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欧蓝德论坛 >  北京团城演武厅和西山健锐营

发表于 2023-03-29 12:04    IP属地:北京

查看 2.2W | 回复 76
北京团城演武厅和西山健锐营
爱卡币+60
共获得爱卡币
小编温馨提示:此帖已荣登2023年5月8日爱卡游记版块,更多精彩游记请收藏【爱卡游记】
本帖照片拍摄于2022年11月。
北京团城演武厅位于峰峦连绵、风景秀丽的香山南麓,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清代皇帝训练及检阅八旗军的场所。团城演武厅为环形城堡式建筑,其外有护城河围绕,跨河与城门相对筑有两座汉白玉石桥。是北京仅存的一组别具特色的城池式武备建筑,是清朝皇帝训练及检阅八旗军士的场所。这里将城池、殿宇、亭台、碉楼、教场融为一体,可称得上是古老城池的缩影,布局别具特色,建筑宏伟壮观。
为什么要建团城演武厅?这与大小金川之役有关。大金川即今天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金川县,小金川即今天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小金县。大小金川位于今四川西北部大渡河上游,是内地进入青藏高原的必经之路,其战略意义十分重要。这里居住着羌族、藏族,十分彪悍、骁勇善战。当时清政府对这里实行土司管理制度,即任命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为地方管理者,称为土司。乾隆十一年(1746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劫夺小金川土司泽旺,经清政府干预后释还。次年,莎罗奔又攻明正土司(今四川康定地区)等地。莎罗奔拥兵自重,阻断了中原地区与藏区的贸易往来,清廷屡次警告都无效果。于是,乾隆皇帝决定攻打大金川。
当时,金川防御的主要壁垒是碉楼。碉楼全部用石头垒起,高度有十几米、二十几米、三十几米,甚至更高,形状有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多角形的,每层四周墙上开有竖长方形的瞭望孔,也是射击孔。碉楼里储有水和粮食,可以长期驻守。当时的人们形容,“碉楼如小城,下大巅细。有高至三四十丈者,中有数十层。每层四面,各有方孔,可施枪炮。家各有之,特高低不一耳。”碉楼之间有暗道相连,彼此相通,形成碉楼防御体系。“攻一碉难于克一城。”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派张广泗任川陕总督,征伐莎罗奔。莎罗奔凭借碉楼严密防备,张广泗束手无策。他给乾隆皇帝的奏折中,专门讲到碉楼的易守难攻,种种攻法均不得奏效。在这种情况下,次年4月,乾隆皇帝又命大学士、军机大臣、果毅公讷亲为经略,前往增援,但仍攻不下碉楼,清军大败。同年12月乾隆皇帝以贻误军机罪斩张广泗,讷亲亦被赐死,改用大学士傅恒为统帅。
面对如此难攻的碉楼,乾隆皇帝决定从北京八旗军中选拔优秀者,组成云梯兵,专门针对金川碉楼进行训练。乾隆十三年(1748年),300名精锐士兵开始训练,但远远不能满足征讨金川的需要,不久,云梯兵扩军至1000人,后增加到3000人。
为了进行操练,乾隆皇帝下令在北京香山脚下建了一座演武厅,在演武场上专门修建了碉楼,以供士兵演练攻占之用,同时在演武场上修建了一个城池称团城,以供视察检阅部队之用。所以此处称团城演武厅。
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军成功劝降莎罗奔,第一次金川战役结束,没有用上云梯兵。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第二次金川战役爆发,这一次,乾隆皇帝派遣云梯兵上阵,攻下许多碉楼,并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取得战役的胜利。
云梯兵凯旋回京后,乾隆皇帝有感于这支部队的骁勇,将其命名为“健锐云梯营”,也称“飞虎健锐云梯营”,简称“健锐营”,驻扎在香山脚下,分左右二翼,各设翼领1人,并选王公大臣兼任总统,常日驻静宜园(今香山公园)担任守备。
