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爱卡自助游 >  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旅行:寻访儿进的海塘

发表于 2010-01-30 14:31    IP属地:未知

查看 17.7W | 回复 11
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旅行:寻访儿进的海塘
爱卡币+20
共获得爱卡币

  昨天夜里我梦见了母亲,梦中我哭得很厉害,我被梦中的抽泣声惊醒,睁开眼,周围一片漆黑。
  母亲的身影在我的眼中一幕幕地浮现,又一幕幕消逝。一九九二年腊月二十三(农历),母亲因病突然走了,至今已经十八个年头。在这十八年中,母亲一次又一次地进入我的梦中,母亲的爱在这十八年中一次又一次地从梦中到现实中温暖着我。黑暗中我无法入睡,在半梦半醒中回忆着母亲对我的爱,清醒后却发现枕边泪湿一片。
  我对妻子说,天亮后我要去溧阳,去儿时的海塘,走进儿时母亲的爱中……。

  

一、海塘,你在哪里?


  
  清晨,我打开电脑,用Google地图搜索我要去的地方,金坛、别桥、后周、竹箦、陆笪、金庄,一个个熟悉的地名出现在地图上,但是在众多儿时就非常熟悉现在却有些陌生的地名之中,始终找不到海塘。
  海塘是一个地名,是四十年前的一个生产队的名称。她是溧阳塘马水库边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村前有一口池塘,池塘的名字叫海塘,所以成立生产队的时候,以池塘名字为名。海塘在四十年前的全称叫溧阳县陆笪公社金庄大队海塘生产队,四十年前的一月三日,我随母亲下放到这个地方,那年我六岁。


  1970年1月3日,母亲一个人带着六岁的我和十四岁的哥哥,告别父亲,告别常州,下放来到海塘。我在海塘度过了漫长的十年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里,有我童年的伙伴,有我读书的小学,有我捉鱼的水溪,有我光着脚丫走过的泥泞小路,有淳朴的乡亲、有伴我一生不能忘记的记忆。
  海塘是我儿时的故乡,十年光阴,海塘的风、海塘的泥土、海塘的淳朴已溶入我的血液。
  我最后一次离开海塘是1980年春,到今天也有三十年的时间了。三十年的变化是巨大的:当初的人民公社现在变成了乡和镇,当初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现在变成了村委和村民小组。在这变化中,“海塘生产队”已经是历史,那么“海塘”也有可能成为历史么?
  我想到了海塘边的水库,儿时不知道水库叫什么名字,后来知道了,叫“塘马水库”。顺着塘马水库的线索,我又找到了海塘生产队当时的上级:“金庄村”,当时叫金庄大队,从常州下放时坐同一车的下放户中有几户人家就落户在金庄。
  查遍金庄周围的村子,仍然找不到海塘。
  再找金庄大队的上级,当时的陆笪公社。陆笪公社已经撤消,现在成为陆笪村。
  我从网上查找关于海塘的资料,百度关于溧阳海塘的信息,从溧阳信息港中找寻海塘,从陆笪在网上的资料中找寻海塘,但是都没有找到。
  海塘,你到底在哪里?
  你不会淹没在茫茫的塘马水库中吧?更不会从地球上消失吧?儿时的海塘尚未从我的记忆中消失,现实的海塘难道就从地珠上消失了?
   我想到了另外一个地名:鱼家边,鱼家边的历史更悠久一些,找到鱼家边有可能会找到海塘。


二、母亲说好好记住这个城市

 
 
  我的童年是苦难的,我的童年又是幸福的。苦难是因为在海塘,我吃了同龄人没有吃过的苦,幸福中因为母亲的爱始终呵护着我。
  1970年文化大革命虽然进入后期,但是“上山下乡”运动却还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而常州为“上山下乡”赋予了新的内容,创新地将城里的无业家庭主妇也列入 “上山下乡”的人员中,所以常州不仅有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还出现了“半家户”、“全家户”。母亲是家庭妇女,三十八岁的高龄第一次怀胎,剖腹产生下我后落下腰疼的毛病,不能用力,所以也就没有工作。在那场运行中,母亲在具有常州特色的“上山下乡”运动领导小组的动员下,带着领养的哥哥和亲生的我以“半家户”的形式下放到农村。
   第一次到海塘的那一幕印象深刻。虽然那时我只有六岁,但是这种记忆在已经过去的四十年中始终没有消失,相反,母亲的不幸离去,使我更加深了这种记忆。


