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北京论坛 >  教育最大的失败是普通家庭富养的孩子,尤其是那些个留垃圾洋海龟

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3-05-16 08:30    IP属地:未知

查看 30.8W | 回复 39
教育最大的失败是普通家庭富养的孩子,尤其是那些个留垃圾洋海龟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心里五味杂陈。
一位清洁工大叔,走进手机店,面色羞赧地表示自己要买最新款的苹果手机。
店员见大叔衣着普通,不像是需要名牌手机的样子,就好心询问。
大叔说,手机是买给自己儿子的。
因为这件事,父子俩吵了很久,最终他妥协了。
当着店员的面,大叔无奈地掏钱。
他颤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来一些百元大钞,剩下的则全是零钱,甚至连硬币都掏出来了。
店员于心不忍,打电话跟大叔的孩子沟通,想让他换一台实惠一点的旧机型。
可孩子一口咬定,一定要最新款。
父亲平日为了孩子能省则省,孩子却丝毫不体谅父亲。
想想都觉得心寒。
视频评论区里,有人指责孩子是白眼狼,也有人说父亲活得太卑微。
但其中有一条评论,令我陷入深思:其实这位父亲是何必呢,家里什么条件,就怎么养孩子呗。
是啊,这位大叔风吹日晒的一个月只有三千元的工资,除去日常开销,也余不了几个钱。
而这动辄上万的手机,却是说买就买。
这让我想起上海科学院沙拉说的一段话: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生活中许多父母,明明不是富人,却勒紧腰带给孩子优渥的生活;
明明非常吃力,依旧要无底线满足孩子不切实际的要求。
到最后,拼尽全力的父母,却养出了一个自私懒惰的巨婴。
02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曾采访过一个刚摘帽的贫困县。
记者发现县里大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态度都是:
“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舒适优良的生活环境,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穿名牌衣服,用新潮电子产品,天天刷手机追明星……”
可到头来,父母的含辛茹苦,子女熟视无睹;父母拼命地给,孩子却永远都不知足。
我堂哥家就是这样。
堂哥两口子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女儿却上着一年学费十几万的贵族学校。
夫妻俩平时省吃俭用,衣服几年都舍不得换,却给孩子买千把元的球鞋。
可他们费心“富养”的女儿,却陷入攀比的怪圈,成天怪自己的父母没本事,不像同学的父母一样能让她住豪宅,出门有司机接送……
这个桥横跋扈的女儿,让小两口叫苦不迭。
教育家三川玲曾这样告诫父母: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家里的另外一个阶层。
一味压榨自己去给予,只会换来孩子变本加厉地索取。
福州一位25岁的待业青年,常年游手好闲,还要吃好的喝好的,没钱了就找家里要。
母亲对他有求必应。
后来他因赌博欠下外债,就逼着母亲卖房子。
母亲卖掉大房子换了间小的,缺钱的儿子没多久又追上门来,逼着她继续卖。
母亲不肯,他就对其拳打脚踢。
这位心碎的母亲,吃糠咽菜供养儿子,却把儿子养成了冷血的蛇。
再看山东潍坊这位老奶奶。
她的老伴儿去世后,她便和儿子相依为命。
二十多年来,儿子不工作,老奶奶就放任他待在家,花着她仅3000元的退休金。
她平日里连肉都舍不得买,儿子找她要钱买游戏装备她却说给就给。
这个被她“富养”的儿子,到了四十多岁一事无成,整天在家里不是打游戏就是睡觉。
可怜老奶奶到了70多岁的高龄,还要在街上奔走四处为儿子找工作。
还有那个“最红啃老族”李文宏。
他17岁就放弃高考在家“搞创作”,才华撑不起梦想的他,开启了长达30多年的啃老生活。
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谩骂,他父母却竭力为他辩护:
“我儿子花我们钱天经地义,轮得到你们来说?”
心理咨询师吴迪曾说:现在的不少年轻人都是这样的心态,他们家境并不优越,却懒惰而虚荣。
而这一切的根源,在父母。
父母在该教会孩子感恩的年纪纵容了他们的索取,在孩子该独立的年纪选择了包办。
这样的教育方式,喂大了孩子的虚荣心,也抽掉了孩子的责任感。
03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曾说:
“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你见哪一个人才不经历人生坎坷?孩子需要有正常的磨砺,而不是只给他各种卓越的条件。”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让孩子泡在蜜罐里,而是尽早让他们认清生活的真相。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在生活中磨砺自己,他才能在身体力行中,懂得奋斗,敢于担当。
浙江男孩林舒杰,父母经营着一家来料加工店。
从林舒杰初中开始,父母每个周末都会让他到店里帮忙。
一方面是让他替家里分担压力,另一方面也是让他感受生活的不易。
因为常年看着父母的操劳,林舒杰比平常孩子更加懂事。
生活中,他是父母的得力帮手,总是抢着干那些脏活重活。
学习上,他给自己定下精确到分的作息时间,还会抽空帮妹妹辅导作业。
直到收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他还在父母的来料加工点,帮忙打螺丝。
面对采访时他只有简单的一句,“父母太辛苦了,我只想帮他们减轻下负担”。
朴实勤劳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自立感恩的孩子。
“北大灌饼父亲”彭勇,在儿子彭翔宇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每到假期就来帮自己守摊。
除此之外,扫地、洗灶台、摆食材,父亲也让他样样都学着干。
父亲常对彭翔宇说,我们只是普通家庭,无法去跟那些富裕家庭比,但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得到什么,得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去挣。
父亲的教诲,彭翔宇铭记在心。
他不仅帮父母分担了许多家务活,学习上也异常刻苦。
最终靠着踏实勤勉,与极度的努力,叩开了北大的校门。
亦舒曾在《流金岁月》里写:
有钱人家败家子,寒门苦读出人才。其实都不一定的,还是要看家教,看经历。
比起物质的富养,孩子的品质、人格更值得家长花心思去培养。
就像林舒杰与彭翔宇的父母,他们没有多少文化,却懂得“宠儿多不幸,娇儿难成才”这样朴素的道理。
他们从不掩饰自己出身普通家庭的现实,也不给孩子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生活。
而是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让孩子与他们肩并肩,努力创造更好的未来。
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才能更加独立与勤奋,成为自我命运的引领者和一个家庭的领跑者。

