区91公里。东起望京楼,西止龙峪口,全长10.5公里,东面是雾灵山,西面是卧虎岭,南通京都,北达坝上,是进出塞内外的咽喉要道,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 金山岭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弘治、正德年间曾多次重修。隆庆和万历年间,戚继光任总兵镇守蓟州时,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长城随山势而筑,蜿蜒曲折,构造复杂,建筑雄伟,是中国现存长城中保存较完好的一部分。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山岭长城是古北口路所辖长城的一部分,沿线设有大小关隘5处,筑有不同形式的敌台67座。城墙以巨大的条石为基础,用砖包砌,每块城砖重12千克。地势平缓的地方,城墙高5~8米,底宽6米,顶宽5米左右。陡坡地方则利用山势将外侧的山坡铲削。城墙顶部外侧筑垛墙,内侧筑女墙,墙高2米左右。垛墙上部设垛口,下设擂石孔,墙面上加筑了炮台。女墙上设望孔和射孔。城墙制高点上设敌楼,通向敌楼高坡地段建一排排高2.5米左右的障墙,障墙设3~4个望孔。此种建筑是古北口长城所特有的。障墙的作用是保卫敌楼,即当敌军攻上城墙,沿城墙冲向敌楼时, 守城兵士可据守障墙进行抵抗。有些地段利用险要的山势,只筑敌楼不筑墙。有些地段山脊狭窄,城墙宽仅4米,或只筑外侧一面单墙,并布射孔。
金山岭长城敌楼密集,相距100米左右,地势复杂地段,有的间距仅50~60米,均在火力射程内。敌楼一般高10余米,空心砖木结构,有方的、扁的和拐角的,均为2层。下层大都设有箭窗,箭窗数目不等,每面有2、3、4、5个几种。上层外侧筑垛墙,中间是一座小房子,称“楼橹”,也叫铺房。房顶多为仿砖木结构。敌楼内上下的通道有两种,一是以梯道相联,一是以竖井相通,用软梯上下。敌楼的楼口有1个、2个或3个。很多敌楼旁边的墙体内侧设里门,以便登楼,运送联系,这在其他地方是很少的。
金山岭长城不仅防御严谨,从修造艺术上来看,亦别具风格。仅敌台的建造形式就有方楼、圆楼、扁楼、拐角楼;箭窗楼也分为三孔楼、四孔楼、五孔楼不等。金山岭长城堪称为我国万里长城的精粹,“文字砖、障墙、挡马墙、麒麟影壁”堪称长城四绝,比起闻名中外的八达岭,有过之而无不及。1992年11月15日,亚洲著名“飞人”柯受良驾驶摩托车的成功飞越,更使它蜚声海内外。
司马台长城以司马台水库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跨谷索桥似长虹横贯东西。西段山势较平缓,20座敌楼至今保存完好;东段长城蜿蜒起伏、气势磅礴,在山峰之巅密布着15座敌楼。“仙女楼”建筑精美,汉白玉拱门上刻有并蒂莲花浮雕,过“仙女楼”即是长不逾百米、两侧断崖绝壁、却只有一砖之宽的“天桥”,能过此桥者实为登城好汉。“望京楼”是北京市至高点,海拔986米,登上望京楼,游客们东可看“雾灵积雪”,西望长城雄姿,北观塞外风情,南眺京城灯火。
。
司马台长城集万里长城的各种特点为一身。就拿城墙来说,此段有单面墙、双面墙、梯形石墙;敌楼的样式来说,有两层、三层、扁形、圆形、拐角形、两眼、三眼、四眼、六眼、二十四眼;而顶部样式,许多是司马台长城独有......
司马台长城东段最奇妙的还在于“险”,长城似巨龙蟠伏于绝崖峭壁之上,横亘东西,千米之内,密布14座敌楼。特别是在陡立的山峰一侧,耸起一架天梯,天梯倾斜度为85度,下临悬崖,宽仅容脚,几近直立,且无扶手,长约百米,宽仅一砖,左右两侧皆是900米的深渊,此处只能四肢爬行而过,令人胆寒!
司马台长城有两个最有特色的楼子。一个是“仙女楼”,传说是由一个羚羊变成的,因莲花仙女居这而得名,它形体修长、长年在白云中若隐若现,恰似不愿出门的少女,汉白玉石拱门上刻有并蒂莲花浮雕,为万里长城上所仅有。第二个楼叫“望京楼”,海拔986米,是北京文物最高点,站在此楼手可接天,远山近水,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