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4-01-27 16:52 IP属地:未知
查看 41.4W | 回复 1
聊聊兵团二师34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4团5连(218国道东北约700米处)有个都拉里古城。
都拉里古城很值得去,但很少有人去。
这个古城又叫“蒲昌古城”,又名“都讷里”、“都纳里”,因其临近汉蒲昌海(即罗布泊)而得名“蒲昌”即“蒲菖”,一种沙生植物即“马莲草”;“都拉里”即“图拉里克”,“图拉”为维吾尔语罗布方言“老爷”,“里克”为“集中地”,《尉犁地名图志》将“都拉里”译为维吾尔语“驿站”。
史载,公元1885年(光绪十一年)蒙古人都纳里曾垦殖于蒲昌城,此地为库尔勒至婼羌(今若羌县)间的驿站。
光绪年间,清在塔里木河下游开发,于公元1890年(光绪十六年)专门设立抚辑招徕局(抚辑【即“安抚辑和”】招徕【即“吸引招揽”】,在英格可力【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1团团部英库勒】),招来维吾尔族1200户,津、陕、甘商民200户在此屯田,总理这里的屯垦、开发,公元1892年(光绪十八年)天津商民出资修建蒲昌城,先后在蒲昌屯垦,清政府在消灭了阿古柏匪帮后,抚辑招徕局移驻蒲昌城。
今蒲昌城保存完好,但仅剩四面环围的城墙,城墙保存较好,平面坐西朝东,呈长方形,斯文.赫定、普尔热瓦尔斯基、斯坦因先后到此。
公元1889年(光绪十五年)时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为一片蛮荒地,没有一个能称为村镇、村庄的地方,仅有的几户居民也是渔民和牧羊人,清收复新疆后,来此讨生活的流民增多,清于公元1890年(光绪十六年)在英格可力设抚辑招徕善后局,招徕、安顿流民、管理塔里木河下游的屯垦开发,时招有维吾尔人1200户和陕、甘商民200户在此屯田。这年,一位按班(满语,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来到英格可力,发现这里像他想象的一样“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水草丰美”,于是便使当地渔、牧人在塔里木河畔的兴修水渠、开垦土地。为得到一份土地,来自吐鲁番、库尔勒、库车等地的人蜂拥而至。一年后,这里有了2000人的规模并有了巴扎。
多年后,英格可力的土地开始盐碱化。公元1890年(光绪十六年)清护抚(相当于巡抚)臣魏光焘派人在此筑蒲昌城,移屯营及抚辑招徕局驻此,招民垦荒。在消灭阿古柏后清在此设善后局,公元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新疆当局黄桂芳驻扎蒲昌,并招募约1400名从吐鲁番(今吐鲁番市高昌区)、鲁克沁(今鄯善县鲁克沁镇)来的维吾尔族停留在这里定居、种田,但因盐碱化严重,农作物歉收,蒲昌城一带渐衰败,荒民开始溃散入铁干里克(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4团团部蒲昌镇【铁门关市蒲昌镇】)、焉耆(今焉耆回族自治县焉耆镇)一带。为弥补损失,按班请求清政府从1000余千米外的甘肃、西宁调8000多回民在此垦殖、定居,公元1897年(光绪二十二年)抚辑招徕局裁撤,在蒲昌城设游击(“游击”,军队职务,西汉即有,率游兵防御,相当于今天的少将军衔),驻步队1旗,驻兵60人。时蒲昌城一带仍有荒民垦殖。多年后,因蒲昌城一带水质盐碱大而使土地很快变得颗粒无收,垦殖人不得不在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向北迁移到孔雀河岸的喀拉库木(今塔里木河下游一无人民居点),这里的居民随即增加到5000余人,但却因土地盐碱化而最终也废弃了,贫穷的居民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分散到了马场台(即今焉耆回族自治县永宁镇)等地。19031(光绪二十九年)蒲昌营移到新平(今尉犁县尉犁镇),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蒲昌营裁撤,1917年(民国六年)后蒲昌城废弃。
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与蒲昌城仅几千米的铁干里克(即今34团团部蒲昌镇)只是居有少量回、维吾尔族农户和以养羊为生的牧民,他们的生活艰苦到了极点、只能说是在维持生计,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二师开始在从库尔勒、尉犁县到婼羌县(今若羌县)长达500千米的塔里木河下游屯垦,1960年,第二师塔里木第一农场(后为尉犁农场,即今34团)看到居住在铁干里克的回、维吾尔人的艰辛生活,在王震将军奏请中央批准的情况下将已开垦出的尉犁垦区与居住在新开垦的铁干里克垦区的维吾尔人相互调换,开进了铁干里克(即今34团)。于是,铁干里克再次恢复了绿色生机。
作者:风沙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