《商业周刊》出版的25个最佳观念专题报道,开篇就写着这样一句话:
“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给他们太多财产。”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习惯了不劳而获,那么他永远也学不会感恩,也没有拼搏的动力。
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是给孩子锦衣玉食,而是教他们自食其力。
教会孩子独立与奋斗,用精神富养出一个心怀感恩,独立奋进的孩子,才是一个家庭最深的福报。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3-06-01 15:21    IP属地:未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家庭条件决定留学想法。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3-07-20 19:35    IP属地:未知

现在留学生的含金量真是太低了!!
同事女儿二本毕业以后直接去了英国读研,一年的学费45万,加上生活费也有50多万,读了两年一套房子没了,现在毕业以后回国了投了很多国企的简历,没想到基本上都是已读不回。
后来她去参加了一场面试,面试过来的全都是研究生,很多都是国内211和985毕业的,面试以后人家要回家等消息,她自我感觉良好,她的英语口语水平也比大家都好,有留学经历,很符合招聘条件,但是最后人家录取的是一所985大学的研究生,学历还是更有优势。
同事说她家女儿也找不到什么好的工作,无奈之下就去了一家私企工作,一个月工资只有6500块钱,还没有人家本科毕业的人拿的钱多,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且能力也很一般,在私企工作主要就是业绩水平了,留学生一点也不吃香。
同事和她女儿都开始后悔了,还不如当初留在国内读研呢,也花不了多少钱,最关键的就是找工作容易,现在出国留学就是用钱砸出来的,留学生的含金量已经越来越低了。大家觉得呢?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3-07-22 12:55    IP属地:未知

引用 a8997 于 2023-05-16 08:30 发表的回复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心里五味杂陈。
一位清洁工大叔,走进手机店,面色羞赧地表示自己要买最新款的苹果手机。
店员见大叔衣着普通,不像是需要名牌手机的样子,就好心询问。
大叔说,手机是买给自己儿子的。
因为这件事,父子俩吵了很久,最终他妥协了。
当着店员的面,大叔无奈地掏钱。
他颤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来一些百元大钞,剩下的则全是零钱,甚至连硬币都掏出来了。
店员于心不
...
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已经有 5 万多人
留学生遇挫并非新鲜的话题。不久前,南京大学朱虹教授发布视频称,留学热正在退潮,学校的秘书花百万留学,归来月薪五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对留学生的滤镜也渐渐褪去。留学不总被认为是一种有力的投资,更多的时候是花钱买体验。在这样的前提下,大家留学的理由也更加多元。
但整体而言,留学生群体面临的处境仍区别于国内高校毕业生。除了直视理想和现实的差异,他们还要面对投资和回报比的质疑,以及应对文化上的二次转换,重新适应所处环境。
适应是需要过程的。
据智联招聘发布《2022 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22 年,全国留学生数量同比增长 8.6%,留学人数显著增加。今年五月,新东方发布的《2023 中国留学生白皮书(大学版)》显示,毕业后直接就业或创业成为已留学人群的主要选择,合计占比 65%。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3-07-30 14:13    IP属地:未知

移民圈里逐渐形成一条悲哀的共识,中产以下,送子女出国等于绝后。勤勤恳恳辛苦了一辈子,攒了一点钱,但又不算富裕,勉强算中产家庭,体制内公务员居多。然后耗费巨资,把子女送出去留学。
高昂的学费,加上吃喝拉撒,对年迈的父母是一笔巨大的支出负担。如果在国外成家,父母又要资助他们买房和创业,耗尽积蓄。
有些移民家庭爱子心切,甚至把国内住房都卖掉,资助在国外的子女,自己租房子住,指望以后可以跟着移民,住到子女的美国大房子里,一家团聚。
他们无私的付出一切,换到了什么呢?
生活不是电影,合家欢的美好结局在现实中并不多见。许多移民家庭的最后结局都是悲剧,在异国他乡依靠父母资助勉强扎根的子女,开始嫌弃失去供血能力的国内年迈父母,关系越来越冷。
偶尔去美国相聚,却经常受到子女和伴侣的冷遇,如坐针毡,不得处处小心翼翼,看人脸色。这不是享受天伦之乐,简直成了找罪受。
美国的生活压力一样很大,子女适应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指望他们像中国人一样孝顺是不现实的。西方社会子女和父母的关系相敬如宾,更像是朋友而不是亲密无间的家庭。
如果子女的另一半是西方人,就更加如此,生活方式完全西方化,不但与父母的关系十分冷淡,而且斤斤计较。你住在他的房子里,他们甚至要算计你应该出多少房租和食物费用。
至于下一代孙子辈,是不会交给中国的祖父母抚养的,美国社会没有这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