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骏捷论坛 >  中华轿车成长历程回顾——一个中华车主的关注(原创帖)部分资料为引用

发表于 2011-06-17 17:17    IP属地:未知

查看 30.3W | 回复 37
中华轿车成长历程回顾——一个中华车主的关注(原创帖)部分资料为引用
爱卡币+47
共获得爱卡币
    我的第一辆车是中华车,09款的骏捷FRV,开了37000km换了我现在的第二辆车,仍然是中华车——骏捷1.8T 6速手动。有朋友问我:你就那么喜欢中华车?是,我是喜欢,我喜欢的是中华车的扎实做工(不一定精细);我喜欢的是中华车的厚道的用料(不一定精美);我喜欢的是中华车的超高的性价比(一定物超所值,看华晨的利润就看出来了,基本没有赚的啥钱);我喜欢的是中华车的良好的地盘技术(只有懂车的人才会关注)。因此,怀着对中华车的感情,尤其是现在这辆的感情(超超值),收集一下从中华上市开始至今的一些资料,借以回顾下中华轿车——这一国产骄子的成长历程,希望中华不要辜负我们爱卡骏捷车友的期望!
一、诞生(2000年)
诞生应该是2000年12月26日,中华轿车在沈阳下线。上市是在2年后的2002年。时间不一定确切哈,欢迎网友们指正。我们来看下当时中华上市时的报道:


这应该是第一批老中华了。

    中华车的诞生应该可以追溯到2000年,我查了下相关报道,有篇写于2001年的文章报道:“2000年12月16日,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将会记下这个里程碑式的日子——我国第一款拥有整车自主知识产权、并可与国际大汽车公司产品竞争的中华牌轿车在沈阳下线。”这个语气在现在看起来有点搞笑,不过当时应该还是比较有影响力吧,当时没太注意过,那时候我在大连刚上大学呢。
这篇文章里还提到“用世界的一流铸造中国的一流,中华轿车的市场定位是中高档车型,相当于丰田佳美,大众帕萨特B5的技术水平”,看来当时定的位,现在也没有实现啊,而且还有一定差距的。“项目组与意大利设计公司合作,并由其创建人久加诺主持车型设计”,其实骏捷车型还是不错,10年过去了,并不显太陈旧。“轿车工程设计于1999年3月完成,多功能车工程设计于2004年4月完成。”难道中华即将上市的SUV在那个时候就设计好了???
“为保证质量和性能,他们与世界权威的英国汽车工业研究协会签定整车试验合同。通过第一轮、第二轮样车试验...”
“...中华轿车所使用配套件上千种,重要总成和具有高技术的配套件均由华晨集团支付开发费,并委托国际著名汽车零部件公司专门开发。在关键总成部件供应商上,选择了几十家在国际和国内具有较高声誉的供应商,并要求其生产本地化,降低零部件的生产成本。冲压、装焊、涂装、装配等四个工艺流程的制备分别由德国的几家公司提供。”
幸亏当时我还没有能力买中华,不然真被他忽悠买第一批车了,据老车主说要等几个月才能提车,无任何优惠。
“德国宝马公司的无偿援助更是使“中华”轿车如虎添翼。宝马公司负责生产人员的培训,并参照“宝马”标准制定出“中华”轿车所有零部件的标准,使我国轿车生产终于有了自己的质量标准体系。”中华轿车应该是从宝马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为了尽快缩短我国汽车工业设计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华晨集团投资1亿元与清华大学组建了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并捐出“中华”轿车项目的产品计资料、工艺设备的图纸和技术,使国内能够消化和吸收“中华”轿车的产品设计、设备工艺图纸和技术,为将来与国外设计公司联合开发下一代产品打下基础,进而实现自主开发。”不知道清华学子们拿这些钱都做了哪些东东出来呢?
(以上部分摘自《中国人的轿车这样下线》,作者李景,《记者观察(上半月)》)