  那天早晨,一辆大汽车载着我们和一车的下放人员,从常州出发,汽车徐徐驶离我家门口,母亲拉着我走到汽车后面的玻璃窗前,看着家慢慢消失在视野中,母亲没有说话。
  大汽车开出常州城时,母亲指着身后的城市对我说:“好好记住这个城市,常州已经没有我们”。我没有在意母亲的话,更没有体味母亲的语意,当年我年纪还小,兴趣都在汽车上,因为这是我第一次长时间坐大汽车,很兴奋。直到1980年我户口回城时,母亲又提起这句话,这时我才知晓母亲当年说这句话的心情。事隔十年我才真正又走回这座城市。


  大汽车一路风尘将我们送到陆笪,母亲拖着我们哥俩又跟着海塘生产队的干部奔走了半天才到达海塘。干部将我们领进队长家,队长家里已经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这是个偏僻的小村庄,很少有外来人员,所以当母亲和我们三个人出现在队长家里时,村民当看稀罕物似地围着我们。母亲拿出从城里带来的糖果分给看热闹的小孩子们,母亲轻声慢语说道:“吃糖果,”小孩子高兴地吃着糖果,围着我们嘴里发生“咂咂”的声音。
   母亲说:“甜吗?”
   糖果是甜的,而母亲的苦日子从此开始了。

三、常州在我身后



    在地图上我找到了鱼家边这个地名,并确定了今天的行车路线:沿着当年母亲带着我坐汽车和轮船行走的路线,到鱼家边,寻找儿时的海塘。我把这次旅行称之为“寻访之旅”,为母亲的十八周年祭进行的“寻访之旅”,将“寻访之旅”写成的文章叫《寻访儿时的海塘》。

    第一次坐汽车到海塘的线路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下放后多次跟随母亲从常州到海塘的行走路线我还记得。当年从常州到海塘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坐汽车从常州到离陆笪不远的刘庄,这条路最快,但是车票很贵。第二条路也是母亲带着我常走的路线,从常州坐汽车到金坛,从金坛乘轮船到溧阳的别桥镇,从别桥镇转乘轮船到后周乡,到后周后再走七里多乡间小路到海塘。


     我确定的行车路线就是沿当年的第二条线路前进,即从常州西林沿S340省道到金坛,沿S241省道到指前镇,再走上上线到这一次寻访之旅的第一站:别桥。以下依次是后周、金坛、陆笪和鱼家边。
    开的是我新买的乐风SL1.4MT汽车,上车后想从GPS上设定路线,但是GPS的地图上查找不到金庄,鱼家边,更加查找不到海塘这个地名。无奈中只能一站一站地设定,设定GPS导航的最后一站是后周镇。


    降温后的天气特别寒冷,老婆体贴地为我泡好茶,并灌满保温瓶放在车上。车子启动后,我并没有立即起步,而是闭着眼睛做了几次深呼吸。从昨夜梦醒到这一刻,我的心始终被淡淡的伤感围绕着,随着车子的启动,旅行的开始,心在伤感的同时,还有一种忐忑不安,忧虑今天行程的终点是不是会到达我儿时的海塘。
    我选了一张黑鸭子的碟片放进DVD里,音乐中也渗出伤感,这种伤感响应着我当时的心情……
    车子起步,从312国道出发,到常金大桥时拐入西林,从这里沿着当年大汽车的轨迹向未知的海塘驶去.
   常州在我身后,沐浴着清晨的阳光,金光灿烂,这座城市现今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活力。当年离城,母亲说常州已经不属于我们,今天离城,却是以常州城里人的身份,去寻找童年的回忆,寻找儿时的海塘,去重温已经逝去的母爱……




四、车到西林



    汽车到西林时我停了下来,当年汽车走到这里就是出城了。看着身后的常金大桥,想起母亲在汽车上对我说的话:“好好记住这个城市,常州已经没有我们”。
    是的,我们从那时起已经不是城里人了,但是,我们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农民。