团城演武厅是健锐营的核心。健锐营总人数为3000人,实行八旗军建制,依照八旗建制分为左右两翼,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健锐营设掌印大臣,人数不定,由在京的王公大臣担任。掌印大臣之下设翼长两名,分掌左右两翼。翼长下设参领八名,掌管各旗。旗内设前锋校十余名,其作用类似现代军队中的排长,是最低级别的军官。健锐营士兵称前锋,除了前锋还有委前锋,相当于后备军。在正规军之外,旗内少年还会组成养育兵,超过一定年龄的健锐营子弟经过选拔可以加入养育兵,成年后的养育兵可以应考委前锋,成为健锐营的正式士兵。
健锐营驻地由静宜园(今香山公园)宫门两侧向东北、向南延伸。香山东北的山麓驻扎左翼健锐营,香山南侧山麓驻扎右翼健锐营。这种布局随着山峦的走向,如同凤凰的双翼伸展开,左边四旗、右边四旗则建在随山冈起伏的自然地貌上。健锐营实行亦兵亦农,驻地既是营房也是农场,还办有子弟学校。
健锐营日常除训练外,还担任静宜园、圆明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的守卫。皇帝出巡,则派官兵随扈,巡逻行营。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添设火班,专掌宫内及圆明园的救火事宜。健锐营还设有船营,是清军中的水师,这支水上部队每年都会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为皇室和大臣们表演水战技术。
从乾隆十四年(1749),健锐营建营在香山,到后来兵力不断增加,兵种也不再是单一的云梯兵,增加骑兵、火器兵还有水师兵等。军营也随之不断增建。健锐营军营的部署,以香山静宜园为中心,八旗军营沿山脉左右展开,两翼各四旗驻扎香山地区。
各旗建有碉楼若干座,其形状呈下大上小之势,均系虎皮石拌灰泥砌成,其基础用三合土夯实,整体建筑显得十分坚固。碉楼分两种类型:一种为实心碉楼(俗称“死碉楼”),不可攀爬;一种为空心碉楼(俗称“活碉楼”),一面开门,入门有石磴盘旋至顶,人可站在顶上远望,可攻可守。健锐营碉楼总数说法不一,即使同在清《钦定日下旧闻考》中,前后所记数量也不统一。“郊炯”中称“八旗印房四隅皆有碉楼一座,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合之东四旗,西四旗各营碉楼,共计六十有七。”而在“官署”中却称:“健锐营官兵营房在静宜园之左右翼,共三千五百三十二捆,碉楼六十八所。”
健锐营在多次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爆发大小和卓之乱,清军前往镇压,履攻不克,乾隆皇帝遂下令派出健锐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健锐营以寡敌众,击退了5000多名敌军的围攻,最终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作为关键之役的首功部队,健锐营受到乾隆皇帝嘉奖。
比如,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甸王朝侵犯云南边境九龙江,清政府下令云贵总督刘藻等迎击,军事进展不利。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皇帝改派健锐营总理大臣明瑞为云贵总督,遣健锐营入滇,两年后,缅王乞降。
又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众起义,福建驻军奉命渡海镇压,但数月之间徒有伤亡,军事上毫无进展。不久,乾隆皇帝下诏派出健锐营。健锐营于当年11月抵达台湾,次年正月即平定林爽文起义军,一个月后又平定庄大田起义军,在两个月内彻底平定台湾天地会起义,受到乾隆皇帝嘉奖。
再如,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尼泊尔的廓尔喀人进兵西藏,一度攻至日喀则一线。次年,健锐营奉命前往迎敌,军队自青海入藏,六战六捷,同年8月班师回京,受到乾隆皇帝嘉奖。
当然,健锐营作战也有败绩。比如,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健锐营作为京畿守卫部队的精锐之师参与京师保卫战,伤亡惨重,最终惨败。健锐营正白旗全体官兵除一名前锋外全部阵亡。再如,同治年间,健锐营被调往江南参与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斗,在整个战争中,健锐营不复当年之勇,仅有一成左右官兵活着返回北京。