二、发展
1.2002年
    中华轿车上市后,成都人也有幸成为第一批中华车的车主,2002年第8期的车市导航有这样的记录:“被誉为今年下半年车市“黑马”的中华轿车将于8月登陆蓉城先期上市销售的标准型2.0排量的中华轿车的全国统一售价为16.88万元,而豪华型2.4排量的中华轿车将在今年年底投放市场。中华轿车今年将生产8000辆,到明年预计产量将达到3万辆。”

    这应该是成都最早一批的中华轿车了,当时价格16.98万元,还是有点贵哟。


    在中华车上市之年的2002年,居然还得到过“年度车”大奖,真还有这么回事。
20021220日,在北京举行的“年度车评选结果颁布大会上,主办方AMS(Auto MotorSport)将象征国内乘用车年度最高荣誉的“年度车”大奖(car ofthe year)授予7中华轿车。”
“这款被评委会专謇一致推举为“继20世纪50年代‘红旗’和‘上海’之后,第一款按现代国际汽车产业模式研发的拥有自主品牌的全新车型”是由华晨汽车有限公司于2002820日投放中国汽车市场。”
    中华轿车2000年就下线了,为什么2002年才上市呢,原因接着看:
“其实,这款让国内消费者千呼万唤苦盼了2年多的产品早在200012月就已在沈阳下线,但直到2002528日才在国家经贸委颁布的第16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露面
    关于第一批中华轿车的性能是这样说的:
“中华轿车的标准型配备2.0L三菱4G65S4 M1 6气门发动机,与其配套的5前速变速箱同样来自日本三菱。标准型中华轿车的最高时速为190km1 00km油耗仅为6.5L,排放符合欧II标准
    百公里油耗6.5,这个油耗确实有点忽悠人哟。
这款上市的车正是中华轿车的元老级“车物”——尊驰,但当时上市时并不叫“尊驰”,叫什么呢?我们后面说
[ 本帖最后由 thonny007 于 2011-6-17 22:10 编辑 ]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06-17 17:36    IP属地:未知

二、发展
2.2003年
中华轿车诞生是在2002年8月20日正式投放市场,2003这年,中华轿车已经上市,不过好像反应不是很好,当时有篇文章有记载,担心中华的发展:题为《中华能否续写金杯海狮的辉煌》(作者:南巡),确实在那个时间段,金杯面包车市场占有率确实挺高,不过现在看看呢!来看下这篇文章中的一些片段:
    “金杯海狮是中国轻型客车市场的重要产品,金杯海狮作为国内惟一采用丰田技术、模具和丰田管理方式生产的海狮系列产品,车身采用整体冲压分块,并已经拥有了国内独有的四连杆螺旋弹簧结构底盘技术,其技术水准在当时是绝对领先的。1998年6月,由《中国汽车市场》杂志社和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实验室,在北京马驹桥汽车试验场联合举办了“中国轻型客车测试大演练”,当时轻客市场的主流品牌金杯、解放、得利卡、三峰、全顺、依维柯、三江雷诺塔菲克、万里小霸王等品牌参加了此次活动。通过这一平台30几个项目的专业测试,金杯海狮的综合性能指数超过了同类车型的其他品牌,致使三江雷诺塔菲克、天津三峰和一汽解放、万里小霸王等感觉到技术上的不足,并因多种原因其市场占有率也在这几年逐渐萎缩,这样一来金杯海狮的主要竞争对手只剩下得利卡、全顺和依维柯了。”