    母亲拖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来到异乡,生活之苦可想而知。母亲的身体很差,不能作为一个壮劳力下田劳动,哥哥尚未成年,缀学下地也只能算半个劳力。生产队算我哥哥半个工分,队长还说这是照顾我们下放户。母亲和哥哥一年辛苦地劳动,到年终决分时却倒差队里好多钱。
     差钱就称不到口粮,父亲在城里省吃俭用省下的一点工资拿到队里也称不到全年的口粮,没有口粮就得饿肚子。那时我家早晨和晚上两餐是照得见人影的稀粥,中午一顿干饭中还加入了很多的米糠。哥哥正是发育的时候,母亲特地用水煮洋山芋(土豆)背着我偷偷地为哥哥加餐。当我无意中发现哥哥躲在屋外吃水煮洋山芋时,委屈的泪水浸湿了母亲的衣襟。



     母亲将我搂在怀里含着泪说:“你哥哥要下地干活,没有力气是不行的”。
     六岁的我在苦难中已经懂事,但是哥哥碗中的洋山芋对于极度饥饿的我有极大的诱惑:“我吃一个行吗,就一个最小的?”
     以后哥哥在吃“加餐”的时候,我也会有一个洋山芋,不是最小的,而是最大的。哥哥也会在母亲不注意时偷偷地多给我一点,后来我知道哥哥偷给我吃母亲是知道的,母亲只是装作不晓而已。
    (写到这里,伤心之泪不禁涌出。老婆在一边安慰说,当年大家都是过的那种日子,大多数人都穷得很,她的童年也是在豆瓣咸菜汤中度过的。)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1-30 15:25    IP属地:未知

爱卡币+20
共获得爱卡币

五、别桥的黄雀



上午九点零八分,车子驶离武进,穿过丹阳的皇塘镇于九点二十分进入金坛。
金坛是当年母亲带着我去海塘的必经之路,无论是坐汽车还是乘轮船,都是先从常州坐汽车到金坛。如果是走第二条路,就在金坛的轮船码头换乘轮船,沿着丹金溧漕河到溧阳别桥。


    很想去找金坛当年的轮船马头,但是问过许多金坛的路人,都说不清楚,考虑到一天的行程时间比较紧,所以放弃了寻找,直接到溧阳别桥。




    到达别桥已临近中午。这是我这次寻访之旅的第一站,在这里我要寻找当年乘船的码头,寻找父母带我吃黄雀的那家饭店,如果能够找到那家饭店,我还想再吃别桥的黄雀,如果找不到那家饭店,我也想在别桥吃黄雀。


[    因为是寻访之旅第一站,当我看到路口“别桥人民欢迎您”的牌子时,顿时兴奋起来。别桥,这么多年来,我有多少次想过来看望你,儿时第一次上饭店就在这里。
    为了省钱,母亲每次探亲从常州回去,大都选择坐船。当年船班很少,别桥每天只有两趟船到后周乡,我们从金坛坐船到别桥已是中午,要等四五个小时才能坐上别桥开往后周的下午班船。
宋体]    没有钱在别桥吃饭店,每次都是吃母亲在家里烙好的面饼。饼子好硬,干得咽不下去。街口漂来饭菜的香味,我实在忍不住肚子里的馋虫,流着口水央求母亲:我们能不能到街上吃饭店,不点菜,那怕是喝一点面汤也行?面汤里有油,实在比这个用面粉和面糠做成的饼子好咽。看着我渴望的眼睛,父亲对母亲说他在公司里搭的会这次轮到他拿钱,所以可以满足我一下。
    那点钱是到生产队里买口粮用的,如果在别桥吃饭店,口粮就买不全了。母亲犹豫不决,父亲说这个月他的生活费再省一些,可以进一次饭店。母亲看着骨瘦如柴的我,看着我那双渴求期盼的眼睛,犹豫再三才下决心吃饭店去。