又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健锐营官兵奉命进城增援守军,在地安门与进城的八国联军展开激战,伤亡惨重,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八国联军的进城,为慈禧太后的逃亡争取了时间,这是健锐营最后一次执行战斗任务。辛亥革命后,健锐营作为军事单位彻底消失。
团城演武厅背倚西山群峰,东对玉泉佛塔,虽历经数百年沧桑仍然气势恢弘。现存建筑从北至南依次为团城、演武厅、东西朝房(已毁)、西城楼门、碑亭、放马黄城(已毁)等。
团城演武厅为环形城堡式建筑,城内青砖墁地,城外有护城河围绕,跨河与城门相对筑有两座汉白玉石桥。
这座椭圆形的城池,东西50米、南北40米、城高11米,宽5米,周长仅190米,的确很小。但置身城中却并不感觉其小,这与演武厅的地理位置有关,它依山而建,绵延的西山是它天然的屏障,北东南三面则是开阔的平地——这样的视野自然在心理上感觉团城很高。
城内厅为1800平方米的圆形空场,东、西城垣各有一条马道直通城顶,当年健锐云梯营在此演练架云梯攻城攻碉。南北城门之上各有一座城楼,北城楼面阔三间,楼内藏有乾隆皇帝御书的四体卧碑,铭刻着健锐营平定准噶尔的战功,此碑文是研究清史重要的资料。南城楼面阔三间,四周回廊,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原来是大臣们休息的地方。
团城建有南北城楼,墙体为青砖所筑,城堡南北各辟城门一座,拱券门洞,北门门额为“志喻金汤”,南门门额为“威宣壁垒”,均为乾隆御笔。南城楼面宽五间,北城楼三间,皆四周围廊,重檐绿琉璃瓦剪边歇山顶。东、西城垣各有一条马道通达城顶。
团城的主要作用,一是作为皇帝阅武之用,皇帝登马道上城,在城上观看远处健锐营士兵演武。其次是保护皇帝安全,皇帝来演武场阅武,如遇到安全威胁则将团城南北两个城门关闭,高大的团城是安全的堡垒,可抵御外敌。
演武厅北依团城,坐北朝南,面宽五间,宽21米,进深二间,深10米,两侧有廊,前三间出轩,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筒瓦,绿琉璃瓦剪边。厅内设皇帝宝座,两侧悬挂乾隆皇帝御书的对联:“选士励无前远宣伟绩,练军垂有久永视成规”。演武厅两侧是东朝房和西朝房,均面阔五间,是大臣陪同皇帝检阅健锐营操练的地方。
西城楼门位于演武厅西南,用西山毛石所筑,因立面呈梯子状,又称梯子楼,是健锐营八旗会操指挥官(参数|询价)操演士兵的号令台,面宽24米,高4.2米,正中为一横券门洞,两侧有台阶通达顶部。校场在演武厅南面,场面宽阔而平坦,健锐营数千将士在此会操,演练马步射箭等技艺。校场东南侧为放马黄城(今已无存),由一段弧形的城墙和7座碉楼组成,城墙上有土城门5座,健锐营士兵接受检阅时,骑兵列队埋伏在放马黄城内,待到令下,骑兵从城门飞马而出,在演武场内进行各种骑射表演。
在演武厅西南部,有一座重檐歇山顶,黄瓦红墙,四面开门的古建筑,这就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健锐营的战功而修建的御制碑亭。亭内竖立着一通四棱柱体式石碑,通高5.6米,四面雕二龙戏珠。碑额篆书“御制”二字,四面分别用满、汉、蒙、藏文书撰写碑文,记述了大小金川战役和在西山建实胜寺并组建健锐营的经过。
清末,随着清王朝的衰败,健锐营也日渐没落。八国联军焚毁西郊园林时,团城演武厅也遭到一定破坏。1911年辛亥革命后,健锐营的大小营房相继解散,在营房基址上逐渐形成村落。而团城演武厅这座以阅武而盛名的皇家城池被荒废于京畿。仅剩北京植物园内经改造的正白旗39号营房遗存。原本的68座碉楼中也仅6座碉楼保存下来。它们分别是:两座在正黄旗附近的健锐营衙署(就是八旗印房),一座是镶白旗碉楼(在国家植物园内),一座是正蓝旗碉楼(国家植物园以东),一座是正红旗碉楼(现在的红旗村),一座是镶红旗碉楼(在西山森林公园内)。
民国初期,农林部中央农事试验场在此招工开荒,治其荒芜,增设西山果园,抗战时期被日军所占用,成为华北农事试验场,昔日偌大的校场变成了农田。
1949年以后,团城演武厅由市农场局接管,其南北属地成为西山农场的一部分,遍植果木。
1979年,团城演武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由北京市文物局接管。2006年,健锐营演武厅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宝来1.6 MK4 低碳修复空滤盒...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