当时的金杯海狮确实很牛...这个我是有印象的。当时应该是在金杯这款车上赚了点钱的,因为中华轿车的研发是借了金杯的资金的。
    “但是近年来国内汽车行业已形成“好酒也怕巷子深”的局面,一个好的产品、好的技术,要是没有好的销售体系和服务网络,再好的产品也很难打开局面。华晨汽车的班子意识到销售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大胆的起用新人,1999年初年仅30岁具有本科学历的王辉出任金杯海狮销售公司常务副总,主管金杯海狮的销售工作。他上任后就建立了以人为本的销售模式,建立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到2002年底,已经形成从产品入库到产品销售一整套高效、灵活、规范的管理体系。这一运营机制贯穿产品规划、营销策划、营销管理、市场拓展和售前、售中、售后全程技术服务等方面。目前,金杯海狮全国经销商超过300家,特约维修站300余家。王辉在任的4年多时间里,在新的轻客品牌层出不穷的情况下,金杯海狮的市场份额由98年的35.9%上升到60%,无疑为金杯海狮拥有今天的辉煌业绩立下了赫赫战功。”
    “中华轿车虽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由世界顶级设计大师乔治-亚罗主持设计,整车性能验证由国际权威机构英国MlRA公司试验鉴定,工艺设备及其重要总成件、配件均由世界一流汽车厂商提供,但第一批投放市场的产品反修率还是高于同类车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改进,这种现象虽然在逐步减少,但中华轿车的口碑与当年金杯海狮相比无法相提并论。另外,由于政策的原因,中华轿车的出生年代不好,如果早两年投放市场,中华轿车将不会是今天的局面。华晨汽车高层面对中华轿车目前的格局,也紧急采取措施,委任原金杯海狮销售总经理王辉撑起中华轿车的销售大旗,试图找回金杯海狮的感觉。王辉能否使中华轿车续写金杯海狮的辉煌呢?我们期待着。”(引用完毕)
    红字是我特意标注的。中华在那个时期销售就有问题,我看到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将近10年时间这个问题就这么难?还是中华就没有重视过,反正是国企,有国家养着?

纪念一下我的第一辆车——FRV

很遗憾,现在想找张她的正面照片都没有。

再上张现在的车——骏捷1.8T 6速手豪!

我的中华车
[ 本帖最后由 thonny007 于 2011-6-17 22:12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06-17 21:25    IP属地:未知

中华轿车上市之初,当时的竞争对手有哪些呢?
“中华轿车基本型价格为16.98万元,对于其价格定位,显然大幅度低于市场竞争对手。与中华轿车市场价格相近的车型(基本型)有红旗名仕、桑塔纳2000、宝来,福美来等车型
相对来说,中华车在当时的价位也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在零配件的选择上可以说是下了血本:
“中华轿车由世界顶级设计大师乔治·亚罗(也有翻译为久加诺)先生主持设计。配套件委托国际著名汽车零部件公司开发,并在全球进行采购,保证高质量零配件供应。从1999年到2001年,中华轿车在世界著名的第三方试验验证机构MIRA公司进行了45项试验,包括发动机悬置对比试验、整车性能评价、碰撞试验、车身密封性试验、驾驶舒适性试验、车身扭转等。并在国内进行了气候适应性试验。在零下45摄氏度的黑龙江,海拔48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在38摄氏度高温、高湿的海南,中华车行程10万公里,测试19个项目;此外,还顺利通过了国家34项强检试验和定型试验,验证中华轿车的高性能与可靠性。”
第一批中华用料是比较扎实的。
“中华轿车大部分配件出自“名门”。其中,重要总成如制动、转向、悬架系统分别由德国TRW公司、德国ZF公司、德国LEMFORDER公司开发、设计。为确保零部件质量,中华轿车进行了老化、振动、烟雾等多种试验,并对整车进行15万公里路试,验证零部件寿命。”
在中华轿车推出手动2.0L2.4L排量车型之后,中华推出了2.0自动挡车型,称之为——中华晨风。当时的报道中是有提到过中华车的底盘是经保时捷公司优化的,但只提到了2.0自动挡的车型,而没有提其他车型。
“华晨汽车特别聘请了世界著名豪华跑车制造公司与工程服务公司一保时捷公司,为“中华.
晨风”20自动档进行了包括底盘操控性能和振动噪声等多方面的优化,从而为“中华.晨风”20自动档的技术提升及质量改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难道盛传的保时捷调校的底盘,只有那一批车的一个车型???看下当时的价格和配置


