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欧蓝德论坛 >  山西逛不够---太谷“无边寺”

发表于 2024-07-20 13:17    IP属地:未知

查看 58W | 回复 56
山西逛不够---太谷“无边寺”
爱卡币+94
共获得爱卡币
无边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南寺街,俗称南寺、白塔寺,创建于西晋泰始八年(272年),北宋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重建并改称普慈寺。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续修,现存白塔为宋代遗物,元、明至清初屡次修葺。清同治年间,殿宇失火,部分建筑和文物遭损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建,寺院布局进一步扩大,并复称旧名无边寺,取“佛法无边”之意。
山西是中国演剧建筑重要发源地,“倒座戏台、献殿和正殿”是山西明清庙宇建筑的主要设置方式,戏台形制反映了从杂剧到戏曲的演变过程,以及“演戏酬神”的传统习俗,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山西民间文化和经济的繁盛。
无边寺的倒座戏台、献殿、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及其附属建筑,均采用典型的清代山西民间建筑装饰技艺,包括油漆、彩画、泥塑等多种做法,装饰部位则重点集中于檐口、椽头、柱头等处,在建筑装饰逻辑和技术上均不同于清代官式建筑手法,具有浓厚的山西地方特征和民间审美情趣。
无边寺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3960平方米,前后三进院落,布局严谨而又疏朗。位于中轴线上的山门与戏台连为一体,戏台下是砖券的巷道式狭长山门,对面四明亭面阔进深各三间,雕刻装饰华丽,出檐飞挑。
四明亭前放置高2.3米的绿色釉陶狮子1对,左右各建木牌坊1座。亭后即为白塔,白塔位于中轴线的中部,前为四明亭,后为过殿(明代建筑),与其他同类寺庙塔后置的做法明显不同,独具历史特色。
无边寺现存建筑群兼具两种规划模式,既展现寺院建筑的变化,也体现了佛教建筑本土化、佛教信仰世俗化的历史趋势,对魏晋时期山西地区佛教传播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无边寺白塔平面呈八角形,为双重檐楼阁式七层空心塔,高42.6米。每层有出檐及平座,檐座之下皆有斗拱,各层拱券门洞与檐外相通,并雕有假门窗。塔内底层为小型方室,有蹬道可上,二层以上中空,安装有楼板及木梯,可登临远眺。
白塔顶层筑莲瓣,塔顶为宝瓶式塔刹。塔周56个出檐挑角装饰彩釉龙头,顶悬铁铃,风吹来时叮当悦耳,数里可闻。
塔身通体白色,相传是用软大米面和胶配制的材料涂刷,柔丽白软,坚固耐实,经久不变。清乾隆四年(1739年)《太谷县志?志余》记载:“普慈寺白塔,每当科举揭晓之前,有鹤集于其上,邑必获儁,与所集之鹤多寡相符,屡见屡应”。
白塔外观楼阁式造型瑰丽精致,气势宏大,其建筑制式乃唐塔中空到宋塔实心的一种过渡形式,为全国著名白塔之一。“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之说一直流传至今。
寺内乐楼、大殿、厢房、配殿、藏经楼等建筑雕梁画栋,为清代所筑。
“塔院式”建筑是中国早期佛教寺院的主要布局方式,保持着较为明显的印度佛教建筑因素。中国现存“塔院式”建筑多以遗址或石窟寺的形式存在,无边寺成为研究这一布局方式的重要实物例证。
白塔是太谷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白塔的高度、体量和色彩与周边的大片传统住宅形成鲜明对比,构成古城的主要景观,具有重要的景观艺术价值。
2006年5月25日,无边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4-07-22 23:06    IP属地:未知

引用 天津老达 于 2024-07-22 22:00:50 发表的回复
跟游山西
谢谢达叔!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