[size=3    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进饭店,父亲和母亲仅吃了一碗光面,而点的一盆黄雀被我一个人扫光。
    那是我吃的世界上最好吃的黄雀,别桥的黄雀我永远也忘不了。自此以后,我对黄雀情有独钟,回城后母亲也多次做黄雀给我吃,每次都吃得过瘾,母亲因为我喜欢吃黄雀,以至于她老人家练出一手烧黄雀的手艺,连我的朋友都说母亲烧的黄雀好吃。但是不管后来吃多少次黄雀,都感觉没有别桥黄雀的美味。所以这次到别桥,我要找到那家饭店,我要再吃别桥的黄雀。


     别桥老街是那样凄凉,冷冷清清,没有几个行人,沿街陈旧的老屋还有四十年前的余韵。但是走遍老街的巷头巷尾,除了一两家卖馄饨面条的小食摊外,再也找寻不到四十年前吃黄雀的那家饭店。







七、后周吃面



   两年前我到过后周,那次在后周待的时间很短,想去看看海塘也没有时间,仅在后周一座老房子里吃了一碗面条。
    中午十一点四十五分,我驾车到达后周,停车后直奔两年前吃面条的老房子饭店。饭店还是那个饭店,老板还是那个老板。房子很老很旧,桌椅板凳也很破旧,一张用旧毛线捆绑的破躺椅仍旧摆放在屋子的一角。这张破躺椅两年前我就躺过,两年后我又坐在这张躺椅上。。


    我问有饭吃吗?老板抱歉地说今天吃的人太多,没有饭了。两年前也是这样,想吃饭而饭已卖完,只吃到一碗面条。我对老板说,就像两年前一样,给我弄一碗面条。老板睁大眼睛:“两年前你在这里吃过?”这种饭店也不能算是饭店,只能算是小吃店,只不过店堂比一般的小吃店大一些而已。饭店里也不卖炒菜,只供应快餐给社会最低层的普通百姓和外地打工兄弟吃的。老板不相信我这个开着汽车的城里人会在这里吃饭,而且两年前就来吃过。
    我笑着对老板说我确实吃过,一碗面两个肉元。我还说我对这个饭店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当年我进过这个饭店,当年它是后周乡的一家茶馆兼饭店。
    我念小学二年级时,学校组织同学到后周乡扫烈士墓,中午要在后周吃饭。当时家里已穷到极限,没有米粮,每天只吃麸皮和土豆,菜是地里长的山芋(红薯)滕,没有一点油水,吃下去的麸皮难以消化,肚子涨得难受,但是又饿得难受。我去后周扫墓要吃饭,母亲却拿不出一分钱来。她去邻居家借得一些面粉,加了许多豆油,做成几块香喷喷的面饼,她一块没留全部揣在我的口袋里。
    中午吃饭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去买大肉面吃,只有我躲在一旁吃面饼。面饼比家里的麸皮和土豆好吃多了,但是看到别人都能进馆子有肉吃,而我却不能跟着同学一起吃大肉面,只能偷偷地躲在一旁,委曲的泪止不住地流出来。这时,同村的一个老人走过来,带着我走进后周的这家饭店,当时吃的什么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走进店里的感觉我还记得,感觉这个大饭店像天堂一般。
    老人告诉我,是母亲央求老人到后周带我进饭店吃饭的,她怕我没钱买得吃被同学们看不起,怕我受委曲而自尊心受到伤害。
    两年前到后周我一眼就认出了这家饭店,走进这家饭店,我仿佛又看到老人带着我吃饭,仿佛看到母亲欣慰的眼光。


    饭店的老板放下其他客人,为我煮了一碗面,份量很足,他将面碗递到我手里时说:“你先吃,菜你随便挟,”声音中透出感动,一边洗碗的老板娘对着我也憨憨地笑着。
    喝一口面汤,感觉味道还像两年前一样。我笑着对老板说味道没变,老板自豪地回答:“在这里开了十八年的饭店,老客人就喜欢这个味道”。
    我没有在后周寻找当年的轮船码头,因为两年前我找过,当年的河旁如今建起许多房子,码头拆了不见一点踪影。


    别桥到后周轮船要走两个多小时,虽然经常来到后周的轮船码头,但是每次都是天黑之后才到达,船到后匆匆地离去,对后周的码头不像别桥码头那样有深刻的印象。
    印象深刻的是每次跟着母亲摸黑走乡间的小路回海塘。后周到海塘没有路,应该说没有可以走车的路,只有田埂小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田埂旁更有纵横交错的水沟和池塘,夜间摸黑走在这羊肠小道上,高一脚低一脚,母亲走在前面,我拉着母亲的手跟在后面跑,母亲的叮嘱一再响起:小心脚下的高坎,小心前面的凹塘,小心旁边的水沟……