[ 本帖最后由 thonny007 于 2011-6-17 22:32 编辑 ]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06-18 13:56    IP属地:未知

新车出炉——2.4L上市(2003年)
中华轿车第二款车是2.4L排量,是在2003年初上市销售的,找到一篇当时对此车型的报道:
329日,中华轿车推出全新24L发动机新产品,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上市销售。这是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在继中华20L手动档之后推出的第二款重要产品。标志着华晨金杯汽车形成同一车型产品系列化的产品战略迈出了重大一步。首批上市的华贵型中华24L定价为1888万元,为势头正旺的2003年中国车市提供了一款低于20万元的24L中高档轿车。中华轿车去年820日正式上市以来,广受业界朋友和消费者朋友的欢迎,市场反响热烈,更进一步坚定了中华轿车不断推陈出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决心。截至20033月底,中华轿车销量已经突破16000,这一销售业绩充分证明了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的中华轿车已为市场广泛认同。今年我们将有更多系列的产品推出,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看来第一批中华上市时候还是忽悠了很多车主。在此向第一批中华老车主致敬!!!
中华的第三款车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中华晨风,2.0AT,在20037月的轿车情报中还对这款车进行了评测,我们来看下当时的结果,好像还是国外的机构进行评测的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06-18 14:04    IP属地:未知

当时的《轿车情报》有篇文章题为:云开雾散再次解读中华一文,的确提到过英国《autocar》资深试车员Colin024月赴沈阳亲身感受中华轿车。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06-18 19:10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落日E6989 于 11-06-18 15:24 发表
这些资料找起来也挺费劲吧
还好了,幸亏网络比较发达,资料整理要花点时间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06-18 21:32    IP属地:未知

3. 2004年——动荡
这一章节,有篇2004年的文章对当时的中华轿车剖析的比较尖锐,我就直接引用了,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
"2004年注定是华晨汽车又一个动荡的年份,因与辽宁省**的股票期权纠纷而导致的四名主要高管集体抛售股票与辞职传闻已使这家公司倍受公众质疑。不过,对华晨而言,业绩的大幅下滑更为要命。其2004年中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同比下跌29%,而其利润下滑主要是因为轻型客车和中华轿车销量分别下跌13%和46%,降价导致的毛利率由去年的24.7%降至今年20.8%。
被寄予厚望的中华轿车,2004年的销售业绩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整个2004年上半年,华晨只销售中华轿车8400台,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是15498台,降幅达458%。按照华晨董事长苏强的说法,中华轿车盈亏平衡点应是年销售1.5万台,不过,据称真正实现规模经济的最低年产量要达到15万台左右。这样,今年达到15万台的平衡点可能不难,但过少的产量与不断的降价压力,使得中华轿车也只能在微利或者亏损的边缘生存。当时的很多人在反思,中华汽车是否还能拥有未来?
19976月,仰融以6200万美元的代价委托意大利设计公司开发中华轿车时,这位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却缺乏实业经验的资本运作高手自然看不上没有市场号召力的中低端车型。当时对中华轿车的定位,形象说法是:“开起来像宝马,坐起来像奔驰,售价则像桑塔纳2000”。然而事后证明,这一定位只能是一相情愿的幻想。
其实,华晨的这一定位更直白的理解就是:高性价比的中高端轿车。对比奇瑞QQ或吉利等其他自主品牌,华晨同样是在性价比上做文章:既然品牌、技术、质量甚至销售渠道都竞争不过合资轿车,那么,(相对同类车型)价格便宜便成了这些自主品牌的主要制胜武器。不过,奇瑞或吉利,都是从低端起家,而华晨一开始却要打造便宜的中高端车,市场能认可这样的定位吗?
2000年末,中华轿车就已经在沈阳大东区山嘴子路14号华晨金杯汽车公司M1工厂下线,但是直到20025月,这款汇聚全球资源全新设计模样大气的中高档轿车,才上了国家的汽车公告,以致错失市场拥戴良机。不过,2002年仍是一个很好的时点,正是从那年开始,汽车市场走出了低迷,开始了一轮井喷行情,2002年,轿车销量增长56%,2003年增长77%。上市伊始,中华轿车以“明志致远”的宣传口号,成熟稳重的外观,表达出了明显的商务用车风格。然而在事后的销售中,却有70%以上是被私人用户买走。不能不说,从一开始,华晨商务用车的市场定位便与实际的购买群体发生了错位,这也为其后销售的低迷埋下了伏笔。
如果从中华轿车诞生过程来看,我们不难理解其定位商务用车的必然性。在1997年开始委托意大利人设计中华轿车之时,国内私人购车比例只有30%左右,作为定位于中高端的车型,很难想像中华轿车会专门针对家庭用户设计。不过到了中华轿车刚上市的2002年,私人购车比例就第一次超过了50%,达60%左右,而2003年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70%以上,市场的急剧变化让历经五年时间才开始销售的中华轿车根本无力做出重大调整,于是也只有继续坚持商务车形象的营销策略。
然而问题是,在中国,真正对轿车价格敏感的却只是私人购车者,无论**机关还是公司用户,更看重轿车的品牌与形象,而以性价比优势见长的中华轿车自然难以获得这些用户的青睐。然而上市没有太长时间,中华轿车的销量便开始了节节下滑,2003年本来预计至少销售3万台,实际只销售256万台,而2004年销量甚至下降了46%之多,随着潜在购买者对内在品质的更充分了解,中华轿车一系列固有缺陷已一一暴露出来。"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06-18 21:43    IP属地:未知

