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3-01-12 08:19 IP属地:未知
查看 10.3W | 回复 36
上博晋侯苏编钟的传奇故事带来的收藏体会
故事一,拍卖市场的一组编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香港还没有回归,并不执行内地的《文物法》,出土文物流通没有限制。此时出现了一组14件西周编钟。
这14件编钟珍贵在于都有铭文,且文字多,足足有上百个。由于卖家保留出土原状,未做清理,铭文数量还可能更多,引起轰动。
更为奇特的是铭文不是铸造的,而是刻画的。我们当时认为在西周时期,青铜器是最硬的金属,铁器出现在战国以后,所以铭文都是铸造的,因为没有更硬的工具在青铜器上刻画。所以收藏界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些铭文时后刻的。
由此,即便编钟是西周制式,到代无疑,因为有后刻做伪之嫌,没有拍卖行愿意上拍。
这件事被时任上博馆长马承源先生知晓,仅从照片就断定是老刻无疑,大胆启用国家的科研经费87万,从香港拍卖行洽购回这14只编钟。价格可以说十分低廉,但87万在当时对于上博来说也算一笔巨资。
这件事也体现了马承源先生为人处世的风格。最后他的死,和这样的性格,处事风格有密切的关系,这话后面说。
买回编钟开始清理文字,结果发现了300多个文字,且有晋侯苏的字样。按照制式还缺两只,算留下个遗憾。
此时,对于铭文是否后刻,仍存在广泛争议。不少专家认为马承源刚愎自用,承担太大风险。买错了。
但,很快就峰回路转。
。。。。。。。。。。。。
故事二,墓葬出土两只编钟
上博收购编钟没多久,陕西侯马出了一个案子,有人举报外号连“侯百万”的人财产来路不明。这位侯百万家里本没钱,突然盖起了大饭店,当地号称侯百万,少不了眼红的,就给他举报了。
公安一查,果然查出了盗墓大案,在进行保护性挖掘之后。由于盗墓贼少挖了一个墓室,还是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和玉器,最神奇的是出土了两只小编钟,因为实在太小,混在泥土中被盗墓贼忽略了。这上面有刻画上去的铭文。
马承源先生知晓这个消息,火速赶往山西,清理过后,一颗心落地可,不但铭文一致,连内容都一致,与另外14只凑成一篇完整的365个铭文的文字。后刻之争也画上了句号。
目前,这16编钟在上博和山西两地收藏。晋侯苏编钟也成为上博镇馆之宝。
。。。。。。。。。。。
鉴定收藏体会
文物鉴定最根本的是出土资料,一手的出土资料会颠覆很多鉴定经验。或者说鉴定知识要建立在出土资料的基础上,并做修正。
文物收藏要避开有铭文的出土文物,因为买家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出土文物,是文物法之前?还是之后?这性质差别太大了!一旦有铭文,收藏就不安全了。尤其是首见的铭文,基本就是个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炸。
铭文对溯本逐源非常有效,哪个墓葬出土的,一查便知。
。。。。。。。。
最后提一句:马承源之死。
马先生是因为抑郁症跳楼自杀的。他怎么就得了抑郁症呢?我前面说了,我认为这是他的为人处世,性格造成的。
马承源先生一辈子在上博,主管青铜器,后任馆长,在他任期建设了上博新馆,任馆长期间,收购了很多海外流失的文物。这里面不乏:力排众议的标的。
退休后,被聘为顾问。此时,对于上博建筑风水不好,不美观,哪些哪些回购文物存疑的声音多了起来。一些重要会议,顾问也上不去主席台。有点人微言轻,人走茶凉的感受。马老开始有了抑郁症。
虽然有各种马老自杀原因的传闻,我认为压倒骆驼最后一根稻草,是安思远卖给上博的《淳化帖》。安思远号称中国文物教父,响当当的收藏家,也是最著名古玩商之一。《淳化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文物,定向卖给中国,没有去拍卖市场谋求更高利润,算是个善举。
马老坚定认为《淳化帖》是伪做,给市政府,给国家文物局写信,阻止这个收购。上博急眼了,“你是青铜器专家,甲骨文,钟鼎文专家,你不是碑帖专家啊?凭什么不听碑帖专家意见啊!”
最终还是完成了这次收购。马老的抑郁症就更严重了。最终从家里一跃而下。
这里头有文物鉴定的执着,我觉着还有更多的人情世故。
大家自己体会吧。最后这是顺带写的,与前面晋侯苏编钟故事无关。
网上图片。上博的14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