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欧蓝德论坛 >  武当山之“太子坡”

发表于 2023-12-14 12:55    IP属地:未知

查看 75.8W | 回复 82
武当山之“太子坡”
爱卡币+47
共获得爱卡币
小编温馨提示:此帖已荣登2024年3月11日爱卡游记版块,更多精彩游记请收藏【爱卡游记】
太子坡又名复真观,传说真武大帝(原净乐国太子)最初在太子坡修炼,所以称此地为太子坡。
据记载,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建玄帝殿宇、山门、廊庑等29间。
明嘉靖三十二年扩建殿宇至200余间。清代康熙年间,曾先后三次修葺。
清代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又重修大殿、山门等殿宇。后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
1982年经国家投资,对复真观开展全面修缮,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并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子坡背依武当山狮子山,右有天池飞瀑,左接十八盘栈道,远眺似出水芙蓉,近看犹如富丽城池。这座建在60度陡坡上的古代建筑,被当今建筑学家赞誉为:利用陡坡开展建筑的经典之作。
太子坡古建筑群基本上是按照真武修炼的故事来精心设计的。古代建筑大师们,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势,不仅创造出1.6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而且建造殿宇200 余间,结构出“一里四道门”、“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 “十里桂花香”等著名景观。
走进太子坡的山门,看到在古道上依山势起伏建有71米长的红色夹墙,这就是古代建筑大师们利用狮子峰的特殊地形、顺依山势的回转而建、犹如波浪起伏的夹道墙,被称九曲黄河墙。
九曲黄河墙构思布局及用意都十分巧妙,流畅的弧形墙体,似波浪起伏,气势非凡;弯曲高大的红墙,对初来乍到的虔诚香客,无疑是一次“诚信”的考验。
九曲黄河墙的墙体厚1.5米,高2.5米,浑圆平整,弧线流畅悦目;配以绿色琉璃瓦顶,犹如两条巨龙盘旋飞腾,无论从什么角度欣赏,都给人以美感,体现出皇家建筑的气派和豪华。
关于九曲黄河墙名称的来历,见仁见智。道教思想认为,给道教庙宇布施的道衣、经书、造像、建筑、法器、灯烛、钟磬、斋食、香表者,都可以得到神灵的佑护,称为“九种功德”。应该说,九曲黄河墙也是体现道教思想的一种建筑。
进二道山门豁然显出一宽阔院落,漫步走进,只见小院重叠、幽静雅适,前有依岩而建的“五云楼”,中有“皇经堂”、“藏经阁”,后有高台之上的“太子殿”。
复真观大殿,又名“祖师殿”,是复真观神灵区的主体建筑,也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部位。通过九曲黄河墙、照壁、龙虎殿等建筑物的铺垫渲染。
在第二重院落突起一高台,高台上就是复真观大殿,富丽堂皇的大殿使人感到威武、庄严、肃穆,顿生虔诚之感。
复真观大殿敕建于明永乐十年,嘉靖年间扩建,明末毁坏严重,清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因清代维修为地方官吏和民间信士捐资,虽难以保持原有建筑的皇家等级,但反而增加了许多民间建筑做法,可以同时看到明、清两代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遗存。
大殿内供奉真武神像和侍从金童玉女,这一组巨大的塑像为武当山全山最大的彩绘木雕像,历经600年,仍灿美如新。
复真观的“五云楼”,也叫“五层楼”,高15.8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清康熙年间(1661-1722)重修,是武当古建筑中结构特殊的木构建筑。
五云楼采用了民族传统的营造工艺,墙体、隔间、门窗均为木构,各层内部厅堂房间因地制宜,各有变化。
五云楼最有名之处就是它最顶层的“一柱十二梁”,也就是说,在一根主体立柱上,有十二根梁枋穿凿在上,交叉叠搁,计算周密。
由于建筑所处位置是一个斜坡,为求“其山身,分毫不修动”的旨意,各层内部平面布局因地制宜,各有变化。其中最著名的是从二楼起始的一根金柱,总高12.99米,它由多根柱子在同一水平投影位置下连接而成。这根金柱在到达五层时通过12根梁枋交叉迭搁,抬梁式屋架,使其科学分力荷载,既节约了用材、又增大空间;建筑师通过变换屋面、高低错落方式,使整个建筑工艺与实用功能和谐统一,从而形成"一柱十二梁"的景观。
五云楼是武当山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古代劳动人民在不开挖山体的情况下,完全依山势变化而建,取得了整体布局和实用性的双重最佳效果。
五云楼这一纯建筑学上的构架,是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杰作,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因而也成了太子坡的一大奇观。
在太子坡建筑群的最高处,耸立着明代建造的太子殿,小巧精致,又不失皇家建筑的气魄,殿内供奉有铜铸太子读书像。
太子坡(复真观)整体布局左右参差,高低错落,充分体现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内涵。置身复真观的最高处,俯视深壑,曲涧流碧;纵览群山,千峰竟秀;每逢夕阳西下,还可见武当“太和剪影”的奇观。 数百年间,复真观的人文景观被世人广为赞颂。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