"就性能而言,不少用户反映,中华车转速忽高忽低,多次维修,问题仍未解决;发动机性能也很一般,甚至与变速箱不匹配,起步发抖就不必说,当遇到紧急情况减速到低挡位也会发抖,有时发动机温度到90℃一松油门也会熄火。而在一些小问题上中华轿车更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例如,车载VCD液晶显示器每次掰得心痛,抠出来还要用手捏一下才亮,后座的点烟器带阻尼的小盖子也长期无法合拢,电动车窗开关也总是有问题等。不过,更多的消费者认为中华车最大的不足在内饰上,例如操控面板不够美观,一些按钮过紧,使用时手感不好。另有消费者认为,中华轿车的后部较高,倒车视野一般。因此,建议能够加装倒车雷达,并调低后排座椅靠背以改进倒车视野等等。当上市之初,消费者对轿车品质不甚了解,受亮丽外观与从参数上看高性价比的诱惑而盲目购买之后,中华轿车在使用中的实际表现无疑给众多潜在购买者泼了一桶冷水,于是其销量便出现了不断的萎缩。对此,华晨当然做过努力。从2003年开始,华晨对中华车做了较多改进,如对底盘重新设计,内饰全面改进等,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04款中华轿车。然而即使这样,用户对中华轿车仍然抱怨甚多,特别是车内噪音过大以及内饰不够档次等。并且更严重的是,由于第一批投产的中华轿车已经对这一品牌的声誉形成很大损害,虽然新中华品质已经有较大提升,但已难以获得消费者的再次垂青。
    虽然品质缺陷是中华轿车销售不畅的最明显原因,但华晨从中高端入手,生产低价的中高端车战略的影响却是根本的,因为它本身对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是吉利那样的低端车,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容易获得消费者的理解。而另一方面中高端的定位不可避免地面对着一个更狭窄的市场。在商务车这一类型上,价格远不如家庭轿车敏感,以中华轿车的品质,其实很难在这一市场获得多大优势,于是家庭用户成了主要的买家。
中华车的定位严重不准确在当时就已经暴露出来了,但这个错误却持续了这么久...,唉,国企啊,决策的执行和变更时间太久。
“华晨这种基本依靠国际资源的开发模式被指责为有产权没知识,算不上真正的自有知识产权。对此,华晨董事长苏强认为,花钱利用国际专业公司搞外形和工程设计,就不必像一些引进产品那样要缴纳技术转让费、品牌使用费,价格可以大大降低,和国际接轨。而有了产权,中华车就可以在一年里做上百次技术改进,而无须每个改动都送到外国做几个月的认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的不断学习将最终使华晨具备自主开发能力。事实上,如果将华晨的模式与合资企业相比,将会发现,合资企业直接将国外已经成型的车型拿到中国来生产,凭借其技术与可靠品质,赚取了中国汽车行业的绝大部分利润。