    在走过有池塘的小路上,母亲更是用力抓住我的小手,生怕我会滑进水里,有生命危险。


    我不怕脚下的坎坷,不旁池塘水沟,但是我怕路边的坟堆,更怕坟头上那飘荡的绿悠悠的鬼火。从后周到海塘的路上有很多的坟堆,有许多可怕的棺材露在外面的荒坟,荒坟在黑夜会时不时地冒出鬼火,儿时的我最恐怖的事就是走这条荒野之路。每当要走近坟堆时,我就会闭上眼睛,紧贴着母亲的身体一路小跑,等到母亲叫我睁开眼时,我已冒出几身冷汗。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1-30 22:01    IP属地:未知

八、站在水库边



    离开后周已是下午一点,汽车上的找不到我要去的金庄和鱼家边,只能一路问人。


[    汽车开进塘马水库的水闸前停了下来,一位骑三轮车的妇女告诉我,在水库的那边就是金庄,在金庄的右边就是鱼家边。我问她海塘在什么地方?她却说这个地方没有海塘这个村子。我又问他,这里哪个村子村前有个大池塘?她说这对面是塘马水库的滩涂,有很多村子村前有池塘。我不死心再问:有没有听过一个名叫海塘的大池塘?她的回答再次使我失望:这里有名字的或没有名字的池塘太多,一般人搞不清那么多名字。


[    我站在水库边,透过宽阔的水面,看到对岸隐隐约约的一个村庄,妇女说那就是金庄,你穿过水库上的大桥,就能到达金庄。


[    我想寻找的不是金庄,而是海塘,现在金庄就在触手可接的地方,而海塘呢?

[    塘马水库的年龄恐怕比我的年龄还要大,四十年前我到海塘时,就有了塘马水库,只不过当时我不知道那叫塘马水库。海塘就在水库边上,走过村前的海塘,就来到水库的滩涂上。

[    现在我站在水库的这一边,而海塘就在水库的那一边,这一边的我看了实实在在的水闸,水库那一边的海塘却淹没在茫茫的迷雾中。

[    我想起了余光中的乡愁,我把这首诗作了小小的改动,以表达我站在水库这一头的心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

母亲在前头

我跟在后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水库

我在这头

海塘不知在哪头……


[    妇女看出我的惆怅,她下车走到我身边关切地问道:“你怎么啦?”我告诉妇女,我要找海塘,四十年前的海塘,现在我已经看到了金庄,可是海塘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妇女给我出了一个注意,因为四十年的变迁,许多地名已经消失,但是村庄不会消失,金庄周围的村子不多,可以一个一个村子去找你熟悉的地方,如果能看到你熟悉的景色或者碰到你熟悉的人,那个村子就是海塘。


九、进村的小路



    车过水库大桥的时候,我看了车上的时钟:下午一点五十分。

    我想不管我今天是否能够找得到海塘,车子驶过水库,我也就进入了海塘的地方,所以我要记住这个时间:201014日下午一点五十分,我在时隔三十年后又来到了海塘。


    驶过大桥就有一个村子,村口的水泥路上站着两个村民,像似迎我远来。我突然感觉胆怯了,下车后不敢上前去问村民,更不敢打招呼问候。我绕开村民,一人默默进村,一边寻找熟悉的地方,一边回忆着儿时海塘的模样。村子不大,村口也有池塘,但是没有看到水库的滩涂,村口池塘也没有海塘村那么大。

    走出村子,不见刚才站在路边的村民,回头再望村庄,心想,村民不是在迎我,我不属于这个村庄,这不是我的海塘。

    一辆面包车停在我的车边,车窗里露出一张笑脸:“你是不是要问路?”

