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5-03-13 11:11 IP属地:未知
查看 7.3W | 回复 1
聊聊著名的赛图拉镇和新设立的和康县
赛图拉哨所,因为清军向国军、国军向解放军移交驻防而著名。
2024年12月27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和康县。和康县人民政府驻赛图拉镇。和康县由和田地区管辖。
和康县辖赛图拉镇等。
“赛图拉”为维吾尔语,“赛图”意“殉教者”,“拉”为复数,其名源于该地一座古墓,埋葬一宗教人士,他以生命殉道,故有此名。
1909年国民党在此置赛图拉分县,1920年设赛图拉哨所,1930年10月析置赛图拉设治局,1943年因战乱影响移至于阗县治(今于田县城)下的第八区(今民丰县城尼雅镇),析置民丰设治局,1944年4月升为民丰县,赛图拉设治局裁撤、并入皮山县。解放后,我军把赛图拉哨所向前移动三十里,原赛图拉哨所废弃,移动后的哨所地点为“三十里营房”,1984年前赛图拉镇地为皮山县康克尔柯尔克孜族乡地,2010年5月以三十里营房为基础置赛图拉镇,2024年12月27日归和康县。
赛图拉镇处喀喇昆仑山中部的“三十里营房”(因距旧赛图拉三十里而得名)北到康西瓦达坂之间的喀拉喀什河岸,海拔3700米,常住人口84户、333人,主要为柯尔克孜族。
自古以来,赛图拉镇为从今皮山县穿越昆仑山的进藏通道,西南与印度(克什米尔)接壤,可翻越喀喇昆仑山口到印度列城。《皮山县乡土志》载,公元1889年英国人曾从印度进入到赛图拉修筑城堡,后被清军驱逐。
赛图拉镇有赛图拉哨卡遗址,距赛图拉镇15公里,海拔3800米,是通往印度拉达克首府列城的古丝绸之路上最后一个居民点,存有旧营房残垣断墙。
赛图拉哨卡建于公元1877年左宗棠收复南疆后。时,百多名敢死队员骑着骆驼、马匹,带着粮草,历尽艰难,跋涉一月,艰难来到赛图拉,与当时群众联手,建立军事哨卡。从此, 这里成了当时政府最高海拔的驻兵点,是中国最西边境的防御大本营,承担着西部边关800多公里的喀喇昆仑山的守防任务。
《皮山县乡土志》载,公元1889年英国人曾从印度进入赛图拉修筑城堡,后被清驱逐。1912年3月国民革命军第7军边防连进驻赛图拉哨所,1928年国民党在此设赛图拉边防局,不久又成立边卡队,巡逻到康西瓦以远地区,在喀拉胡鲁木山口修筑堡垒;1937年成立赛图拉边务处,守防赛图拉,在和田有边卡部队1个团,辖3个骑兵连,赛图拉、康西瓦、苏盖提、哈拉赛4卡各有1个排(30-40人)设防并沿边巡逻(巡防800里),在明立克、阿吉栏干、阿克赛钦、林济塘设有隐蔽粮草站。
据说,民国时期的哨所取暖用的是牛粪火,哨所只有一个煤油灯,没电,吃的最好的是玉米面糊糊。天冷时,哨所官兵紧紧挤在一起,互相用身体取暖。
“赛图拉哨所”是个通称,是南、北哨卡的大本营,主要提供后勤支持,包括下属多个哨卡如黑黑孜江干、三十里营房、康西瓦等分卡。从南到北,哨兵巡防一遍,至少需3个月以上时间。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4师11团一个加强连历经万难,进驻通往印度、巴基斯坦的要地麻扎达拉,第5师15团一部进驻通往印度的要地赛图拉,到达当时的中国最西部边防要塞--赛图拉守卫,没想到,竟发现这里还驻守着一个班的国军士兵。因交通不便,条件恶劣,国军官兵没有及时得到新中国成立和新疆解放的消息,4年没见到人的国军士兵看到解放军,以为是换防的来了,哭喊着埋怨,第一句话就是:“三年了才来,可算有人来换防了!”看着解放军的军装,“唉,怎么又换装了啊?”看着身穿一身破烂军装的国军,解放军流下了眼泪。
一位多次上新藏线的老军人曾在赛图拉遗址重新掩埋过一个因恶劣气候裸露地面、身着国民党军服的木乃伊。
同为军人,履行的都是国家职责,在掩埋前者的同时,后者还是默默地举起右手,行军礼!
赛图拉哨所及附属哨卡附近埋葬了无数边防官兵。在赛图拉哨所对面曾有国军冰冻的木乃伊被解放军发现,面部被鸟类啄食成洞,解放军官兵渡过河流,给这位国军兄弟予以妥善安葬。
解放后,原赛图拉哨所重新设置,部分哨所被废弃,1958年设置了神仙湾哨所等。
今中国人民解放军守防赛图拉一地的喀喇昆仑山段400公里,巡逻点在海拔4000-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人行均靠马、驼做交通工具,一次巡逻约为2个月。
1962年中国、印度战争期间,被抓的印军被关到赛图拉。
今赛图拉镇附近有一座殉道者的古墓。据说这位殉道者是唐玄奘到印度取经的陪伴者。
附:和康县的“三十里营房”、“神仙湾”和“康西瓦”哨所
“三十里营房”在喀喇昆仑山北,在G219线363公里处,原为赛图拉哨所所在地,后移30里至今赛图拉镇地。
从“三十里营房”沿喀拉喀什河步行1.5小时可到全军最高的哨所--神仙湾哨所(处5380米的喀喇昆仑山口)。
“康西瓦(哨所)”海拔4210米,位于“三十里营房”东100多公里外,是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时新疆、南疆两级军区的前线指挥所。
作者:风沙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