而华晨所做的是利用国外资源开发自主车型,再利用国外进口的设备投入国内生产,这样做的代价是产品技术性能与质量可能难以与合资企业相比,从而被迫以低价及更低的利润获得竞争优势,而由此,华晨却走出了一条高起点的自主开发道路。不过,若与另两家自主品牌企业奇瑞与吉利相比,华晨的道路则明显与众不同。奇瑞主要依靠从二汽出走的几十位研发工程师造出了它以后市场反应热烈的QQ、东方之子与旗云。而吉利的第一款车,按照李书福的说法,是钣金工手工敲出来的,甚至它的图纸也是在投入生产好几年后才得以补齐,此后,吉利才陆续引进一批技术人才,并建立研发中心,使吉利的开发与生产流程逐渐走向规范。”
“与这两家从低端做起,拥有较多自主开发经验的企业相比,华晨的技术缺失的确很明显,不过也似乎很难将中华轿车最初的质量问题归咎于其开发模式,毕竟那是华晨的第一辆自主品牌轿车,而无论奇瑞或吉利,它们开发的首款轿车无一例外都有众多问题,只是因定位于中低端市场而使用户没有过多抱怨。而相反,华晨利用全球资源打造中华轿车这一模式,却有着明显的优越性,这使得华晨从一开始就得以使用最前沿的设计、最好的技术以及最先进的设备,而付出的代价只是一次性的支付费用,这些都是奇瑞或吉利所不能及。事实上,奇瑞或吉利开发的许多车型,大多是模仿国外成功车型改造而成,这不仅潜伏着各种专利权纠纷,并且在技术先进性上已经比华晨落后了一个档次。正因为从高端人手,在初期华晨自然难以掌握独立的开发能力,不过,也正是因为高起点,对于强大研发力量的形成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之相比,奇瑞或吉利虽在低端形成自我开发能力,但起点却要低得多。”
    “事实上,华晨对开发能力的掌握,虽进度不算快,但仍能看到一条循序渐进的轨迹。当开发M1时,华晨的设计人员只有盲目接受外方的方案;而到了做M2,华晨设计人员已经可以提出,这个东西做得不对,你必须在工艺上可行,或者其他很多方面的问题;到了做M3,已经是华晨与外方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华晨已能独自承担少量开发工作了。不过,华晨这一模式的主要问题是在于开发速度,例如从1997年开发至今七年时间,华晨实质只有M1一款车型,而新开发的M2车型要到八年后的2005年才能投入生产,这样长的时间,使华晨根本不能适应中国轿车市场的快速变化。而与之相比,奇瑞的东方之子与QQ则是从二汽过来的20余名技术人员连干八个多月开发完成。事实上,无论奇瑞的风云、QQ、东方之子还是吉利的美日、豪情,这些自主品牌都有众多的车型面对不同的消费者,华晨却只能将全部希望押在M1单一车型,而这款车无论品质还是市场定位却又恰恰问题不断。”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06-19 10:23    IP属地:未知