    村民的淳朴四十年依旧,刚才不见的两个村民也面带微笑地出现在我的身边,三张笑脸如春风般温暖我的心,从这些笑脸上我依稀看到了海塘人当年的影子:好客的海塘人总会热情地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家的生活越来越难过,困难得连米糠饭和水煮洋山芋也难保三餐。村里的人也很困难,当时一个工分不满一毛钱,一个壮劳力辛苦一年也挣不上一个人的口粮,田边的野菜都被吃光了。但是他们却经常从自己的嘴里省出一些粮食来接济我们,有好吃的东西总会想到我们。队里组织挖河泥到田里施肥,河泥中藏有许多泥鳅,母亲兴奋地捉了许多泥鳅,挖河泥的乡亲们也将捉到的泥鳅放进母亲的篮子里,母亲推脱着,而他们却说不吃泥鳅。

    屋后有一位五保户老人,他靠走村串巷卖一些针头线脑的小商品糊口,一天也挣不了几分钱。老人家好喝两口酒,喝酒时喜欢我陪着他说话,每次我陪他的结果都是——他的下酒菜大部分都进了我的肚子。

    我对着车窗里的笑脸说我要找海塘村,他不知道海塘在哪里,但是金庄就在左边,车子拐弯就到。我说要找鱼家边,他说离这不远,拐过几个弯过一座小桥就到了。笑脸热情地要为我带路,我说让我一个人去找吧。

    遣憾的是当时我很激动,忘了用相机拍下车窗里的笑脸和当时的情景。

    车到小桥前,被修桥的工人拦住去路,桥刚修好,水泥还没有干,不能通汽车。我对工人说要到对面的村子里去,工人说开汽车从陆笪绕道去吧。


    村子就在桥的前面,不足五百米,我能看到进村的小路,能听到在田里劳动的村民说话的声音,能闻见村里飘出的炊烟。我真想插上翅膀飞进村子,根本等不及绕道五六公里的时间。我跟工人商量道:能否将汽车停在路边,我单人从桥上走过去。



    工人是本乡人,我是外乡人,本乡人对外乡人总是热情的,因为这是海塘人的故乡。工人说我帮你看着车子,你放心去吧。

    越过小桥,跨过水泥路,我踏上进村的小路。走在小路上,我有一种亲切感,我的心开始跳起来。

    我又退回小桥,问工人前面这个村子是不是叫海塘村,工人说是鱼家边。我说我好熟悉村前的小路,村子应该叫海塘村,至少以前叫海塘村。工人的话却似一盆冷水:“我就是附近村子里的,这个村一直叫鱼家边”。

    我的心还是跳得很快,我有一种感觉,海塘村离我不远了。我又走回村前的小路,路旁田里耕作的人们向我行注目礼。我想问问他们,几次欲言又止,我怕又是一盆冷水,浇灭我这激越的心。

    我四周观望,发现脚下的小路是进村唯一的道路,我想起了海塘,当年进海塘村也只有一条路。当年的海塘村的前面和左侧是水库的滩涂,进村的唯一一条可以走拖拉机的小路在村子的右侧,而现在我走的这条小路正是从右侧进入村子。

    当年的金庄小学在海塘村的东面,我在金庄小学念到小学四年级,每天上学都要从村子东面那条小路出村,那条路我走了四年,我熟悉它的每一寸泥土,因为除了深秋和冬天,我都是光着脚丫踩着小路上的泥土去学校的。

    如今我走的这条小路,路面上虽然铺着石子,我脚上虽然穿着厚底的运动鞋,可在走在路上的感觉却是那样的熟悉,路旁枯草散发的味道也是那么的亲切,我有这种感觉,我又走回四十年前村口的那条小路上。



十、我的小学






    小路不过几百米,正常走过仅需五六分钟,可是我却走得很慢,一边走,一边观察,一边回忆。

    小路的两旁有池塘,当年进海塘的小路两旁也有池塘,小路两旁有农田,当年进海塘的小路两旁也有农田。一切好像都在印证着儿时的海塘,我的心跳更加快速。村口越来越近,心跳越来越快。我看到了村口的稻草堆,看到了红砖黑瓦的房屋,看到了屋前晒罗卜干的竹匾,看到了用毛竹搭建的鸭棚,看到了用鱼网圈养的鸡群。眼前的景像是那么熟悉,脚下的步伐也跟着加快……

