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4-08-28 14:14 IP属地:未知
查看 99.4W | 回复 2
聊聊伊吾县下马崖乡
伊吾县下马崖乡,此处,按国家语委关于地名发音随当地的原则,读下马“挨”。
“下马崖”为汉、蒙古语合词,“下”为汉语,“马崖”为蒙古语“蛇”(“马崖”的蒙古语为“摩艾图”、“摩艾”、“莫艾”,《西域图志》记为“德都莫垓”,意“有蛇”[“德都”为“下方”][“图”为“有……的地方”];曾称“下莫垓”,后转音为“下马崖”)。
维吾尔语称此地为“拜”,意“富庶、富裕”。相传200多年前有来自拜(今拜城县)的人在此地耕种。
下马崖古城自然村中国、蒙古国边境的清代的下马崖古城位于下马崖乡人民政府西南3公里处的孔都鲁山北麓约48公里处的下马崖乡水库西南400米,扼守从甘肃河西走廊进入天山以北的驼马商道上,是保存较好的一座清代驻军兵城,当地称此古城为“艾斯克协海尔”。
下马崖古城有城堡一处,方形,上、下两部分,下部是墙基,边长101-103米,高近4米,夯筑,厚7-10米不等,城墙下部墙基高2.5米,厚4米,基上筑女儿墙,高1.35米,厚约0.5米,每隔3米左右一城垛,南北各开一门,门宽5米,城墙四角分筑角楼,角楼长7.2-7.6米,宽6.4-6.7米,城内房屋均成废墟,但布局仍依稀可辨,尚存部分房屋墙垣遗迹,房屋多为长方形,有的房间还有过道相连,似为里外间居室,屋间过道相连,城墙有数处坍塌,大部尚属完好,基本保存了清代军城堡垒的状貌;城内偶可捡到清代钱币,多为康熙、乾隆时铸的铜钱,还有箭镞和其他一些小器物,同属清代遗物。清史记,清初,居住于漠西的凖噶尔部渐强大,并发生暴乱,清政府经长期努力才将其平息。在此期间,清军曾在天山北麓筑城驻守,下马崖古城可能是当时为平息凖噶尔部叛乱而建的一座驻军兵城和从关内进入新疆天山以北驼马商道的关卡。
下马崖古城遗址有公元1884年(光绪十年)清时设立的下马崖卡伦(“卡伦”,旧写作“喀伦”、“喀龙”、“卡路”,为“台”或“站”的满语音译)。
下马崖古城自然村下马崖古城外东北约1000米处(尤库日买里村)有清代的下马崖烽火台,现残高3米,土坯砌。
下马崖烽火台地处塔勒纳沁(今哈密市伊州区沁城乡)通漠北的古商道,清代称“小草地”,蒙古草原的驼商多由此出入哈密天山南北。
下马崖乡地是由天山以北通向内地或经蒙古草原到达京、津等地的主要通道之一,历来驻有重兵防守,现留有古代兵城、烽燧的遗址,也是当地维吾尔人最早聚居的地方。
下马崖乡有“苏乃孜”--全疆唯一以节水、爱水、增水及木卡姆、麦西来甫歌舞为一体的地方性民间传统活动(即“清泉节”)。
“苏乃孜”在百余年前由下马崖的百姓自发组织,20世纪80年代始,每年6月9日为“苏乃孜节”。
350年前,从拜到关内经商的奴鲁孜叔侄3人途经下马崖乡,当晚住在泉林边,第二天早晨醒来见有一群野骆驼正在和他们的家骆驼嬉戏,远处有成群的野驴、野黄羊,3人惊喜不已,商定不再经商,在泉边修起房舍,再把家眷接来,过着打猎、耕田的恬静生活。叔侄3人的后代辛勤劳作,代代繁衍。有年大旱,泉水干涸,人畜吃水困难,庄稼颗粒无收,乡亲们向上天跪拜,祈求赐予更多的泉水,降福于下马崖,他们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地下的泉水不断涌出,从那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汇聚集来到清泉边,修渠、开沟,感谢上天赐于他们泉水。
今“苏乃孜”节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节日,已是下马崖人聚会、交流、欢乐的载体,大家相约在一起清理泉眼,吃百家饭,演唱木卡姆等,用这种形式来教育人们增强节水、爱水、增水的意识。
下马崖乡北与蒙古国接壤,有126公里的边境线。
作者:风沙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