华晨车型更新是比竞争对手要慢一些,希望今后的速度要加把劲了,不过慢是慢点,应该测试的比较充分,千万别砸了自己的牌子。今天看报道自主品牌的某款车高调上市,车主提车后就反应有比较严重的问题,中华千万别走这种路。

    “华晨模式的特征在于从中高端入手,利用全球资源开发,虽然现有中华轿车的失利让这一模式倍受质疑,不过,该模式的一系列优势仍给华晨的未来之路提供了种种机会。宝马是华晨打造自主品牌中的另一颗棋子,华晨则将这一步棋称为“两条腿走路”战略。20037月与德国宝马集团牵手组建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10月份宝马3系下线,11月底,又推出了宝马5系,华晨宝马的进度,足以让业界惊奇。华晨董事长苏强认为,这标志着华晨汽车真正迈出了自主品牌与对外合作结合的“两条腿”,标志着华晨汽车虽然年轻,却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中重要的一员。”

    “对于华晨而言,宝马联姻的重要性首先在于赚钱效应,宝马在中国的口碑,依靠国产化而形成的价格优势,即使初期会有些困难,但也足以保证华晨赚到可观的利润。不过,问题是有了宝马这棵“摇钱树”华晨是否还有动力继续开发中华轿车,毕竟,那样风险太大,即使赚到钱也太过艰辛。对此,苏强的回答是“华晨面临的压力很大,但不会放弃,因为我们认定,造自主品牌的轿车有长远发展的优势。”事实上,从华晨已投入巨资开发M2型中华轿车来看,中华轿车仍是华晨的重心。

对于联姻宝马的目的,苏强认为:“我们与宝马合资除了作为股东进行分红以外,更主要的是近距离学习,提高自主品牌的管理能力。”

目前的状态,中华与宝马共用同一生产车间,甚至涂装工艺与检测线也与宝马共线生产。而中华的质量评价体系,也是来自宝马,通过与宝马的合作,中华车的各项性能已经有很大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共同的车间与生产线,也降低了中华轿车与宝马的固定成本,而中华与宝马面对不同市场,不存在竞争关系,宝马也乐意在各方面对中华轿车提供帮助,这对双方而言,都是共赢的选择。

    虽然在与宝马的合资中,华晨对合资公司似乎丧失了话语权,然而华晨的目的已基本达到,凭借宝马的技术实力与品牌,提升中华轿车的品质与形象,华晨无疑是走了一步好棋。中华轿车的出师不利让华晨倍受业界质疑,但在不断吸取教训,做出种种调整之后,华晨的核心竞争力却渐渐清晰。首先,产品定位是以前最大的失误,华晨将开始把中华轿车由最初的中高端商务车定位调整为面向普通家庭用户的中端家庭用车,而争夺更庞大的主流家庭轿车市场。而凭借最初生产中高端车的经验以及与宝马的合作,华晨有能力在这一市场中保持较好的品牌形象。其次,对于产品质量而言,在吸取了老中华轿车的经验,以及与包括宝马、保时捷等国际一流厂商的充分合作,新中华轿车的品质已有了显著提高,而这样的改善在即将推出的新车型上将会有更好的体现。最后,与合资企业及其他自主品牌相比,华晨的竞争优势明显。合资企业虽然技术、品牌、渠道优势都较为突出,不过,外资收取的高额技术转让费用、相对僵化的市场反应能力等因素,让华晨能够凭借价格优势及品质差距有限的新款中华轿车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面对其他自主品牌,虽然它们市场反应能力可能更为敏捷,成本控制也更为有效,不过,这些品牌自主开发的车型在与华晨集聚全球资源开发的车型相竞争时却难以占到优势。

    事实上,通过充分利用全球资源,通过与宝马的合作,在自主品牌中,中华轿车的技术水平无疑是最高之一,而克服了质量问题与定位偏差的新款中华轿车则必然成了挽救华晨的主要武器。根据华晨方面透露,2002年下半年,华晨在意大利宾尼法利纳、德国保时捷参与下启动了全新M 2轿车的研发工程,M 2长度46米,属B级中型轿车,有多种车型和配置,包括华晨联合开发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因而更适合私家车主驾驶,目标面向家庭轿车市场,目前,M 2已完成设计定型,将于2005年投产。而华晨销售总经理郑豫表示:M2的价格肯定会比Ml低,同时改掉了老M1身上的弱点。另外,至2007年,华晨计划推出M3轿车,该款以中华底盘的主要配件为基础,长度定为44米的变型车。将会先出高级别的双门轿跑车,再出三厢轿车。

