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温馨提示:此帖已荣登2023年6月19日爱卡游记版块,更多精彩游记请收藏【爱卡游记】 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

边靖楼,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内。代县地处“天下九塞”之首——长城雁门关东南20公里处,古为代国,这里北踞塞外高原,南屏忻定盆地,地势险要,素以关山雄固、军事要冲而闻名于世。
明洪武元年(1368),徐达、常遇春率北伐军攻取大都,随后进军山西,迫使元将扩廓帖木儿(即我们熟悉的金庸《倚天屠龙记》中的赵敏之兄王保保)败退甘肃,山西平定。但元朝残余势力仍在,洪武三年(1370)代县境内一些旧军吏策动叛乱,朱元璋派唐胜宗、陆仲亨二将(两人均名列明初二十八侯之中,但后来都牵涉胡惟庸案被诛)前来平叛,平叛后于洪武七年(1374)筑起楼台,取边塞安靖、靖边安民之意,取名边靖楼。次年,代县复改为州,承担起防御北部蒙古诸部的要务,边靖楼成为州城的“谯楼”,古时,其楼上置鼓,遇有紧急情况会击鼓为号,指挥作战,当地百姓俗称其为“鼓楼”。
建成近百年后,边靖楼于明成化七年(1471)毁于火灾,成化十二年(1476)增台重建,“台高四丈,楼高八丈,面宽七楹,深达五间,三层四檐歇山顶,崇弘壮丽”,即现今边靖楼的规模体量。
进入清朝,边靖楼又历经多次修缮。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边靖楼年久失修,基座风化,楼体下沉,梁柁劈裂,柱子糟朽,残损严重。
1998年10月,山西省文物局组织修缮,历时三年多时间,至2002年5月竣工,古楼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是山西内长城的三关。其中雁门关地处要冲,历来是长城内外兵家必争之地。代县古城因雁门关而生,因雁门关而闻名,城外有三十九堡十二联城,城内有关城、瓮城,以及城墙上的十二座门楼、角楼,再加上城中的鼓楼、钟楼,由此构筑成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边靖楼地处古城中心,是整个三关防御体系的核心指挥部,这也正是一个州治所在地的鼓楼规模远远超过京师鼓楼规模的重要原因。
边靖楼上高悬两块巨匾,南面的“声闻四达”和北面的“威镇三关”为清雍正十一年(1733)修缮时旧物,分别为雁平兵备道汤豫诚和知州杨弘志所立,两块匾均长8米,宽3米,字体挺拔,气势非凡,并为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木匾,在边城崇山峻岭的背景下更显雄浑壮阔。
南面另有一匾,上书“雁门第一楼”,长5.3米宽2.7米,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知州陈鼎雯所立。从旧照可见南面本来还有一匾,上书“启迪元功”,如今已不存。
北面新增“万里长城第一楼”一匾,为古建专家罗哲文所书。
南面还有一匾,上书“晋北形胜”,为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州杨弘志所立。
边靖楼整体由高大的砖砌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阁两部分组成,台基耸立,楼身巍峨,乃山西楼阁式建筑的巨构,崇楼杰阁,结构精巧。
边靖楼楼基高达13.3米,基顶长43米,宽33米,城台基底长49.9米、宽40米。台基之上楼宇高26.7米,加上台基共高近40米,比天安门城楼高5米有余。楼身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四周为围廊。楼高三层四滴水,上层为重檐歇山式楼顶,雄伟壮丽之势,冠于全代州城。
台基东北隅设一偏门,上悬一匾“共登青云”。
“共登青云“门外依基墙砌有坡式马道,人们拾级可上,马道末端与基台顶衔接处另有一门,穿过即到台基顶。
台基上沿四周,砖砌栏墙围护,墙上分设垛口,有如城墙规制。地面使用的地砖,全部为“官”砖,仅此细节便可见该楼的规格和地位。
二层回廊施勾栏而无平座,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一围,斗拱五踩双翘头,底层回廊无斗拱,楼层之间相似而不雷同,富于变化。
檐下结构,底层回廊无斗拱,回廊柱头以檩垫枋三件和单步梁外端的单浮云相交承挑檐檩,其余各层檐下皆有层层叠架的斗拱承托檐桁。
斗拱的分布,除柱头科和角科外,前后檐明间平身科两攒,次、梢间和两山各间皆一攒。二层檐下施五踩双翘头,角科加施斜翘头一缝。三层平座五踩双翘头,三层廊下施五踩重昂,三层上檐五踩双下昂,角科加施角昂和由昂。角科正侧两面于当心翘头外向增翘头一列。斗拱制作规整,结构精巧,构造严密适度。
楼身一二层四周砌以砖壁,前后檐明间各设板门一道,如今只有南门开放。一二层倚壁设有木楼梯,由此可到顶层。
楼身梁架,以十六根通柱自楼底直达顶层。柱上置七架梁、五架梁和三架梁叠构,梁间有驼峰、蜀柱、合枅负载。三架梁上有脊瓜柱、大叉手和丁华抹颏拱负脊桁。
二层南北向明次三间装六抹格扇;梢间砌墙,分别置圆形窗各一;两山面当心间设券洞门,供出入之便。
二三层之间以平座承托勾栏,三层前后檐明间敞开用作门道,无门扉之设。次梢间和两山面设木棂窗,装修协调简洁。
查询网上有关资料,边靖楼在结构上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及,即楼身通柱外还有外敷一柱,与通柱共同砌筑在砖墙内。
从柱网图和断面图可以看出,外敷一柱直抵二层,其柱头科之翘里转后尾插入通柱并伸出,与通柱紧密相连。这样通柱与外敷一柱合在一起,各承担两层屋檐,各自均不会有较多卯眼而影响木柱的强度。
正是通过这样的精巧设计,如此体量的宏伟楼阁受力清晰、分担合理,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安然无恙。
边靖楼高耸倚晴空,登眺冷然欲御风,其为历代诗人学者所珍视,明代诗人冯明期曾写道:“莽莽来寒色,苍苍落野柯。白云罞勾注,秋色满滹沱。此日登临壮,百年感慨多。边隅四战地,锁钥近如何”。
1947年秋叶元帅曾登楼赋诗:“威镇三关壮代州,声闻四达雁门楼。欲穷千里登临眺,紫塞滹沱固卧牛。”
“威震三关壮代州,声闻四达雁门楼”,边靖楼,靖边安民之意,守望着晋北,保卫着中原大地的和平与安定。如今,边靖楼作为晋北的标志性建筑,依旧有当年“威镇三关”之风。
边靖楼外观雄伟、大方、古朴,楼基高耸,斗拱规整,梁架精巧,结构严密合理,建造宏伟。在万里长城关隘塞楼中,边靖楼比山海关“靖边楼”高15米,比嘉峪关城楼高17米,是中国最大的木质鼓楼,因此,又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楼”。
1965年5月24日,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