    难道这里真是我儿时的海塘?一切都来得那么的顺利?为什么我没有看到村口的竹林,没有看到屋后的土坡?没有看到正对着小路的小屋?没有看到茅草顶的土屋,没有看到熟悉的面孔?想到这里,我脚下的步伐慢了下来。



    我远远看到村口的房屋上有一块蓝底白字的牌子,我多希望那上面写的是“海塘村”。离牌子越来越近,看到牌子后我顿觉一阵旋晕,牌子上是四个字:“鱼家边村”。



    “为什么不是海塘?”我喊道。屋子里走出一位中年男子回答道没有海塘村,这里从来就是鱼家边。

    我失望得无心再问那名男子退出村子回到小路上,脑中一片空白,只是呆呆地望着天,呆呆地望着眼前的小路,半天才回过神来。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下定决心:我要继续寻找海塘,那怕踏遍整个塘马水库附近的村落,一定要找到海塘。

    走出进村的小路时我还是感到脚下的路是那么熟悉,我突然想到如果真是那条上学的小路,当年的金庄小学就在附近,我想找到它。

    我第二次退到小桥旁,再问修桥的工人金庄小学在什么地方。工人的回答再次使我失望:“金庄小学早就撤消了,现在都在陆笪上学”。工人补充的话却使我又兴奋起来:“学校的房子还在,就在你前面不远的地方”。

    我顺着工人所指的的地方兴奋地跑了过去,我找到了金庄小学。


    现在的学校已经改成工厂,校舍也发生变化,当年前排的茅屋已经改成了瓦房,当年后排校舍两头凸出,中间是走廊,如今改成平行的房屋。原先没有院子,现在不仅有了院子,侧面还加盖了辅屋。我轻轻走进院内,站在前排低矮的校舍前,陷入沉思。


    上学第一天,母亲的鸡蛋使我顺利地入学。那天母亲特意从城里买来书包送我到学校时得知一年级已开学半年。母亲的几只鸡蛋让老师改变了主意,答应让我试课三天。试课那天中午,母亲又用一碗红烧螺蛳让老师第二次改变主意:不用再试课,下午交钱拿课本直接上学。老师喜欢吃母亲烧的螺蛳,母亲也喜欢吃她烧螺蛳的老师。



     教我一到三年级的李老师,是从无锡下放的知青,我喜欢她,因为她像大姐姐,也像母亲一样的关爱我。我讨厌教我四年级的吴老师,他是李老师的丈夫。我讨厌他不仅因为他对李老师很凶,而且做事不公,第一批红小兵名单中没有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我,而成绩垫底的李**同学因为是吴老师的亲戚而名列其中。
    儿时的好恶完全是感情型的,谁对我好,我就对谁亲近,谁对我亲近的人不好,我就讨厌谁。其实吴老师的教学水平超过李老师,他教的珠算课,全班学生都能熟练地打算盘,速度和准确率超过大队会计。吴老师鼓励我们学好珠算,将来可以做生产队的记工员,而母亲的境界要高过吴老师:“将来争取做大队会计”。


    母亲上学前对我的叮嘱又想起在耳边:“今后你要想过好日子就必须好好学习”,母亲的保证激励我用功学习:“如果你能上大学,家里再穷砸锅卖铁也供你”。

    找到了金庄小学,确定刚才进村的小路就是我当年上学所走的路,小路尽头的村子就应该是当年的海塘村。我不再犹豫,不再问人,坚定地踏上村前的小路。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1-30 22:01    IP属地:未知

十一、池塘、滩涂、竹林、老屋
    走进村子,我不再问人,穿过村中的小路径直走向村前。走到村口,一座水塘映入眼帘,这座水塘与我记忆中村口的池塘一模一样,是的,这就是名叫海塘的池塘。


    海塘里水波微澜,在阳光的照耀下泛起片片鳞光。那波澜好像是海塘为我的到来热情拍手,那片片鳞光,好像海塘眨着眼对我说:“欢迎离家三十年的孩子回家”。波澜中,我看到母亲在水塘里淘米洗衣的模样,看到母亲在河岸边看我在水中嘻耍的眼光,看到母亲吃力地挑水回家的背影……



