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3-08-03 10:40 IP属地:未知
查看 51.4W | 回复 106
第五次进藏之旅---34、 藏王墓
藏王墓,位于西藏山南市琼结县城南侧,背靠木惹山,前临雅隆河,分布在山坡上,海拔高度3819米,是唐朝(7世纪-9世纪)吐蕃第二十九代赞普至四十代(末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占地面积385平方千米。
山南泽当,相传是藏族的发祥地,后来逐渐向南发展,推进到雅隆河上游的琼结一带。公元七世纪,雅隆部落崛起,先后吞并补尔瓦等部落,逐步统一了西藏,建立起吐蕃政权。随后,将其都城迁往拉萨。然而为表其不忘根本,仍在山南建有夏衙,不时移居于此。由于同样的原因,吐蕃赞普的陵墓(藏王墓)也修建在琼结地区的木惹山。
藏王墓群的确切墓葬数量及其墓主,历来说法不一。据《智者喜宴》、《西藏王臣记》记载,藏王墓原有墓葬21座,参照《雅砻佛教史》、《西藏王臣记》、《西藏王统记》,能确定墓主的有9座。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藏学家、意大利学者杜齐对藏王墓进行了考察。
1959年,西藏文物调查小组对对藏王墓进行了考察,绘制了陵位图,确定了8座陵墓的墓主。
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1976年10月)期间,藏王墓松赞干布墓内的松赞拉康被拆除 。
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对藏王墓进行勘测。
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次对藏王墓进行勘测,重新确定了陵墓的数目及各陵之间的方位关系。
藏王墓主要保存有23座墓葬、2座石碑、2尊石狮和1处建筑(松赞拉康)。藏王墓的墓葬大小不一,排列也不整齐,主要分为东、西两个陵区,两区相距约800米;西陵区位于穆日山的北侧,所以又称穆日陵区,陵墓数量多,封土规模也较大,共发现13座陵墓,其中有几座规模庞大,从琼结河边向穆日山腰呈“一”字排列,另外规模较小的几座则比较集中地建在这一列陵墓的前方;东陵区即顿卡达陵区,共发现7座陵墓,排列没有明显规律,封土形制也不尽相同。
藏王墓内的松赞干布墓(1号陵墓),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陵墓,也是整个藏王墓群的主墓,墓门往西南开,墓边长100米,墓高13米;封土顶部,原本是松赞干布墓的守墓人住房,元朝(13世纪),被宁玛派大师隆巴·释迦维将其改建为松赞干布祠堂,即松赞拉康(现在的建筑为复建),里面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的像。佛堂以主殿为中心,配有三世佛堂、护法神、僧舍等附属建筑 。
藏王墓建造于吐蕃王朝(6世纪-10世纪)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直接反映了吐蕃王朝(6世纪-10世纪)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状况、生产力、建筑技术与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为研究吐蕃先民在陵墓选址、规划布局、建筑工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研究价值。
1961年3月4日,藏王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