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4-04-03 09:55 IP属地:未知
查看 34.1W | 回复 0
聊聊桑葚、桑树、扶桑
“桑大不可砍,砍桑如杀人”
维吾尔族尤其喜欢种桑树(这一点,你可到和田、吐鲁番盆地的乡村感受),他们认为,在地上种下一棵桑树的人可以吃到天堂里的果子。
古希腊人称中国为“Seres”(“赛里斯”),意思是产丝之国。他们把赛里斯人(中国人)描述成“身高标20尺,红发碧眼,声若洪钟,长寿达200岁”的神人,而产自赛里斯国的丝绸则是一种长在神树上的特殊的“羊毛”。
古于阗国是西域重要的丝绸产品中转集散地。大批的中国丝绸经这里,运往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国家。和田绿洲“土宜五谷并桑麻”,在本土蚕桑业和丝绸业发展起来后,于阗当之无愧地成为“西域丝都”。
和田地区种桑养蚕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民丰县尼雅废墟中有保存完好的汉末晋初的桑田遗址和枯死的桑树,并发现过多枚那个时期的蚕茧。洛浦县阿克斯皮尔古城出土的红陶蚕据称是崇拜物,这与史书中记载于阗国为桑蚕专修伽蓝、以求神灵保佑是相吻合的。
唐代高僧玄奘看到的于阗国“桑树连荫”,于阗人“好学典艺,博达技能,工纺绩絁(shī)紬(chōu)。”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的一块木板画,据称就是这位东国的蚕桑公主的画像。背光之下的公主雍容端庄,如同一位美菩萨。
清代和田蚕桑业相当兴盛。在左宗棠将军的大力推动下,从东南各省运来数十万株桑苗,并从浙江湖州招募60名蚕务技工,传授江南地区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先进技术。和田蚕丝出口到印度和中亚国家。民国时期,和田蚕桑业得到持续发展。1915年(民国四年),和田共有养蚕户32440户,年产蚕茧550吨、生丝307吨。
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居民,历史上就有种树爱树的传统。楼兰出土的“李柏文书”被誉为我国的第一部“森林保护法”,文书规定,砍一棵树要罚一匹马,砍树枝罚一头牛。维吾尔族尤其喜欢种桑,他们认为,在地上种下一棵桑树的人,可以吃到天堂里的果子。在生态脆弱的和田绿洲,桑树具有出色的防风固沙能力,是农田和家园的保护神。每年春夏青黄不接时节,满树的桑椹是大自然直接赐予人们的食粮。因此和田人对桑树的厚爱包含着几许崇拜的成分。所以才有了“桑大不可砍,砍桑如杀人”这样世代相传的谚语。
2002年和田地区7县1市掀起了一场砍伐桑树、发展林果业的高潮(有人谓之“杀人”)。现在,想吃桑椹都很难找到了。大巴扎上,正是桑椹上市时节,但只见卖杏子、樱桃的,没见有一个卖桑椹的。和田的维吾尔族孩子不知道还有比桑葚更好吃的果实.
有一株桑树站在和田绿洲,就有十株、一百株、一千株桑树站在那里。如果没有桑树的庇护,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村庄大概早就被大沙漠吞没了。
古人称桑树为“扶桑”,因为它们相扶而生,像亲人一样形影不离。
桑树的根须深深扎入地下,固定了沙丘,改善了土壤的温湿度,它们的躯干柔轫、坚硬,与茂密的枝叶一起抵御了风沙,农村毛渠边成排绵延的桑树就是一道道绿色屏障。在桑树环绕的绿洲上,人们安居乐业,过着安宁而自足的生活。
有了桑树,大风就刮不坏庄稼和房子了。
桑树全身都是宝。桑叶能做桑叶茶、桑叶面、桑叶饼等,桑也是中药材,有祛风散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之功效,桑皮纤维既是人造丝的高级原料,又可做成优质桑皮纸或白报纸,桑根皮的中药名为“桑白皮”,主治肺热喘咳、水肿尿少、糖尿病、骨折等症。在维吾尔族中,桑木是制作民间乐器的最好材料,能作木碗、地板、家具。桑木和杏木、沙枣木一样,被认为是烤肉的最好燃料。
在砍伐桑树的运动中,全地区只有两个乡镇躲过了一劫--墨玉县喀尔赛镇和洛浦县杭桂镇。两个乡镇都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没有桑树等树木的庇护,这里的村庄大概早就被大沙漠吞没了。
和田地区博物馆有几册写在桑皮纸上的清代维吾尔文典籍:《诺毕提诗选》、《维吾尔医药大全》,还有一部维吾尔民间史诗的残卷。
有一点可以肯定:桑皮纸是西域最古老的纸张之一。蔡伦曾用树皮、麻头、破布、破渔网来造纸,而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民族用桑皮来造纸,可谓是就地取材。中国的造纸术在公元8世纪沿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印度等地,公元14世纪又从意大利传到欧洲,因此,西域造纸大概不会晚于公元8世纪。
在新疆历史上,桑皮纸曾被广泛用于书信往来、书籍印刷、档案卷宗、收据联单、司法传票、会议记录等。中华书局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出版的《我们的中国》一书中说:“和阗桑皮纸,为全省官厅缮写公文的必需品。”20世纪初,桑皮纸曾被短暂地用于印制和田的地方流通货币。
和田市内和田地区客运站对面有一条小巷,名“卡卡孜库恰”,翻译过来就是“纸巷”。据说从前卡卡孜库恰巷有许多做桑皮纸的人家,每到夏天,家家院落里传出嘭嘭的击打声,而院墙内外,地上、树枝上,到处挂满了一片一片的黄色桑皮纸,但现在只剩下一户了--现在,会做桑皮纸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一古老的工艺到了失传的边缘。
作者:风沙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