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1-05-10 10:37 IP属地:未知
查看 87.5W | 回复 129
再补北京一座古桥-----广济桥
还有不少桥,没有去看过。本帖少说的“广济桥”有点特殊。那就是这座桥是异地重建的“古桥”!
广济桥也叫“清河大桥”。是北京现存明代石拱桥中建造年代较早、保存较完好的一座桥梁。位于清河镇南,距城中心10余公里。为三孔拱券石桥,全长 48.04 米,宽12.46 米。因横跨清河而被称为清河大桥。清河发源于北京西郊玉泉山,流经北京城的北部,是城北郊的一条重要水系。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是明代都城通往西北边关和明帝陵的必经之路,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大桥中孔的尺度大于两边的次孔,中孔拱券正中雕有兽头,桥体和泊岸全部用块石包砌,内部结构完全用条石和城砖混砌而成,并浇灌白灰浆。拱券采用纵联式结构,内券石之间用铁银锭榫连接,结构严谨坚固。桥上保存有明代的石栏板、望柱及抱鼓石,纹饰雕刻古朴简洁。景泰七年(1456)曾对石桥进行过维修历史上此桥是保证京师到边关及陵区陆路运输畅通的重要环节。至清代,成为沟通北京与西北边远地区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史书上还载有乾隆皇帝盛赞清河桥的诗篇。1937年6月,日本侵略军用大炮轰击石桥,除个别地方受到轻微损坏,其他完好。
1982年因石桥严重阻水,不能满足排洪要求,遂将旧桥按原状迁建于清河镇东南的小月河上保存
1963年8月上旬,北京地区连降八九天暴雨,清河桥疏水洞不能及时将水疏通过去,又被苇草堵塞,造成上游水患,清河毛纺厂南门外的马路上可以行船。后来市政府多次投资,拓宽、调直清河河道,由于广济桥长度不够,需建钢梁水泥桥,老石桥眼看保不住了,海淀区文物部门提出多种保护方案,有一个方案是将这一拱形石桥移建到圆明园。后来决定采用了另一方案即:将清河桥原样移建在小月河入清河河口处,距离原址不远。据说,从建桥的年代看,清河广济桥建于明永乐中期(公元1417年)而沙河两座大桥却建于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9年),说明清河桥要比沙河两座大桥早建三十二年。现在沙河南大桥由于修建八达岭高速公路,经过拓宽,已见不到原来模样;沙河北大桥仍在。清河桥由于经过原桥移建,仍然保留着石拱、石栏的原貌,只是由南北走向改为东西走向,已被列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该桥为三券孔石拱桥,桥体结构严谨坚固,长约48米,宽约12.5米,古石桥基本完整,中券孔直径大,两侧孔次之,中券上方雕有镇水兽。石栏望柱为方型,有细雕莲瓣平顶方柱头,实心石栏板两面都刻有类似建筑中的海棠池的梅花线,地伏上有栏板落槽,有望柱榫槽,有与金边联结的孔洞。三孔拱都是纵联砌法,又因有些石外露面大致成正方形,还有些石成竖条形,所以看起来又像是并列分段砌法。桥基是用“黄肠题凑”的方法做的,是由双层带有企口的石板铺砌成的整基板,石板下面有密铺的松木大方木。再下面是密贯大木桩,在1982年拆迁老桥时,虽然经过五百多年的河水浸泡,那黄柏木的木质仍未糟朽。该桥的做法迄今在全国尚未发现有第二座。
原桥由于明代皇陵要从此桥经过,所以这个桥比有名的卢沟桥还要宽。经考证,卢沟桥宽8米,而清河广济桥宽12.27米。乾隆六年、十二年,乾隆皇帝两次路过此桥,两次都留下诗篇,乾隆六年的诗曰:“始发清河道,将为塞上行,看山青觉近,问路景如迎,风爽催征辔,云岩猎彩旌。所思明旧制,岂为骋游情。”乾隆十二年过清河桥时写下如下诗句:“长虹饮明波,游龙连万骑,景物纷萧飒,孤蒲霭苍翠……发韧塞北行,入画江南意,鱼跃破渚烟,鹭飞点芦穗……
现在虽然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但保护的并不是很好。两侧车辆乱停,桥仍作为交通之用。
参观提示:
这里不收费,但自驾车没有停车的地方,慎重驾车前往。
可以坐公交前往,如下图。
顺便有个小公园,可以逛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