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花冠论坛 >  《闾山大 法院》勘正

发表于 2009-06-20 16:31    IP属地:未知

查看 37.5W | 回复 16
《闾山大 法院》勘正
    日前,曾发一帖“闽侯尚干-林祥谦故里纪行 ”。文中提到《闾山大  法院》云云。但是不得求解。今天在福州双杭老街巷采风期间。忽然也看到《闾山大  法院》字样。不由为之兴奋。可能今天能拨开迷雾。得见端倪。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09-06-20 17:10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6-20 16:40    IP属地:未知

转过一个甬道,一泓溪水,沿岸便是《闾山大 法院-张真君祖殿》。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09-06-20 16:59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6-20 16:53    IP属地:未知

  同来的是福州东南快报文化版的编辑,所以介绍的十分清晰:
  闽都福州南台(台江),特别是义、帮洲,三保和上下杭地区,因得闽江三面环绕、“东江浪向应到海”之地利,唐宋以来便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内、对外贸易的口岸之一,是本地农副土特产品和传统手工制品以及闽省各地货物进出口的集散地,所以福州南台地区也是源远流长的“闽商”发祥地之一。闽人的“崇商”意识始于元代,而盛于明清直至建国前夕,经历数百年长盛不衰。
   自元代开始,在南台地区就出现了“城廓南有市,灯火夜眠迟”,“近市鱼盐千舸集,凌空楼阁万山低”和“商人载酒晚移舟”的商贾云集、千舸辐辏、经济繁荣的热闹景象。
  到了明清时期,福州南台地区已形成全国性的木材、茶叶、纸张、菰笋四大市场,名闻海内外。截至建国前夕,这些产品仍占全国市场的巨大份额而居于前列的地位。

  这是旧日的商行。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09-06-20 17:09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6-20 16:54    IP属地:未知

  要探索明代中叶以后上下杭地区“商帮”的出现,不能不提到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又经明隆庆五年(1571年)重修,位于下杭路两座古桥星安桥与三通桥之间的“张真君祖殿”。祖殿坐北朝南,殿前横河面临商业区台江“上航”和“下航”(古“航”与“杭”通用)河道渡口,水运交通十分便捷。西通三捷桥、白马河;南通安远桥、万寿桥,双向流入闽江。水涨时潮头两进,故有“真君殿前潮水两头涨”的独特水文景观。这在福州绝无仅有。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6-20 16:57    IP属地:未知

张真君祖殿奉祀的是永泰县月爿洲人张慈观。他生于唐天祐年间(904-907年),出身农家,长大后当过佣工。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王审知开疆治闽伊始,瘴气疫疠流行,茅草初垦;加上乡村暴徒到处扰乱,村民深受其苦。这时张年轻气盛,体魄健伟,精通武术,且为人急公好义,爱助弱者打抱不平。后被“闾山**院”祖师许旌扬的数传弟子收为门徒。学法数载,张艺成下山为民除害,做了不少造福桑梓的好事,深受群众景仰。张曾在白云寺当头陀,及老,在闽清金沙溪一大石上“坐化升天”。为纪念这位行侠仗义酿成“正果”的善士,于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在闽清金沙建有“张圣真君之堂”;在福州,张活动和居住过的地方,也建有“张真君祖殿”。堂、殿建成,地方**的官员上报朝廷,皇帝嘉其恩义,赐张为“大化真人”,并“奉旨祀典”。从此群众称他为“张真君”或“张圣君”。这两座堂、殿都有近千年的历史,至今尚存,诚为极珍贵、极难得的文物古迹,被定为市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6-20 17:00    IP属地:未知

   明清两朝及至建国前夕,在这里经商的福州及其他各地的商贾,抱着祈愿“财源不尽滚滚随潮来”的心态,以此为“福地”和发财的“聚宝盆”,不断云集在上下杭地区,组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商帮”,进行频繁的商贸经营活动。他们都把张真君奉为“祖师爷”,称之为“商神”,顶礼膜拜,虔诚至极,在海内外颇有影响;并把福州“商会”、“金融公会”和“商事研究所”的会址设在殿内。以此为中心,再辐射到上下杭其他地区,分别成立各商业同业公会的分支机构。由此可见,“张真君祖殿”实质上是各商帮、各行业在商务活动中议行论市、互通商业情报的信息发布中心。要研究福州商业史,特别是上下杭地区的商业史,不能不研究“张真君祖殿”历史的发展沿革。这二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6-20 17:01    IP属地:未知

  自鸦片战争福州作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向西方列强开放以来,处于福州经济中心“金三角”的上下杭地区,商业出现畸形的繁荣。这里是洋货倾销的市场,也是省内外农副土特产品销售的市场。洋行、钱庄、批发商行、名店铺、货栈、会馆、商会、金融公会、商事研究所、各同业公会、古民居、深宅大院和名胜古迹等,星罗棋布,商贸文化的气氛极浓。在这里,商行鳞次栉比,达百余家,规模宏大,资本雄厚,少零售,多大宗批发,按经营商品的不同,组成不同门类的“商帮”,垄断和控制着福州乃至全省的市场。计有木、茶、油、笋、纸、米、糖、纱、布、钱、船、南北货、国药等帮,均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因此,他们为了同业利益,以乡谊为纽带,联络感情,互通信息,减少摩擦,协同纠纷,促进商业活动,建立了以商业功能为主,具有同乡会性质的地域性“会馆”。在南台共有24个,其中有一半在上下杭地区。如建宁、浦城、泰宁、周宁、绥安、兴安、南郡、福鼎、寿宁、建郡、永德、邵武等会馆。此外,三山、福安、古田、永福、汀洲、延郡、尤溪、闽清、宁德等会馆也多在其周边地区。起始,商帮与会馆并存,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之后,会馆逐渐式微,而商帮却继续存在直至建国前夕。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6-20 17:06    IP属地:未知

   在福州上下杭地区的“商帮”中,除本地的福州帮外,还有兴化帮、建瓯帮、沙县帮、浦城帮、洋口帮、连城帮、福安帮、南平帮、古田帮和闽南帮等,其中资本雄厚,势力强大,经商得法,最负盛名的当推“兴化帮”,而兴化帮中又以号称“四大金刚”的最为著名。即林时霖(林沛然)的“聚源发”号纸帮;何元育的“何元记”号船头(海运)帮,并兼营闽南土特产、北货、糖、房地产及投放高利贷,资本首屈一指;苏开勋传子秋兰的“义美”号的全省规模最大的南北货帮和蔡友兰的“蔡大生”号烟花鞭炮并兼营汽车运输和进出口帮。这“四大金刚”在当时都是执福州商界牛耳的“海运公帮”(进出口)会员号的主要成员。
   这是当时古田帮的商会-古田会馆遗址。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09-06-20 17:20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6-20 17:08    IP属地:未知

张真君祖殿的神像文化与上下杭地区的商贸文化密切结合,创造了福州南台地区历史上商业的兴盛与繁荣。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09-06-20 17:09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