    M22005年的上市将成为华晨轿车的一个转折点,从华晨最近透露的一些照片来看,其亮丽的外观比Ml有过之而无不及。若单以外形论,在中端的家庭轿车市场,这款车足够吸引市场的人气,不过,它是否能真正避免Ml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则成了华晨是否能走出困境的关键。”

因为觉得这篇文章写的比较尖锐,也比较中肯,因此大篇幅引用过来,供中华车友参考。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06-20 17:58    IP属地:未知

不过确实有一些第一批车的问题集中在2004年反应出来了,而且公司对问题反馈和出来的速度都比较慢,也使消费者对这一品牌产生的疑问。2004年初的《驾驶园》就刊登一位中华车主的问题:

“《驾驶园》编辑部:
我单位于200212月份在上海走华汽车销售有限套司购买了两辆中华SY7200型轿车,还不到半年时问里多次出现毛病。在新车上牌照前就出现水温表高选130度,跟销售商联系后到杭州元润特约维修站,因没电脑不能检验没维修,回来后到上海天华特约维修站,更换了节温器和冷却液;回来仅使用了几天水温表又高达130度。第二次去维修更换水温热散嚣,不出几天还是不行.艰销售服务热线联幕后到杭州另一享(浙江金恒德毕晨),在去的路上水温表一直在l 30度,可一到维修站水温表就正常了。用电脑一检验水温和风扇都很正常,就是查不出水温表为何高这个毛病,至今还是这样。几个月使用下来发现此车毛病真不少:
一、水温太高:1、有时冷车起动就到90度,在行驶时水温表有时130度.有时90度,就这样上下来回。2、车子在6000公里两后轮外部磨损。5ABS出现2次故障。4、空调制冷不好。5、冷车起动时发动机声音也很响。二、我单住到三家特约维修站要求他们保修,到现在为止,他们只保修了5个问题。两后轮已更换并四轮定位;更换了ABS感传器及空调压缩机控制阀。现在最使我感到不放心的:1、该车的水温太高。虽然水温和风扇都正常,但万一不正常了,那可坏大事,弄不好发动机就报废,你们说对吗?2、冷车起动时.发动机声音很响,时速到100125套里时发动机一直有响声,有时特别响。鉴于以上情况,我单位也跟厂家写信,发传真,可厂家至夸没有回音。特求助《驾驶园》,请帮忙跟厂家取得联系,好让我单位的车子做一次全面检查,以便让我放心地开车。”

不知道这位车主的情况是个例还是其他情况,总之可以说明厂家对意见的反应速度太慢,虽然我也是中华车主,也希望中华车越来越好,物超所值,但除了赞美之外,的确需要正视不足,才能进步!因此把中华轿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负面信息也一并呈现,供车友们客观评价。


同样是在2004年,华晨中华2.4AT登台亮相。《汽车情报》2004年第4期有篇关于2.4AT上市的报道——《春雨——华晨中华2.4AT
    “从中华汽车抛头露面伊始,它所承载的希望就远远大于一部汽车所能做到的,太多的感情因素,太多的民族情结,让中华汽车似乎偏离了作为交通工具应有的作用,直到04款中华的出现,才隐约看到一部真正的中高级汽车所应具备的水准。”
    当时这款车上市的指导价格是19.18万元,好贵哟!当时的帕萨特2.0也才20万出头嘛。来看下当时杂志的图片和指导价格



评测时有这样描述的语言:
“提速中表现出来的平顺性,让我多多少少有些出乎意料,,但高速直线的稳定状态,真让人要对这款自主品牌车刮目相看了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