    站在海塘边上抬头远眺,一片滩涂就在前面,那就是海塘村前的塘马水库滩涂。冬天的滩涂一片荒凉,堤岸边的野草也枯萎倒卧,河水乘机浸蚀着滩涂的泥土。我的脚划过滩涂上的残水,水声响起:那水声中有儿时伙伴们在滩涂边嘻闹的童声,有伙伴们为拾野鸭粪和捡野鸭蛋争执打架的吵声,有伙伴们放牛时唱的歌声,有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叫声……


    回到村前,碰到一位在井边打水的妇女,我指着池塘问妇女:“它就是海塘吗?这里是海塘村吗?”妇女说这是海塘,这里以前就是海塘生产队。
    我终于找到了海塘。与儿时的海塘相比,现在的海塘虽然有着巨大的变化,但在这里我依稀看到了四十年前海塘的一些影子。


    顺着这些影子我找到了五保户老人的小屋,却找不到爱喝酒的老人,吃不到他的下酒菜。
    我找到了一片竹林,因为我怕蛇,怕竹林里有竹叶青蛇,胆小的我一个人始终不敢进入自家的竹园。
    我找到了村中的老树,当年树上的毛毛虫掉进我的脖子里,刺得我疼痛难熬,我哭着跑回屋里抱着母亲。母亲捻出毛毛虫向我的脖子里吹气,我的疼痛缓解了,母亲捻毛毛虫的手却痛起来。
    我找到了一间老房子,老房子的屋后就是那棵老树,屋后侧就是那五保户的小屋,小屋旁边是一片竹林。


    虽然这间屋子盖了瓦,虽然这间屋子换了砖墙,虽然房子右边猪屋的门被堵上,但是那大门,那土窗,依然有四十年前的轮廓:这就是我四十年前的家,是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我十年的家。
    凝视儿时的家,我依稀看到母亲在门前纳凉的门板上把扇为我驱蚊扇凉,在灶头上为我们烧火煮饭,在床上给我讲古道今,用自制的纸牌和我们一起打牌,还有母亲偷偷做水煮洋山芋为哥哥加餐。依稀看到母亲劳累后反手敲着疼痛难忍的腰依靠在墙角上,依稀看到四十多岁的母亲斑白的两鬓,黑黑的眼圈和深深的皱纹,依稀看到母亲为我背上新书包送我上学……


    门开了,蓝衣黑裤系着围腰布的母亲站在家门口。
    看到母亲慈祥的笑容,我柔肠百转,思如潮涌,泪水夺眶而出,我深情地呼唤:“妈妈,儿子回海塘了……”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1-30 22:02    IP属地:未知

十二、后记


    我寻访的村子现在名叫鱼家边村,海塘生产队出现之前它就叫鱼家边,海塘生产队是人民公社时期的产物,当年的鱼家边村拆分为海塘和鱼家边两个生产队,母亲带着我下放到海塘生产队。文革结束后两个生产队又合并为鱼家边村。所以现在Google地图上找不到海塘,一般人也不知道海塘生产队这个名字。



    母爱是无私,是伟大的,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即使集中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也难以表达母爱的伟大。文笔笨拙的我,虽然写作时激情涌越,虽然洋洋洒洒地写了一万两千多汉字,用了近百幅图片,也不过仅仅写出母爱的百之一二。我打算文章写好后打印成册,到母亲的坟前烧化,让九泉之下的母亲,知道儿子在想他,儿子不能忘记她。
    二零零九年腊月二十三是去世母亲十八周年的祭日,谨以此文纪念离世的母亲。

                                                                           2010.1.12写作江苏常州

如果看后您有所感动,请您跟贴留言告诉我,好吗?

如果您想起父母亲,请您跟贴写下您的母爱的故事与大家分享,好吗?

如果您想赞美母爱,请您跟贴留言写下您的赞美词,与大家一起赞美母爱,好吗?

如果您是别桥后周海塘和陆笪的老乡,更要请您留言给我。

你的跟贴留能使这篇文章长久置顶,会有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为了赞颂伟大的母亲,恳请您回贴。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值得推广,请您将下列地址发给您的朋友、亲人和身边周围的人。



寻访儿时的海塘_常州人文论坛_西祠胡同
*****


谢谢您的鼓励和支持!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