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新疆论坛 >  聊聊“胡同”

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5-01-07 14:40    IP属地:未知

查看 88.8W | 回复 1
聊聊“胡同”
我们常说的胡同,是咋怎么来的?
“和通”、“胡同”
“胡同”一词源自蒙古语,原意指“水井”,后泛指“街巷、街道”。
居住在今和静县的蒙古族老辈人称和静镇为“和通苏木”,这一称呼源于清同治年间。
有说“和通”即“胡同”,为“街道”之意(“胡同”的早意为“井”),据说始于元代蒙古人入主长城内、定北京为大都后,当时蒙古、满族与原住汉族共居杂处,后汉语吸收蒙古语“和通”一词为“胡同”,表示“市井”、“街道”。
在元大都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是根据水井的位置来确定的,因此“有井而成巷”,这就是北京胡同最早的由来。
“胡同”一词是从蒙古语“忽洞格”转变而来的,“格”在汉语里发轻音,甚至可不发音,遂有“忽洞格”变“胡洞”的汉语单词。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有很多“忽洞”、“胡洞”的地名,源于蒙古语。蒙古族自古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每到一地必先解决水源,若无河流、湖泊就凿地取水,遂有了“井”的特征,凿地周围成为一放牧场所。蒙古人入居北京后,在草原凿井的习惯得以延续,后其所凿“忽洞”被老北京人叫成“胡同”。
“胡同”一词最早见于书面是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的语句;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元代的熊梦祥著《析津志》中释:“胡通(即“胡同”)二字本方言”;明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释“胡同本元人语”,即“胡同”不是汉语。元时将人分为蒙古、色目(原指来自中西亚、西亚洲和欧洲的各民族,包括突厥、粟特、吐蕃、党项、阿拉伯、波斯人[花拉子模人]等)、汉、南人,所谓“汉人”是指北方的汉、女真、契丹、高丽人,这4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言,那么“元人语”也肯定不是“南人语”,因此,“元人语”只能是蒙古语。
根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学术界对“胡同”一词含义和来源的解释主要是“水井”。在蒙古、突厥、满语中,“水井”一词的发音与“胡同”非常接近。历史上,北京吃水主要依靠水井,因此“水井”成为居民聚居区的代称,进而成为街道的代称,由此产生了“胡同”一词。
元时遗留有蒙古语的“浩特”。蒙古人建立元朝后,按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后“浩特”演化为“火弄”或“弄通”,进而演化成今日的“胡同”;汉人认为“胡同”一词是元时政治口号“胡人(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西域各民族的称呼)大统”的简化。
“胡同”一词虽产生于元代,但当时以其为词尾的道路并不很多。据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载,在大都(今北京市)当时只有29条胡同(名称今不得而知)。元人李好古写过一出《张生煮海》的杂剧,讲述一个叫张羽的年轻人在大都邂逅东海龙王女儿琼莲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这条胡同至今还在,位于北京市西四路口,应是北京的胡同之根。
今北京市的“胡同”形成于元朝,明、清后又不断发展。“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以寺庙命名、以衙署及官府机构命名、以工地工场命名、以府第及人名命名、以市场命名等。
与大都相比,明代的北京出现了大量“胡同”,围绕干道整齐排列。
今北京市有一“义留胡同”,旧时写作“一溜胡同”,“一溜”与新疆的“伊犁”为同一词,释“伊犁”、“一溜”为蒙古语,意“清”。
作者:风沙星空

我只管自娱自乐,哪管锦绣前程!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