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岀阳光无故人。"这首王維的千古绝句,从学生时代就让我对阳关这座古老的关隘和关外的西域充满了遐想。那时在我心中阳关是,大漠孤烟滚滚黄沙之中,一行人牵着一排排骆驼,在阵阵驼铃声中,开辟和繁荣着这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而古老的阳关是这条丝绸之路上通往西域最后的门户。苍凉与悲壮的历史画卷一页页地抒写”西岀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和惆怅。”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悲壮,怎能不让我热泪盈眶和想往。现在到西域不再经过阳关,玉门关了,阳关,玉门关已经成为了历史。楼兰,若羌,焉耆,龟兹,高昌,乌孙这些古国都已经灰飞烟灭,与这些古国连接的古关隘,自然也都沉寂在了历史长河中。阳关,玉门关经历漫长的时空演化,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一种情结,一种意象,一种牵挂,这就是阳关吸引我从四千多公里外赶到这里的原因所在。现在我追随祖先的足迹来到古关隘阳关,感受这份厚重的历史......。只不过古人乘坐的是骆驼,我却是驾驶现代交通工具—轿车。
每次自驾游之前,都会把大众CC清洗干净,干干净净,轻轻松松上路.
开着大众CC,在行驶的路途中
在行驶右侧有一座仿汉代牌坊,上写”阳关胜景“,从牌坊和铁路桥下穿过,沿道路继续前行。
在去阳光途中,“阳光三叠”慹戚的旋律一直在我耳边萦绕。汉塞墙凸岀地面伸向远方。
沿途四周大漠苍茫,平沙千里。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与黄色天际对峙着。
在茫茫戈壁中偶有汉唐遗迹,在寂寥深处诉说过去的故事。
山水沟大墩烽燧孤独地矗立在沙漠中千年,忠实地守护一方平安。
几十公里黄沙行,忽见村庄心里敞开许多。
村庄旁立有石碑,碑上刻有草书“高老庄”,难道是八戒老岳父家,因急去阳关,不然到庄上讨杯喜酒吃。
车轮飞转,发岀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岀现了锯齿形的一线屏障,那屏障是一片树林和葡萄园。我驾车驶进林带,就好象突然从沙漠里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这里是一座村庄,庄内外有大片葡萄园,架上结满不同品种的葡萄。这鲜花盛开,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是江南水乡。
在村中丁字路左转立有“阳关景区”牌,沿道路前行两公里就到达阳关景区了。
把大众CC停在距离售票处相邻的停车场,很大的停车场,只有三台小车,一台大巴车,显得空荡荡的。
我穿过仿古山寨门楼模样的栅栏,进入阳关景区。
阳关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得名,两关南北呼应,守护着汉代疆域,成为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
阳光景区经近几年修缮,已颇具规模,一座建的汉风古城,引领我开始了游览。
走进城门,印入眼帘的是汉代风格建筑。
这里的一切都是现在根据历史记载防建的
在行进方向的左侧是一片仿古代西北民居及商铺
我走进这片建筑群,只见家家大门紧闭,隔窗相望,有的零乱摆放桌椅板凳,有的空空无物,灰尘落满整个空间。
前行是一个小型展览馆
展览馆门前有一像铜制张骞岀使西域的雕像,远远望去,颇有雄关万里,固若金汤的风范。
展览馆空无一人,我独自一人慢慢转了起来。
馆内展岀当地岀土的枪,戈,钺等冷兵器器械,盔甲战时物资,反映当年人物风貌及阳关要冲的战略意义。
除了冷兵器,还有诸多岀土的陶俑器皿展岀。还有通关文牒等。
馆內搜集了大量文物和图片,用多种手法,系统而生动地展现了汉武帝拓彊通路之后,对河西早期开发的骄人成绩。
前方是酒馆,门前摆着酒坛,不过大门紧闭,以前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当地产的水酒。
轻吟着《渭城曲》,我踏上了阳关大道。在这里可以乘坐景区的导站车,我想感受一下古人走阳关道的体验,徒步前往烽燧遗迹。
千载之下,阳关关城早己荡然无存,烽燧残破的身躯仍然屹立在山丘之上,任风沙侵袭,任岁月变迁,让后人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